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永揚
(福建省永春師范學校,福建 泉州 362600)
隨著社會經濟的飛速發展,人們的精神、物質文化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醫療衛生條件也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不斷降低,人均壽命大幅度增長,也導致了人口老齡化問題持續嚴重。有關資料顯示:在解放初期,我國的人均壽命不超過40歲,而當今國民平均壽命已達到了71.6歲。截至1999年,我國60歲以上的老齡人口已超過總人口的10%,根據國際標準,這意味著我國那時就已進入了老齡化國家的行列。而1996年福建省60歲以上老年人口已占全省總人口的10.17%,成為我國第10個進入老齡化的省份。
和全國大部分省市一樣,福建省人口已從高增長率模式過渡到低生育率、低死亡率、低增長率模式。根據世界衛生組織關于老齡化國家的定義:老齡化率(65歲及以上的人口數量占全國總人口數量的比率)在7%-14%之間的國家就稱為老齡化國家,而老齡化率超過14%的國家就稱為老齡國家。福建省60歲及以上人口為11.42%或65歲及以上人口為7.89%,這些都意味著福建省已經進入人口老齡化省份的行列[1]。與其他省份相比,福建省人口老齡化主要呈現出以下幾個基本特點:
(一)老年人口增長迅速,老齡化進程加快。根據2010年福建省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60歲及以上人口為4212396人,同2000年第五次普查的3642341人相比,增加了13.5%,而2000年第五次普查的數據與1990年的第四次普查相比增長了6.3%,1982年至1990年,福建省60歲以上人口數增長了5.4%。可見,福建省老年人口不但在總量上有較多增加,而且在老齡化進程上明顯加快。在我國,曾出現過兩次人口猛增的情況,分別是20世紀50年代中期和60年代至70年代之間,到80年代政府實行計劃生育政策后,國內人口出生率急劇下降,人口老齡化進程明顯加快;進入21世紀以來,福建省老年人數量增多、人口老齡化速度加快,而且老年人均壽命增長;另外,處于勞動年齡的人口數量卻在減少,這必然導致老年人撫養系數大幅度上升,給福建省帶來極大的經濟負擔。但與全國其他省市相比,目前我省的人口老齡化水平略低一些。主要原因是省外凈流入人口占總人口比重在提高,流入人口年齡結構較年輕,一定程度上延緩了我省人口老齡化。
(二)老年人口增長速度明顯高于全省人口總增長速度。根據相關資料顯示:1954-1968年福建省總人口數量增長率平均為2.46%,60歲以上的老年人口數量增長率平均為1.88%;而隨著20世紀70年代特別是80年代以后,計劃生育政策的廣泛推行,1968-1992年福建省總人口數量增長率平均為2.45%,60歲以上的老年人口數量增長率平均為3.87%;20世紀90年代以后,隨著計劃生育政策執行力度的加大,福建省的人口再生產已接近低生育率階段,再加上近年來人均壽命的不斷提高,這些就導致了老年人口增長速度高于總人口增長速度到1992—2005年,兩者分別為1.88%和3.77%;直至 2005 -2010 年,兩者分別為 1.12%和5.78%。
(三)人口老齡化超前經濟發展水平,老齡化社會的時間提早。在歐美等發達國家,人口老齡化是由于生育率的下降而引起的,他們生育率的下降是在工業化、城鎮化和現代化的條件下自然進行的,在歷經長達100多年的緩慢過程轉變過來的,是“先富后老”。而福建省人口老齡化的產生是與我國長期實行計劃生育而使得生育率的大幅度持續下降密切相關的,歐美及日本等發達國家進入老年型社會,其人均GDP一般在5千到1萬美元左右,如日本1975年進入老年型社會時的人均GDP為6530美元,而福建省1996年進入老年型社會時人均GDP僅298.8美元,2010年的人均GDP也才5393美元,因此,福建省的老齡化進程相比于發達國家和地區來說是快速迅猛的,是超前于經濟發展水平的,是“未富先老”的。
(四)農村家庭的養老功能日益弱化,農村養老問題日趨嚴重。隨著福建省城市化的進程越來越快,越來越多的年輕農民涌向城市謀求發展,這使得農村人口老齡化的速度越來越快,在農村人口中老年人數量越來越多,再加上年輕人口遠離農村,這必將導致農村家庭的養老功能日益弱化。雖然福建省已廣泛實施了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但由于其體制的不健全和保障水平過低,再加上老年人體弱多病、醫療費用開支大,越來越多的農村老人生活無法得到保障,尤其是高齡老人的生活照料、精神慰藉、康復護理將會給家庭和社會帶來許多新的問題[2]。
(一)人口老齡化對國民收入分配的影響。從人口經濟學原理了解到,人口老齡化對國民收入分配的影響主要表現在老齡人口的贍養問題上。現代老人的贍養方式主要是依靠退休金或社會保險基金中的養老津貼,這都是國民收入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隨著福建省人口老齡化程度加深,老齡人口增多,贍養老年人口的負擔加重,社會和企業支付的養老金或退休金數額必定都會增加。美國人口經濟專家斯彭格勒和克拉克等的調查表明:平均每贍養一個老年人所消耗的費用要遠高于一個人從嬰兒成長青年(0-18歲)所發生的費用,同時,孩子的撫養費用屬于人力資本的投資,而老齡人口的贍養費用主要用于養老、護理、醫療等非生產性的消費性支出,并且這種消費性支出會隨著老齡化人口的增加而增加,這就不可避免地減少了用于發展的公共投資比例,導致人均國民收入增長速度下降,影響經濟發展的后勁和可持續性。
(二)人口老齡化對社會經濟的影響。雖然人口老齡化有利于人口總體規模的縮減和穩定,減緩人口過多的壓力,有利于緩和人口、資源和環境的緊張矛盾,龐大的老年市場和老齡產業也會給社會經濟發展帶來新的機遇。但人口老齡化的提前到來和高于經濟的發展速度,相對于薄弱的經濟基礎來說,福建省尚未具備供養急劇增加的老年人口的能力。這種“未富先老”現象必將會給福建省的經濟發展帶來巨大的沖擊,帶來一些新的矛盾和壓力,對經濟的發展提出新的挑戰,如:老齡化引起勞動力年齡結構老化和勞動力資源短缺,影響經濟發展的活力和速度,抑制經濟的增長;老年人口數量的增長會改變人口的撫養比,加重家庭和社會的負擔,延緩經濟發展的進程,制約社會生活質量的提高,誘發和加劇各種家庭經濟矛盾和問題,危害社會的和諧、穩定和發展[3]。
(三)人口老齡化對勞動生產率的影響。從年齡結構上來看,勞動年齡人口的年齡應趨于年輕化,但由于近年來福建省老年人口增多,勞動人口的年齡結構卻趨向于老年化,勞動人員的平均年齡在不斷提高,這勢必影響到社會勞動生產率的提高。我們都知道,五十歲以上的老年人無論是在體力,還是在精力和智力上都不如青年人,特別是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的知識經濟時代里,老年人在接受新知識、新技術等方面都比不上青年人,不能適應快節奏的生產活動。當然,我們也應該看到老年人對生產率的影響也有有利的一面,比如年長的人工作經驗、知識儲備都更為豐富,而且責任感更強,有利于經濟的持續穩定發展。
(四)人口老齡化對醫療保健事業的影響。隨著社會發展和人口老齡化,龐大的老年人口和老年病人使醫療資源本來就短缺的問題日益突出,不能滿足老年人的醫療需求。老年人患病率高,2/3以上屬于高血壓、心腦血管等慢性病,醫療費用消耗高,且殘疾、需要照顧的老人比例高,再加上老年人經濟收入低,尤其是農村老人主要靠家屬子女供養,醫療費負擔重,很難應付當前醫療費用和藥品價格的增長。老齡化社會的家庭結構趨向小型化,家庭中能夠照顧老人的年輕成員越來越少,很難負擔起全部照料老人的任務,特別是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養老的負擔將更多地由家庭轉向社會,特別是醫療保健機構。
(一)大力開發市場,發展老齡產業。社會跑步進入老齡化,與老年人相關的消費需求也將呈現跳躍式增長。目前我國僅7000億元產值的“銀發”產業,有望在“十二五”邁向萬億規模。政府應致力發展老齡服務,完善老齡產業引導和扶持政策,鼓勵和吸引投資以及其他方式開辦老齡產業,促進經濟繁榮,滿足老年人的物質生活和精神文化需要[4]。例如:開展為老年人提供醫療、護理等服務為主的,由多種經濟成分結合而形成的老年衛生健康服務行業;聘請那些老年專家、教授,開辦相應的咨詢服務公司,為社會經濟發展出一份力;建立老年活動中心、老年公寓、老年食堂、敬老院、老年學校、老年醫療服務中心等,打造出一個方便、經濟、安全、舒適的生活服務環境,讓專門的服務機構來照顧老年人的晚年生活等,這既保障了老年人的晚年生活,又擴大了有關的就業服務體系,推動了經濟的發展,同時也為社會的穩定獻出一份力。
(二)堅持計劃生育政策,逐步降低未來老年人口數量。我國的現行計劃生育政策是以降低生育率、防止人口增長過快為主要目標的。由于福建省人口基礎較大,只有通過長期、穩定的低生育,才能實現人口的零增長而后逐步回落,最終實現降低老年人口數量的目標。但這也帶來兩個嚴峻的挑戰:一是我國1.8的生育率明顯低于世界公認的2.1(正常的人口生育更替水平),二是加快人口老齡化。因此,可以適度加強計劃生育政策的靈活性,比如實行“一對夫婦生育兩個孩子”、“二孩生育間隔”政策。這樣可防止人口嚴重老化和少子化,控制好我省的人口總量,進而緩解老齡化給家庭、社會和經濟發展帶來的壓力。
(三)建立健全與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的城鄉社會保障體系,著重建立老年醫療保健制度,確保老年醫療費用安全、合理使用。“十一五”期間,福建省已實現了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保險和養老保險全省覆蓋的目標,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各項工作取得了顯著成效,但社會保險覆蓋面不廣、保障水平較低、管理和服務水平不高。因此,應依據福建省的具體情況,完善政策法規,加大資金投入,加快建立健全與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的多層次、廣覆蓋的城鄉社會保障體系,對于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質量,促進社會穩定,實現可持續發展,具有重大意義。
相關資料顯示,我國老年人的醫療費用支出高出一般人群的好幾倍,而且還保持持續上升的態勢。因而有必要探討建立一個獨立的老年醫療保險制度,比如,充分體現權利與義務對等的原則,建立一個由國家、單位、個人三方面合理承擔費用的新型老年醫療保障體系,確保老年醫療保險制度落實到位。
(四)提高老齡化意識,養老、敬老意識,做好迎接人口老齡化的思想準備。全省各級政府應重視對老齡問題的宣傳教育工作,讓人們認識到老齡化是社會發展的產物,是人類文明進步的一種象征,是實現社會繼承、社會安定以及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要加強青少年尊老、敬老思想觀念的教育,提倡現代“孝文化”。同時,還要重視老年學的發展和老年學人才、老年人才的培養,建立健全全省社會保障體系,特別是老年醫療保障和農村養老保障制度,為實現福建省人口老齡化與可持續發展相協調提供保障。
[1]福建省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領導小組辦公室,福建省統計局.福建省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主要數據公報[N].福建日報,2011-05-25.
[2]連明偉,吳雪萍.福建省老齡化社會現狀調查及啟示[J].遼寧行政學院學報,2008,(2).
[3]林秀俊.福建省人口老齡化發展趨勢及戰略對策[J].福建省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05,(4).
[4]黃潤龍,陳紹軍.長壽的代價:老齡化對社會經濟的影響研究[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