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姝姝
(麗水學院文學院,浙江 麗水 323000)
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初,一個全新的名詞——網絡文化出現在公眾的視野中。王文宏認為,網絡文化是通過國際互聯網生成的包含國際互聯網媒介及技術、說話人、聽話人、語境、文本等要素在內的一整套符號表意系統[1]。2006年9月,中國政府在制定《國家“十一五”時期文化發展規劃綱要》時,把積極發展網絡文化產業作為未來五年文化發展的主要內容。2007年1月23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八次集體學習中,胡錦濤主席就“世界網絡技術發展和中國網絡文化建設與管理”這一主題發言,把網絡文化納入中國主流文化之中。
網絡文化作為一種全民參與的文化,早已成為當代社會生活中的一種重要文化現象,并對人們生活、工作、學習的各個方面或多或少地產生了不同的影響,用于記錄社會、傳播信息、反映時代的媒介——新聞自然也是其中之一。
報紙新聞是新聞報道最基本的內容之一,反映了當前的社會和現實生活,其顯著特征主要集中體現在標題之中,因此網絡文化對報紙新聞的影響在其標題中也可見一斑。2010年11月《人民日報》的一篇題為《江蘇給力“文化強省”》的報道,使網絡文化對報紙新聞的影響突顯在了人們的面前。新聞傳播本身,就是一種較為典型的社會現象,而標題則可以看作是社會文化背景下反映社會意識形態的一種交際活動。不同的新聞標題,會給同一個新聞內容,帶來不同的社會效果。因此,本文以梵·迪克(Van Dijk)的話語認知模式為指導,結合實例對網絡文化背景下的報紙新聞標題進行分析研究,以了解報紙新聞標題的使用現狀、影響因素、意識形態等方面的內容,為其將來的發展提供合理化建議。
作為當今話語分析領域中杰出的代表之一,梵·迪克的話語分析研究可以分為以下三個階段:文學語言研究、篇章語法研究和話語認知模式研究。他在批判性話語分析方面的貢獻主要體現在第三階段,即話語認知模式[2]。梵·迪克認為,在話語分析的過程中,社會是一個不可或缺的要素,社會的結構決定了話語的特性,反之亦然[3]。他強調要從認知的角度來了解分析話語背后的社會性,把社會認知看作為話語和社會的聯系中介。
梵·迪克的分析框架由文本和語境兩部分組成,他試圖通過文本分析和語境分析來說明新聞的深層“意識形態”成份。文本就是對新聞文本的形式特征和語法的研究,可以分為由語法學、語意學、語音學等所構成的微觀結構,和由文體學、修辭學、敘事學等組成的宏觀結構兩部分,系統地分析了新聞話語各種不同層次的結構;而語境則分析了這些不同結構文本產生的認知、社會因素、條件、局限性或是影響,繼而分析其政治、經濟、文化以及歷史根源[4]。梵·迪克的這種分析框架把文本結構和社會實踐、文本產生的意識形態相聯系,又把文本與文本的結構環境、宏觀社會環境聯系在一起。
由于梵·迪克把社會和認知定義為話語相關語境的兩個方面,認為在話語分析過程中,必須同時對這兩方面內容進行細致的分析和研究,因此在他的話語分析理論中,話語和社會呈現出話語——認知——社會這種三角關系[5]。下面,本文將根據梵·迪克的社會認知模式,就用語和語用兩方面著手,對網絡文化背景下的新聞標題進行話語分析,以揭示網絡文化背景下新聞標題所隱含的意識形態及其合理的發展方向。
和傳統的報紙新聞標題相比,網絡文化背景下的報紙新聞標題被賦予了新的特點和個性,其用詞、句法等文本結構也隨著時代的變遷而發生了顯著的變化。
2010年5月,《解放軍報》刊登了一則題為《“烎”字當頭顯精神》的報道,題目的第一個字就給讀者帶來了一個問號。烎(yin),流行于互聯網中的一個字,起源于游戲家族,是游戲玩家們創造出的一種全新的文化現象,用來形容自己充沛的競技或游戲狀態。現在多用來形容一個人的斗志昂揚、熱血沸騰,可以用來表示“霸氣”、“彪悍”、“制霸”等諸多意思,是一種男子漢的勇武精神與豪氣的體現。烎字在報紙新聞標題中的應用,以一種新穎的方式使人們感受到報道的主旨,把新聞意欲表達的深層次感情色彩展露于人前。
認知語言學認為,人的心智和思維一樣都產生于人在后天跟外部世界相互作用的過程中以及通過自己的身體得到的實際經驗中,這也就是所謂的“體驗構建”。在報紙新聞標題中網絡文化詞匯的出現,無疑是基于人們對該詞的認知和體驗,才使新詞語得以被理解,甚至被使用到傳播媒介之中。
再來看看《證券日報》的一則題為《一季度最“悲催”股基金重倉占八成 鵬華等21支基金幸中6牛》的報道。悲催一詞,目前正在網絡上流行,起源不明,從字面上來看意思是“悲慘得催人淚下”,一般表示不稱意、不順心、失敗、傷心、悔恨等意思。值得注意的是,雖然這個詞表達的感情色彩似乎很重,但和所有的網絡文化影響下的詞匯一樣,表達出來的意思總是帶有幾分詼諧戲謔的意味在。《證券日報》對這個詞語的使用,在確切表達主題的同時,以戲謔的口味讓新聞少了幾分嚴肅,多了幾分輕松,更易于新時代讀者接受。
除了新詞之外,許多傳統的詞語也被網絡文化賦予了新的定義。例如,《解放日報》曾就諾基亞公司問題發表報道,并把新聞標題定為《這一次,諾基亞會從“杯具”變“洗具”嗎?》杯具,原指盛水的器具,后因與“悲劇”一詞諧音,成為網絡流行語。該詞詞性多變,可作形容詞、名詞等等。不少年輕人在網絡上甚至生活中都常常用“杯具”來代替“悲劇”,看上去較之傳統的“悲劇”似乎不那么深刻,其使用范圍也得以擴大。而作為政治性報紙使用網絡流行話語,恰恰說明了人們的認知正隨著網絡文化的滲透而發生著改變,這種小范圍的認知已隨著網絡的傳播而變成大眾化的認知,繼而被媒介所用,在讀者認知的范圍內,利用新穎的標題突顯主題,抓住人們的好奇心,實現更大范圍的傳播。
新聞媒體作為統一思想、鼓舞人心、凝聚力量、動員群眾的輿論引導工具,對宣傳黨的主張、確立社會認同、通達社情民意、調適社會心理、維護社會秩序發揮著重要作用。但同時,新聞話語的使用,也時刻受到社會環境的影響。
從認知學的角度來看,在新聞標題的撰寫過程中,制作人必須要考慮到讀者的話語理解能力,最大限度地引導讀者找尋話語和語境之間的關聯,以減輕讀者在處理話語時的負擔,繼而提高對話語理解的準確度。以《光明日報》的一則題為《聽證會,部門代表怎能“躲貓貓”》報道為例。躲貓貓這個屬于兒童游戲的詞語和聽證會這種嚴肅的場合原本風馬牛不相及,但正是由于云南青年李喬明(也有媒體寫作李蕎明)死在看守所,警方稱其“躲貓貓”時撞墻這一事件,使得躲貓貓迅速在網絡上流傳,并被賦予新的含義。2010年1月,躲貓貓甚至被收入上海譯文出版社新編的《漢英大詞典》,譯為hide-and-seek。由于讀者對背景的了解,躲貓貓在新聞標題中的含義,能被快速而準確地理解,讀者在閱讀時不會有處理話語的障礙,而這則新聞標題,不但描述出了聽證會代表躲避的態度,而且還對其行為帶有一定的戲謔口吻,帶有一定的諷刺意味。
2009年7月16日,網友在百度貼吧魔獸世界吧發表的名為《賈君鵬,你媽媽喊你回家吃飯》的帖子,隨后被迅速轉載,成為網絡流行語。這次事件可以理解為一次互聯網行為藝術,一次貼吧文化狂歡,他折射出了網民的日常生活形態,也反映出網絡特有的文化現象。而“你媽媽喊你回家吃飯”這句網絡話語,也成為媒體的寵兒。《財會日報》在刊登的關于央企的新聞時就引用了這句話,題目為《央企,你媽媽喊你回家吃飯》。這種詼諧的基調不僅讓了解相關背景的讀者會心一笑,并對新聞所要表達的內容有了大致的了解。
再來看看《中國貿易報》的一則新聞標題《網絡上的那點事兒,你懂的》。初看之下,這個標題似乎沒有什么獨特之處,但在網絡文化的背景下,其所隱含的話語卻有了不一樣的幽默色彩。“你懂的”來源于國內兩大著名論壇天涯網和貓撲網上關于求索某淫穢事件門套圖的隱語,2009年閆德利艾滋門、2010年閆鳳嬌廁所門事件后大規模流行,成為一切網絡隱語的代名詞,是群眾智慧對網絡事件又一次搞笑反動。
在網絡文化影響下的報紙新聞標題使用中,基于社會的認知不但能減輕讀者在閱讀過程中的負擔,提高話語的分析理解能力,同時,還有助于增加報紙新聞標題的矚目性和趣味性,更好地實現新聞的傳播功能。從另一方面來看,報紙新聞作為記錄社會、傳播信息、反映時代的媒介,在網絡文化影響下的改變說明了整個社會意識形態的不同。正是由于讀者對于網絡詞語的認知能力,才使網絡用語在報紙新聞標題中的應用得以實現。
與其他文化相比,網絡文化的能控率較低,不管是糟粕還是精華,在網絡傳播的過程中,被不同的使用者所接受吸收。因此,在把網絡用語應用于報紙新聞標題時,制作人要注意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不要單純地為了吸引讀者的注意,而把這些詞匯胡亂地應用于標題之中。只有與新聞內容相符合,并能承載語境信息的新詞,才能被應用于實踐,為報紙新聞標題以及報道內容增色。
[1]劉潔.社會認知分析與批評話語分析[J].科技信息,2010,(1).
[2][3]史文靜.基于社會認知的媒體標題話語分析[J].哈爾濱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1).
[4]王文宏.網絡文化多棱鏡——奇異的賽博空間[M].北京:北京郵電大學出版社,2009.
[5]梵·迪克.作為話語的新聞[M].曾慶香,譯.北京:華夏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