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紅
(福建師范大學福清分校,福建 福清 350005)
閩劇,用福州方言演唱,俗稱福州戲,是福建省主要戲曲劇種之一。在其發展過程中,綜合儒林班、平講班、江湖班等本省地方戲曲,并吸收弋陽腔、徽調和京劇的表演藝術,于20世紀初成為一個較完整的戲曲劇種,解放后定稱為閩劇[1]。
福清的戲劇興盛于上個世紀30、40年代,其劇種之豐富,班社之多,在全省都是罕見的。過去,主要是為民俗節日演社戲,為違反村規鄉俗演罰戲。隨著東南沿海的國際商業城市成熟起來,出國的人越來越多,閩劇逐漸變成為回鄉省親祭祖的華僑演“神戲”。閩劇自然而然成為當地普通百姓迫切需要的業余文娛活動。許多優秀的演員長期馳騁在福清廣闊的戲劇舞臺上,福清成了全省閩劇演出最活躍的沃土。那個年代,造就現今在福清城鄉各個劇場里許許多多上了年紀的老戲迷,成為福清閩劇主要的消費群體,并將這種習慣傳承給下一代,不斷鞏固閩劇的消費基礎。
1.資源優勢
福清閩劇團數量眾多,由改革開放初期的5個職業閩劇團增加到2007年的100個。在全國劇團不景氣的情形下,閩劇團實現逆勢增長,這在全國是很罕見的。閩劇團的分布相當廣泛,市區僅占20%,其余的遍布福清的各個鄉鎮和大小街道村落。根據2007年的民間職業劇團的測評發現閩劇團的檔次分布均勻,其中一類25個,二類48個,三類和新辦劇團27個。劇團一般以老人會館、祠堂等場所作為固定團部。眾多劇團滿足了各行各業不同群體的看劇需求。
2.區位優勢
福清是福建省福州市下轄的縣級市,中國著名的僑鄉。福清位于中國東南沿海中部,福清北部、西部和西南部多山,東南瀕海。福清地理位置十分優越,交通非常便利。國道福廈公路和福泉高速公路縱橫南北,把福清與省會福州、省內最活躍的經濟開發區域連成一片。融僑碼頭、元洪碼頭,開通直達香港、東南亞航線,成為對外聯系的重要口岸。由于山貧地衰、天災頻仍,福清民眾不得不背井離鄉,甚至漂洋過海到異國他邦謀生。尤其是在改革開放后,走出國門闖世界,再創事業新天地成為許多福清人的強烈愿望。長期以來,福清成為今天中國著名的僑鄉。
3.客源優勢
客源豐富的演出市場優勢是支撐力量不斷增強的后發優勢,綜觀福清戲劇的演出市場,農村文化為最主要的市場。歷經數代,閩劇仍然在福清僑鄉的農村具有深厚的影響力,具有廣泛的觀眾,是本地人最喜歡的藝術品種。無論是歸國華僑還是留守的僑眷都對閩劇有著無比眷戀的感情。閩劇的演出往往是采用個人出資的方式進行。個人出資的目的往往抱著報答感恩的意愿。歸納起來,請閩劇演出主要是為還愿,以戲感謝神靈;通過閩劇演出聯絡感情,報恩、同鄉聚會、宗族聚會、宗祠活動、長輩做壽、小孩滿月、生日的時候都會請戲,就是為圖個吉祥和熱鬧。隨著影響力的增加,閩劇也日益走出農村,走向城市、政府機關和企業。近些年來閩劇的地方戲特色崛起,日益走向國內市場和國際市場,成為聯絡僑胞交流感情的重要紐帶。
4.人文優勢
僑鄉的文化滋養和大量精通賞析閩劇的觀眾,是成就福清僑鄉閩劇演出市場興旺發達的重要因素。筆者調查顯示60%以上的福清群眾都喜愛閩劇,其中老年人居多,男性為主。福清現有100個閩劇團,每年為當地40萬左右的民眾演出近萬場,基本上覆蓋著周邊的市民。由于歷史淵源的影響,閩劇請戲者大多還是由僑胞與僑眷構成。由此可見,他們是閩劇的主要消費群體。這樣的人文優勢取決于福清的僑文化,具有濃厚的區域性和歷史性特色,在短期內,這種人文優勢不會消失,將加速閩劇劇團的發展和資源的整合。
1.二、三代僑民的鄉土感情不如父輩祖輩深厚
二、三代的僑民在國外長大,從小遠離鄉土、遠離鄉土文化,接受國外的教育和文化熏陶,對本土文化不了解、不熟悉,因而也談不上熱愛,對鄉土的感情也不如他們的父輩、祖輩深厚,這些二、三代華僑及他們的后輩還會不會對閩劇有感情、感興趣,這是影響閩劇長遠發展重要的因素。
2.對宗教依賴性過大
福清閩劇的發展以宗教文化為依托,這也是制約其長遠發展的又一因素。現在,福清的閩劇主要是當地人作為“謝神酬神”而表演的一種民間戲曲藝術,民眾的需求很大程度上為宗教信仰所驅從。宗教依賴性的減弱勢必會讓閩劇失去部分消費者。隨著經濟社會的不斷進步,閩劇謝神酬神的觀念正在遞減,由人神宗教的崇拜轉變成傳統積淀下來,成為地方民俗。
3.劇團管理缺乏專業化
福清的閩劇團雖然眾多,但管理方式依然比較落后。首先,劇團主要以地域和家族成員為基礎建構,主仆關系比較明顯,員工缺乏主人公的責任感和積極性。其次,劇團的流動性非常大,大多員工簽約一年。由于得不到完善的社會保障,員工的歸屬感不強,選擇離職的非常多。第三,員工角色的選擇具有限定性。一般員工選擇的角色都是按照簽約時確定的,而且報酬也是簽約前確定的。這樣員工的自主角色選擇受到限制,既不利于閩劇演員復合型人才的培養,也不利于劇團內的競爭。可見,福清閩劇團還缺乏現代化的劇團管理模式,制約著閩劇的可持續發展。
4.演員的表演能力有待提高
由于閩劇團主要以農村為主,缺乏很專業的戲曲訓練,閩劇表演者的表演水平還有待提升。通過調查發現,許多閩劇演員在音樂理解上還存著許多不足之處,比如語言線條和旋律沒法合一,而且還出現很多破句。樂隊的水平層次不齊,裝備不全,人員不整,致使歌唱和配樂出現嚴重的脫節,嚴重影響閩劇表演的完整性,也影響閩劇表演的氣氛。這種情況正日益成為福清閩劇團發展的通病。
1.政府的高度重視為閩劇發展營造了良好的社會環境
僑鄉市場興盛的一個主要原因是政府對農村演出市場管理范圍的收縮,為市場的發展創造空間。政府部門設立了相關管理部門——演出管理站,對劇團進行管理,并幫助民間職業劇團進行審核評級報備。福清為鼓勵劇團的發展,一般將劇團分為十佳、一類、二類、三類和不合格劇團。為規范劇團演出,政府推行發放《演員個人營業演出許可證》,要求主要演職員必須持證上崗等,很好地打擊違規演出,規范演出市場環境,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閩劇團的良性發展。
2.雄厚的經濟實力為閩劇的發展奠定了物質基礎
如今福清的經濟進入高速的發展時期,創造了獨具特色的“福清速度”和“福清模式”,經濟總量位居福建省第三位。據2005年統計,福清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63.88億元,財政收入23.22億元[2]。通過農業、工業、商貿金融業等方面促進福清經濟發展,使福清在經濟上有著得天獨厚的發展優勢。閩劇得以生存的另一個原因是福清僑鄉,據稱,福清籍海外華人華僑經濟實力雄厚,資產總量至少在五百億美元以上,約占世界華僑華人總資產的三十分之一。在這樣一個堅強的經濟后盾下,這種文化產業也反作用影響了福清的經濟,同時促進了福清市第三產業和文化產業的發展,推動整個閩劇演出市場,閩劇演出的質量也能得到保證。
3.僑鄉的社會文化環境為閩劇的發展擴展了空間
(1)福清民俗文化。福清閩劇與福清民風民俗的關系始終很密切,長期以來,劇團為民俗節日演社戲已成為民俗中重要的表現形式之一。福清人很重視民間節俗,為達到愿望,便請神演出,借助戲曲與神靈交流,向神靈傳達謝意,作為一種心靈的寄托。因此戲臺基本都是搭建在寺廟前或祠堂里。福清還愿唱戲更多的是不定期的,一般待所求之事實現即演戲還愿。可見,福清的民間祭祀活動一般有兩層意義,一是為盡孝而奉祀祖先在天之靈;二是后代求祖靈保佑,降福后代。二者似乎是連在一起的,意為后輩對祖靈進孝供奉會得到先祖神靈的庇佑,從而平安生存、繁衍后代。戲曲演出幾乎成了祭儀中必不可少的程式化娛神項目。在福清家庭文化生活中,各地無論喜慶大事或祭祖拜懺做功德,則都要請戲班,這些活動必然與家祠、族廟祭祀和逢年過節互相摻和,劇團就是在儀式的氛圍中取得生存和發展,其宗教色彩和民俗氣氛格外濃烈,成為家族、鄉族基層社會文化的組成部分。
(2)福清宗教文化。福清宗教文化最大的特色就是各種宗教的融合兼容[3]。究其原因與地域文化的特色所決定的。福清地處海陬,先民信奉祖宗崇拜和多神崇拜,爾后又受儒教侵淫,久而久之,就形成這種融合兼容的局面。在當地的民眾眼中,通過戲曲可以達到人與神靈的相通,舞臺上穿上戲服的演員就是他們與神靈溝通的途徑。由此,他們得到了心靈的寬慰,如家庭的平安、來世的幸福、今生苦難的解脫及日常生活中的逢兇化吉等等。人們對于戲曲謝神還愿的宗教需求催化出大量的民間戲班以及促成大量廟宇戲臺的興建,造就福清繁榮戲景。對于福清地區的老百姓而言,戲曲是宗教祭祀儀式與生產活動混融一體的產物。
(3)福清僑鄉文化。在漫長的歷史歲月中,福清人民不屈不撓地發展了自己的海洋經濟、海洋社會和海洋人文模式,積淀了豐厚的僑鄉文化。據福清2005年僑情普查結果,福清現有人口120萬,海外人口已上升到83.6萬,現福清籍華僑遍布五大洲的73個國家和地區[4]。大量的華人、華僑使得福清成為中國著名的僑鄉。大型演出賽事的舉辦為閩劇提供了難得的契機。2003年紀念鄭奕奏與2005年紀念陳春軒百年誕辰的系列活動及2006年“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藝術展演,都為閩劇提供了廣闊的空間。通過這些大型演出賽事,不僅能為閩劇更好的發展積累了寶貴經驗,同時也能發掘出一批優秀的閩劇演出人才。
1.發展閩劇專業人才的意識淺薄
近些年來,與劇團數量增加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閩劇人才的培養方面卻相對滯后,專業演員嚴重稀缺。當前閩劇表演人才的培養主要還是自然傳承的形式,通過家族、宗族、同鄉的方式緩慢推進。由于原有的閩劇生存環境發生變化,加上年輕人對閩劇的興趣減少,這種自然傳承的效果不明顯。在這樣的大格局下,劇團間為尋求專業的演員,以提高報酬的形式相互挖角,導致演員頻頻跳槽。從前每年農歷12月,演員們大變動,在劇團重新調整組合,但近年每年的農歷7月還要來一場小變動,甚至是一些自己團帶班培養出來的演員,也常跳班,嚴重影響劇團藝術生產。
2.激烈的戲曲產業競爭
為促進閩劇的發展,閩劇充分吸收和借鑒其他劇種的音樂改編經驗。但效果不好,常常生搬硬套,失去閩劇原生態的音樂韻味。福清有大量觀眾把觀賞閩劇演出當作自己文化消費的首選項目。多數老年人表示喜歡看閩劇是由于易懂、熱鬧、符合作息時間。可見,閩劇能給老年人帶來感情上的共鳴,使老人有歸屬感,有交流的場所、機會和話題。年輕人由于接觸電視、尤其是互聯網,對閩劇不太感興趣,而且由于閩劇的戲曲特性,年輕人也不一定能聽得懂,只知道是一種熱鬧。受眾是閩劇存在的基礎和發展的保障。年輕人對閩劇的接受度降低必然影響閩劇和閩劇團的建設。
通過SWOT分析可知,閩劇在福清僑鄉,成為“福清現象”,是華僑、僑眷支撐著這顆明珠,僑胞為家鄉興建大量的“祠堂、禮堂、大戲院”為閩劇提供了優越的演出場所;僑眷寬裕的經濟基礎,是閩劇形成“福清現象”最主要的因素;宗教、民風民俗是福清閩劇生存的依托。可以說,福清僑鄉特有的文化和經濟,給閩劇在福清的發展奠定了得天獨厚的優勢和基礎,呈現出一派生機盎然的繁榮景象。為促進福清閩劇的持續發展,提出以下建議:
受制于特定的僑鄉文化的閩劇可能由于觀眾的減少而出現一定的困難發展期。要對閩劇的發展做出合理的規劃。對于閩劇的定位應該放在介于地方民俗和地方戲曲之間。既要積極穩妥地發展閩劇的交流紐帶作用,將閩劇打造成地方特色文化,成為重要節日和重要事件的必備節目。同時要將閩劇作為地方戲曲,推向全國甚至海外,與黃梅戲、京劇、越劇、秦腔等同臺競技,提升閩劇的影響力和競爭力。為促進閩劇的可持續發展,地方政府要積極規范閩劇社團和閩劇學校的建設,培養和壯大優秀的閩劇表演者。積極鼓勵創新,編創群眾喜聞樂見的閩劇劇目。這樣閩劇才能被觀眾接受,才能固定和擴展客源,產生持續的競爭力。
劇團就相當于企業,良好的劇團管理才能留人、發現人和發展人。劇團要引進現代化的管理制度,以劇團的效益為首要目標,關懷員工培養員工的劇團歸屬感。首先,劇團表演者勞動簽約制。對于優秀的閩劇表演者可實行長期簽約,比較良好的3-5年的簽約,新來的1-3年。為專職表演者建立現代勞動制度,提供工資、福利、帶薪休假和社保,建立正常的工資增長機制。其次,完善劇團內部的競爭激勵制度。表演誰上誰下、誰是主角誰是配角應該根據表演者的表演能力而定,而不是首先對其進行固化。這種表演者的流動性有助于表演者積極投入,積極提升表演能力,進而提升這個劇團的表演水平。第三,為閩劇表演者建立現代培訓制度。閩劇表演者要能緊扣時代發展的脈搏,在歌唱、配樂和創作上都要能滿足觀眾不斷增長的需要。劇團建立現代培訓制度則顯得必要而緊迫。劇團可建立專職的培訓隊伍,或者和閩劇院校簽訂培訓協議,讓表演者定期接受相關的表演培訓。
閩劇和僑鄉僑胞有著深厚的基礎。發展閩劇要做好這種基礎的歷史傳承。政府要做好僑務工作,積極和海外僑胞進行聯絡和溝通,加強感情。福清地區政府可組織閩劇團南下新、馬、印、日、美、澳及港澳等福建僑鄉比較集中的地方進行慰問演出,宣傳國家政策,鼓勵回國創業、回鄉建設、回鄉探親,保持僑鄉的文化影響力。政府還可以通過資料收集、整編地方志、建設圖書館、僑鄉口述史采編等方式,讓新生代僑鄉知道父輩遠渡重洋的艱辛,激發回鄉之旅,引發情感上的共鳴。總之,要通過各種形式,不斷鞏固老一代、新一代、僑民和僑鄉之間的聯系。
[1]《中國戲曲志》編輯委員會.中國戲曲志·福建卷[M].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93.
[2]巫望群.晉江和福清,誰將是今后的老大?[N].海峽財經導報,2006-06-02.
[3]陳仁德.古俗新風[M].福州:海潮攝影藝術出版社,2006.
[4]福清市志編篡委員會.福清市志[M].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