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莉
(華南師范大學政治與行政學院,廣東 廣州 610531)
馬克思的市民社會理論是在承接黑格爾市民社會思想的基礎上,以重置市民社會與政治國家的關系為起點,從對社會現實問題的分析中闡述了政治解放和人類解放,繼而轉向政治經濟學的視角來解釋市民社會理論。
馬克思的市民社會概念,是在批判繼承黑格爾關于市民社會概念理解的基礎上作出的,這一概念在不同的時期含義亦是不同的。
黑格爾國家與市民社會理論對馬克思有重大影響。黑格爾把國家與市民社會區分開來,馬克思繼承了他的這一思想,并對其批判和超越。
黑格爾所理解的國家與市民社會是在其倫理框架內的,他認為市民社會與國家都是絕對理念自身運動的不同環節而已,都是理念本身的表現,不同之處在于國家是理念的最高階段,而市民社會是達到最高階段的過渡階段。
馬克思對市民社會的研究是從《萊茵報》時期開始的。在《萊茵報》工作的后期,馬克思第一次遇到了要對“物質利益”發表意見的難題。作為黑格爾主義者的馬克思此時對黑格爾的理性國家和現實的物質利益之間的矛盾產生了困惑,對自己之前的哲學信仰產生了懷疑,于是他便從現實的物質生活出發對黑格爾的市民社會做了批判。
馬克思對市民社會的研究正是從法哲學開始的,他的市民社會理論研究的早期著作是《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在該書中,馬克思的市民社會概念直接上承黑格爾對國家與市民社會的區分,并且得出了與黑格爾相反的結論:不是國家決定市民社會,而是市民社會決定國家。他認為,要獲得人類歷史發展過程的鑰匙,不是到黑格爾所描述的“大廈頂層的國家中去尋找,而應該是到黑格爾所輕視的市民社會中去尋找。”[1]因為家庭和市民社會本身是國家的真正部分,是國家的存在方式。因此他說:“政治國家如果沒有家庭的‘天然基礎’和市民社會的‘人為基礎’就不可能存在”[2]。除此之外,馬克思還分析了私有財產與國家的關系,認為私有財產是國家的實在內容,把市民社會決定政治國家的思想進一步具體化了。
在《論猶太人問題》中,馬克思批判了鮑威爾關于猶太人問題的觀點,他認為對猶太人問題的研究應該是從世俗的基礎,而不僅僅是廢除宗教。鮑威爾認為,猶太人問題是純粹的宗教問題,猶太人要獲得政治解放首先要廢除猶太教,且將政治解放和人類解放混為一談,認為猶太人只有消滅了猶太教,才能被看成是真正的人,這也是獲得人類解放的道路。馬克思針對性地揭露,首先猶太人問題是社會現實問題,并不是純粹的宗教問題,因此猶太人想要獲得政治解放,應該從德國的現實出發,這才是本質。
馬克思全面地研究了政治解放和人類解放的關系,他認為政治解放的實質是資產階級革命,目標是消滅封建制度,實現資產階級的民主和自由,并不是要消滅私有制,也不可能消滅宗教。他還探索了人類解放的途徑,市民社會中的人是現實的人、真正的人,而政治國家的公民是抽象的人,他指出“只有當現實的個人同時也是抽象的公民”主動按自己的意愿將自己的力量融入社會力量,并且不再刻意地區分自己的力量和國家的政治力量時,人類社會才實現了真正的解放。也就是說消滅了私有財產,把人從財產中解放出來,把人的世界和人的關系還給人自己,簡言之,“使人的世界和人的關系回歸于人自身”[3]。
從1840年前后開始,馬克思研究的理論興趣從重視黑格爾法哲學批判研究轉向重視政治經濟學的研究,這是馬克思研究市民社會的新的研究視角。
《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是馬克思理論興趣與研究轉向的第一大理論成果。在書中,馬克思在深入研究市民社會內部物質關系的基礎上,從具體的、客觀的經濟實際出發,提出了意義深遠的異化勞動理論等等。此時,馬克思提出的賦予市民社會物質內容的觀點,已經觸及到了市民社會概念的核心部分。
在“異化勞動”的概念提出以后,馬克思分析了理論上的四個規定:第一,工人同他的勞動產品的異化;第二,工人同生產活動本身相異化;第三,工人和自己的類本質的異化;第四,人同人相異化。異化勞動是資產階級市民社會所帶來的必然結果,是資本主義生產力和生產關系之間的矛盾的外化,而異化勞動也產生了私有財產。
私有財產體現的是勞動和資本的對立,這一對立也構成了工人階級和資產階級的對立,而兩大階級之間對立的不可調和的矛盾幫助馬克思提出了共產主義的設想。所以對私有財產的揚棄,也就是對異化勞動的揚棄,歸根結底是對資本主義私有制生產關系的揚棄,但對此馬克思并沒有提出明確的方案,也沒有對市民社會的內涵作出明確的界定。因為此時馬克思的唯物史觀還沒形成。
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馬克思對市民社會給出了明確的內涵,“在過去一切歷史階段上受生產力制約同時又制約生產力的交往形式,就是市民社會”[4]。市民社會相對于生產力來說,處于被決定的地位。
在此,市民社會被界定為“交往形式”,這里的“交往形式”是人們在物質生產過程中所形成的關系,即生產關系。這種交往形式在不同歷史時期因生產力水平不同而有不同的具體形式,市民社會并非資本主義社會的特有現象。具體地講:首先,市民社會作為交往形式,必然包含人們之間的物質交往,而且這種物質交往是所有物質交往形式的基礎?!恶R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中提到,“市民社會包括各個人在生產力發展的一定階段上的一切物質交往。”[5]其次,市民社會作為交往形式,是與生產力發展水平相聯系的,而不同時期的生產力發展水平是不同的,也就有了各種不同的所有制形式,如舊市民社會、中世紀的市民社會等。第三,市民社會作為交往形式,并不是資本主義社會所特有的。但真正的市民社會是隨著資產階級發展而發展起來的,資本主義社會是市民社會的一種成熟形式而已。由于不同時期市民社會的發展程度不同,市民社會與政治國家之間的地位也是不同的??偟膩碚f是政治國家產生于市民社會當中,具體來說,資本主義社會以前,市民社會與政治國家意義上是同一的,而在資本主義的社會中二者是相分離的,并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充分發展。
在《德意志意識形態》費爾巴哈一章中,馬克思一開始明確指出:“全部人類歷史的第一個前提無疑是有生命的個人的存在”[6],而這些現實的個人首先要解決的是基本的生活,需要衣、食、住、行等生活資料,因此物質生活條件是人和人類社會的出發點。這時,對市民社會的理解開始出現了物質關系、生產力、交往形式,他進一步把物質交往、交往形式概括為生產關系,揭示了市民社會同國家之間的本質聯系,從而從市民社會中推出了經濟基礎的概念,經濟基礎是決定上層建筑的,所以市民社會的基礎是物質資料生產,用物質關系、生產力來描述市民社會,構成了整個人類歷史社會的基礎。
因此在《形態》中,馬克思對唯物史觀,也對市民社會理論做了這樣的描述:“從直接生活的物質闡述現實的生產過程,把同這種生產方式相聯系的、它所產生的交往形式即各個不同階段上的市民社會理解為整個歷史的基礎,從市民社會作為國家的活動描述市民社會,同時從市民社會出發闡明意識的所有各種不同理論的產物和形式,如宗教、哲學、道德等等,而且追溯它們產生的過程?!保?]
馬克思市民社會理論的形成和完善有重大意義,市民社會理論是馬克思唯物史觀形成的基點,駁斥了德國思辨唯心主義和費爾巴哈的半唯物主義,奠定了馬克思的哲學觀。除此之外,對以市場經濟為基礎的我國社會主義社會有理論指導意義。
馬克思市民社會理論在批判繼承黑格爾市民社會理論的基礎上,進一步揭示了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關系,從而形成了他的唯物史觀體系。其中政治國家與市民社會的關系,有利于推進民主法治的研究。國家和市民社會是兩種不同的人類組織形式,國家是社會在一定發展階段的產物,因為社會有不可調和的矛盾,這時候需要有凌駕于社會之上的力量來解決,這就是國家[8]。
市民社會是與商品經濟相伴而生的,是市場經濟的結果。市民社會的形成有助于市場經濟的健康發展。改革開放前,我國實行的是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這時國家和社會高度統一,政治的潛力滲透在社會的方方面面,很難形成相對獨立的社會自主領域。改革開放后,隨著市場經濟的初步確立,政治體制和經濟體制都進行了改革。而市場經濟的運行,促進了社會與國家分離,為市民社會的形成創造了條件。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建立,要求政治國家與社會適度分離,由于兩者的適度分離,很多市民社會組織形成,并進一步成熟和壯大,有利于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建立。市民社會是民主發展生長的土壤,建立一個與國家處于良性互動關系的市民社會,有利于對國家活動實施民主監督,有利于確立和強化公民權利、責任意識,有助于服務性政府的建立,有利于緩和在社會轉型期出現的各種復雜的社會矛盾等[9]。
[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1995.
[2][3][5]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M].1995.
[4][6][7]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識形態(節選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8]鄧正來.國家與社會[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
[9]劉同舫.馬克思人類解放理論的演進邏輯[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