余訓民,李慶新,關洪亮,張 莉,明銀安,李逢雨,陳金毅, 楊嘉謨(武漢工程大學環境與城市建設學院,湖北 武漢 430074)
以學生為本,瞄準市場,深化環境工程品牌專業建設
余訓民,李慶新,關洪亮,張 莉,明銀安,李逢雨,陳金毅, 楊嘉謨(武漢工程大學環境與城市建設學院,湖北 武漢 430074)
從“教學質量、學生素質、合格人才是品牌專業建設的核心和根本”出發,提出了“環化、環資(礦)”結合的辦學思路,圍繞“環化、環資(礦)”結合的內涵及“依托優勢,突出特色;瞄準市場,科學定位;強化質量,創建品牌;歷煉能力,抓好就業”等4個方面建設環境工程品牌專業進行了重點闡述,并對武漢工程大學環境工程品牌專業建設過程中所進行的一系列改革經驗及成果做了介紹。
環境工程;品牌專業;課程體系;教學改革;創新能力
教學質量、學生素質、合格人才是品牌專業建設的核心和根本。學生是品牌專業建設的基本要素,教學質量是品牌專業建設的核心,把學生培養成為社會所需要的合格的高素質人才并及時順利就業是打造品牌專業的根本[1]。我校環境工程專業于1997年設置至今已畢業10屆學生,共900余人。開辦初期專業辦學思路缺乏個性,畢業的學生就業率低。通過調查與討論,找到辦學問題的癥結所在:一是采用全國統一教學大綱、教材,教學要求與人才培養模式趨同,忽視了學校的特色與學生個體之間的差異;二是辦學與用人單位特別是與企業脫鉤,缺乏對學生進行嚴格的工程素質教育環節;三是實驗教學從屬于理論教學,阻礙了學生應用能力的培養和創造性潛能的發揮。面對辦學無特色等問題,唯一的出路,就是對專業進行改革、創新,突出特色,創建品牌[2]。
品牌、質量、特色是專業的生命線。專業建設必須突出改革創新為先、質量效益第一的思想。為此,筆者提出了“依托優勢,突出特色;瞄準市場,科學定位;強化質量,創建品牌;歷煉能力,抓好就業”的辦學思想,把培養基礎扎實、知識面寬、具有開拓性、創造性和實踐能力的環境工程高級人才,作為品牌專業建設的出發點和歸宿。
環境工程是由多學科形成的交叉專業,其發展在一定程度上依賴于相關學科的進步。化工、資源類專業作為當今體現先進技術與工業現代化的專業,與環境工程專業有著緊密的關系。化工、制藥、資源開發是我校優勢學科專業,從2006年起就開始探索如何依托這些優勢,著力形成自己的核心競爭力。為此,提出了“環化、環資(礦)”結合的辦學思路:一是在專業發展方向和人才培養方案上體現“環化、環資(礦)”結合的特色;二是在專業課程設置及課程教材內容上突出“環化、環資(礦)”結合特色;三是在專業基礎課實驗與專業課實驗安排上注重“環化、環資(礦)”結合特色;四是在實習環節與實習企業類型上強化“環化、環資(礦)”結合特色;五是在畢業設計(論文)與學生科技創新活動中深化“環化、環資(礦)”結合特色。經過多年的改革實踐與探索,獨具“環化、環資(礦)”結合的辦學特色越來越明顯,且專業的社會影響力和名氣也越來越大。
面向市場辦學,以服務社會、企業為宗旨,把學生未來就業作為教學、人才培養的第一要務。我校地處我國中部湖北武漢,又是中南地區唯一一所以化工、環境、資源開發為特色的高校。隨著國家中部經濟崛起戰略實施,湖北是這一戰略的重要支點,石油化工、磷化工、制藥和冶金工業又是湖北的主要支柱產業,武漢市為國家“兩型”社會實驗區,三峽工程、南水北調中線工程、80萬噸乙烯工程、磷資源綜合開發利用等國家重點項目相繼在鄂開工建設與投入運營,對高素質復合應用型環境工程人才的需求量越來越大,給我校環境工程專業的建設發展帶來機遇。因此,瞄準湖北及中部地區市場需求,根據“環化、環資(礦)”結合的辦學思路,以培養“具有扎實化學化工、資源開發基礎知識的環境工程復合應用型人才”為目標,及時調整專業的服務方向,將人才培養的去向主要定位在服務于化工、制藥與礦山(即資源開發)企業上[3]。
始終把提高人才培養質量作為專業建設的落腳點,拓寬專業口徑,開展品牌專業建設。
1)根據市場需求,不斷調整和完善人才培養方案。根據“將人才培養的去向主要定位在服務于化工、制藥與礦山(即資源開發)企業上”的要求,重新制定了環境工程專業本科生培養方案與教學計劃。以市場需求為導向,提出了“產、學、研、政”相結合的人才培養方式,構建了“學識、技能、經驗、創新”一體化的人才培養模式,探索出“重個性、強能力、多出口”的人才培養途徑。
2)根據人才培養目標及去向,開展課程體系、教學內容與方法的改革與創新,構建獨具“環化、環資(礦)”結合特色的“五位一體”課程體系[4]。編寫了新的教學大綱與教學指導書;并將科研成果寫進教材,引入課堂與畢業設計;充分運用現代教育技術、信息技術,建立課程網站平臺和網絡教學資源庫,引導學生個性化、自主性學習;在教學過程中,注重學生綜合技能與素質的培養,促進學生全面和諧發展,保證畢業生培育的高質量。
3)加大校內外實踐基地與創新人才培養基地建設,構建“三實一創”實踐教學新模式。整合實驗室資源,建立了國家級“環境與化工清潔生產實驗教學中心”,通過實踐性教學改革,探索出“以課內實踐教學為主線,以課外科技創新為途徑,以基本技能訓練為基礎,以工程素質提高為重點,以培養復合應用型人才為目標”的獨具“環化、環資(礦)”結合特色的“三層次七模塊”實驗教學新體系,形成了資源有效開發、化工清潔生產、環境保護“三位一體”的“實驗、實習、實訓、創新”為主要內容的“三實一創”實踐教學新模式[3],為企業培養“留得住、用得上”的高素質環保人才提供條件保障。
4)采取引進、提高、聘用等措施,打造一支“雙師型”教師隊伍。近幾年引進博士6名,并安排到企業掛職鍛煉,掌握企業生產過程及發展動態,聘用4名化工、礦山等企業教授級高工做兼職教師,構建了一支師德高尚、結構合理和業務能力強的師資隊伍,為培養高素質人才提供師資保證。質量出效益,特色出品牌,近些年畢業生就業率一直保持在98%以上,每年有35%以上的畢業生考上碩士研究生,2007年我校環境工程專業被評為湖北省環境類第一個品牌專業。
“堅持能力為重”是實施工程素質教育的客觀要求。在日益激烈的國際競爭中,僅僅依靠已掌握的知識,就能贏得競爭的可能性越來越小,創新能力成為真正具有核心競爭力的決定因素。只有具備知識能力更新的人,才能實現可持續發展;只有具備了運用知識和創新知識能力更新的人,才能夠在未來社會立于不敗之地。環境工程專業集理論、實踐和工程技術于一體,更注重應用性,因此在專業教育中,不只滿足于“三基教育”傳授已有知識,而是把重點放在開發學生創新思維與提高綜合能力上來,對此采取了如下措施:
1)在理論教學過程中注重學生對清潔生產、綠色化工技術、資源綜合利用和專業基礎知識與專業理論等的學習,掌握更多的化學化工、資源開發及專業等方面的基礎知識與理論。
在實驗教學中,增加實驗教學學時,壓縮驗證性實驗,加大綜合設計型、創新型實驗比例,加強對學生專業技能的訓練。如將化工、制藥、礦山企業近年來采用的一些新的“水、氣、固、聲、生”污染控制技術轉化成綜合設計型、創新型實驗,以全面開放的形式引導學生做,不僅鍛煉學生運用所學的基本理論與方法探討、分析相關實際問題的能力,也為他們到企業就業做準備。
2)將原來不太重視的課外科技活動、科研項目等作為實踐教學的必要環節和學生實踐能力、創新能力培養的重要途徑,增強學生實戰欲望,每年約有25%左右大三、大四的學生進入創新實驗室、走進企業和老師的科研室,開展各種科技活動得到鍛煉。
3)建設多元化的實習和創新人才培養基地,在城市污水處理廠、城市垃圾填埋場、危險廢物處理與處置中心、熱電廠、石油化工、制藥與礦山等企業建立16個實習基地,每年約180余人次學生進入這些基地進行各種實驗、實習與科研,既提高了學生的實際工程能力,又為學生就業提供了機會。
5)建立科學實驗考核體系,激發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近年來,建立了一個以學生為本,公平、公正、合理的實驗成績考評體系,實施全程動態性、綜合性的答辯式考核辦法,不再單純地考查實驗報告,而是考察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知識在規定時間內完成實驗課題的全過程,鼓勵有創造性的學生脫穎而出。
6)加強就業指導,通過多渠道搞好畢業生就業。近年來,與企業簽訂訂單式培養協議,學生平時實習、畢業設計與創新實驗都到這些企業去做,畢業后直接到企業就業;建立導師就業負責制,通過導師人脈關系與社會影響力,推薦學生就業;鼓勵學生考研究生、公務員和多形式、多途徑就業。
5年多來,由于堅持以現代教育思想為指導,瞄準市場的需求,按照“環化、環資(礦)”結合的辦學思路突出專業辦學特色,大膽進行專業改革和創新,及時調整和改造專業的服務方向,拓寬專業口徑和人才培養途徑,優化教學內容和創建教學科研平臺,努力培養具有扎實化學化工、資源開發基礎知識的環境工程復合應用型人才,在教學科研、人才培養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較好地適應了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實現了環境工程專業建設的跨越式發展。
[1]禹奇才,張靈.品牌專業建設的研究與實踐[J].高教探索,2004(2):32-34.
[2]余訓民,楊嘉謨,李慶新,等.以特色、創新為核心,建設環境工程品牌專業[J].高校教育研究,2008(8):153.
[3]余訓民,關洪亮,李慶新,等.深化實驗教學改革,推進教學團隊建設,培養高素質復合應用型環境工程人才[J].化工高等教育,2011,28(5):27-31.
[4]余訓民,李慶新,楊冬梅,等.依托優勢,突出特色,構建環境工程專業新型課程體系與人才培養模式[A].第三屆全國質量工程背景下環境課程類教學改革論壇論文集[C].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442-446
10.3969/j.issn.1673-1409(N).2012.08.055
N4
A
1673-1409(2012)08-N167-03
2012-05-13
湖北省高等學校教學研究項目(20070307;2010237)。
余訓民(1957-),男,1982年大學畢業,教授,現主要從事水污染控制工程化學、廢物資源化綜合利用與環境功能材料方面的教學與研究工作。
[編輯] 洪云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