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芬肖 (長江大學教務處,湖北 荊州 434023)
公共選修課《趣味植物學》教學現狀與改革初探
黃芬肖 (長江大學教務處,湖北 荊州 434023)
公共選修課是高校課程體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可以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優化學生的知識結構,培養學生的各種技能。從開設《趣味植物學》公共選修課程的目的與意義出發,分析了該課程的教學現狀與存在的問題,并從更新教學內容、優化教學方法、理論課與實踐課相結合、豐富教學手段等方面提出了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課程教學質量和教學效果的具體改革措施。
公共選修課;教學改革;教學現狀;《趣味植物學》
公共選修課教學是高校基于社會對復合型人才的迫切需要,面向全校學生,依據各自的興趣愛好自主選擇、集中學習的一種教學活動。它旨在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優化學生的知識結構,培養學生的多種技能,強化學生的個性優勢,以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1]。《趣味植物學》公共選修課也是基于這種培養目標而開設的,經過幾年的實踐,雖取得一定的教學經驗,但也存在一些問題。為此,筆者擬通過對自身的教學實踐進行總結,以供進一步探討該課程的教學改革措施參考。
在世界萬物中,植物與人類的關系十分密切,它們維系著人類的生命和生存,為人類提供食物,為地球制造新鮮的空氣,為人類建設家園提供棟梁之材,對保護環境、減少污染的作用巨大。開設《趣味植物學》公共選修課,通過對該課程的學習,使學生在系統學習植物學基礎知識的基礎上,從色彩、形態、味道、習性等方面去了解植物世界的奧秘,了解植物的開花結果、生長繁殖和生存競爭等許多富于趣味性的知識內容,掌握某些植物的較為全面的知識,讓學生進一步認識植物與人類生活的密切關系,學會與自然親切交流,培養他們愛護自然、尊重自然的情感,增強他們對環境的保護意識,讓他們確立一個正確地對待大自然的觀念,同時陶冶學生的情操。
2.1 缺乏合適的統編教材
教材是構建課程內容體系的核心支撐,選用優秀的教材是保證授課質量的重要前提之一[2]。雖然有關植物學的專著已出版許多,但是適合該課程的教材卻非常少。在教學中,筆者先后以馬煒梁編的《高等植物及其多樣性》(高等教育出版社)和陳德昭等主編的《中國植物志》(科學出版社)作為參考教材。但多年的使用表明,這些教材大都偏重于植物分類方面,而不適合作跨專業、跨年級公共選修課《趣味植物學》的教材。作為公共選修課《趣味植物學》的教材,不僅要系統介紹植物學的基礎知識,而且還要擇其重點地介紹一些與人類生產生活密切相關的典型植物的開花結果、生長繁殖和生存競爭等富于趣味性的知識內容。
2.2 學生對公選課的認識不足
教與學是雙向的,很多學生對公共選修課程的態度不端正,學習目標不明確,學習積極性不高,抱著混學分的想法,導致公共選修課出勤率不高。公共選修課的教學時間一般安排在晚上或者周末,這與學生的課外活動、社團活動可能會有沖突,少數學生會以此為借口逃課。這種嚴重的逃課現象不僅挫傷了教師的授課熱情,也會影響其他學生的學習興趣。
2.3 教師的教學方法和手段有待改進
選修課是培養學習興趣、拓寬視野、提升科學素養、接受文化熏陶的好途徑[1]。如果教學內容陳舊、教學形式枯燥是很難提起學生的學習興趣的,授課方式太過呆板枯燥也將難以達到教學目的。
3.1 教學內容的改革
從培養目標出發,教學內容應適應學科的發展和培養對象所需要的知識結構。教學中,筆者將《趣味植物學》整個課程體系分為3個部分。第一部分是理論教學內容。植物種類繁多、類群復雜,所以首先應從對植物多樣性的認識入手,因為人類的健康與植物多樣性乃至生物多樣性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要保護人類的身心健康,實現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就必須從維持生態平衡、保護生物多樣性開始,從而提高學生的環境意識和保護環境的責任感。其次才是分門別類、分特點地介紹植物類群。按照植物由“低級到高級、由簡單到復雜、由水生到陸生、由少數到多數”的系統進化規律講解典型植物,讓學生更好地理解植物的多樣性、穩定性、變異性、可利用性和重要性。第二部分是多媒體輔助教學內容。為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筆者將英國著名植物學家大衛·艾登堡祿拍攝的植物私生活系列記錄片引入課堂,這個系列片通過一個又驚險又奇妙的旅程,引領人們遨游植物神秘、奇妙的世界,去真正認識人們自己認為已經很了解的植物世界;為揭曉植物世界的奧秘,大衛應用能將時間濃縮的攝影技術,向觀眾展示了生動的植物生活狀況,用最美麗的鏡頭去捕捉世界上最大、最鮮艷、最怪誕的植物,如有二百九十尺高的加州松樹、利用殘忍的螞蟻作保鏢的赤藤、婆羅洲上吞食昆蟲甚至老鼠的瓶子草等;而且還利用特別的計算機圖像技術,讓人們成功地進入了植物的身體里面,由大衛帶領觀眾細看植物的游歷、成長、成花及與其他植物和動物斗爭求存的種種適應環境的奮斗歷程。第三部分是實踐教學內容。組織學生在校園內外運用觀察法、比較和實踐的研究方法,理論聯系實際地去認識植物,以增加感性知識,加深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同時培養他們實事求是的科學認知態度。
總之,通過《趣味植物學》的學習與實踐,要求學生能掌握一些常見種的典型特征,為其他相關課程和后續專業課程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提高學生認識自然并與自然和諧共處的能力。
3.2 教學形式與方法的改革
(1)探索多元化的教學方法,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 好的教學內容必須有與之相適應的教學方法,否則教學效果將會大打折扣[3]。趣味植物學是一門學術性和趣味性相融合、實踐性強的課程,故其教學內容的安排既要注重學術性,更要講究趣味性。應該讓科學與人們熟悉的自然世界相互碰撞,培養學生對所學內容的興趣,使學生不但課上認真學習,課后也對這門課程格外關注,甚至進行自主學習。也許只有出于自愿的植物學學習才是真正妙趣橫生的。當然要達到如此效果,教師每一次上課前都應充分熟悉教學內容,講授時應力求具有啟發性、趣味性、知識性,讓相關知識講授得深入淺出。為了增加內容的趣味性和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筆者在講授過程中,有意引入了許多與植物有關的生動故事和典型事件,如蓼科植物杠板歸的名字來源的故事、錦葵科植物木芙蓉的花語(早熟)的故事、菊科植物向日葵的西方神話傳說等等。而且教師講解聲調要有抑揚頓挫,語言應精煉、優美、富有情緒性[4],加上巧妙剪裁內容、適當制造懸念、適時提出問題、適度穿插花絮,這樣才能激發學生的感情,使課堂充滿活力和吸引力[5]。
(2)要采用多種教學組織形式,活躍課堂氣氛 植物學知識豐富生動,又與學生自己日常生活和所處的環境息息相關,學生在學習這門課程之前已或多或少接觸過某些相關知識,因此,課堂上宜采用啟發式、討論式、問答式等多種教學形式,盡可能使課堂氣氛變得活躍,同時還可結合多媒體技術,在播放視頻的時候,一邊播放一邊講解,以激發學生的多種感官參與學習過程,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在課外,應組織學生在校園內外運用觀察法、比較和實踐的研究方法,理論聯系實際地去認識植物。總之,科學應用各種教學方法和手段,可以使教學內容生動有趣,吸引學生的注意力[3]。
(3)加強實踐教學,鞏固理論知識 鼓勵和帶領學生走出課堂,走入大自然對植物進行觀察與比較,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提高教學效果的途徑。應充分利用校園植物和園林基地,在每次理論課結束之后帶領學生去校園里走走,每次重點介紹幾種植物的相關特征,對提高學生的植物分類知識水平很有幫助[6]。通過開展實踐活動一方面可提高學生對植物的感性認識,特別與人類關系密切的常見植物,增強保護植物、保護生態系統和愛護環境意識;另一方面,通過植物學知識的學習,可提高學生對植物的識別和利用能力,比如能區分一些植物是否有毒或者迷路的時候能夠利用植物順利辨別方向,也提高了他們的野外生存能力。
3.3 講義與教材的編寫
缺少教材一直是影響公共選修課程教學質量的一個重要因素。由于公共選修課程開設有一定的相對自主性,如果缺乏相應的適宜教材,易導致教學內容的隨意性。因此,對于具有創新性、前瞻性、深受學生歡迎的公共選修課程,任課教師應當積極組織編寫教材。在教學實踐中,筆者雖然從不同渠道搜集整理了不少資料與素材,講義也經過多次的增刪修改,但仍感編寫一部結合植物實用技術且具有綜合性和通識性的《趣味植物學》教材非常有必要。因此,在今后的教學改革中,應進一步優化講義大綱、積極整理資料、收集素材,力爭能編寫一部優秀教材,為繼續建設好該課程提供教材支撐。
植物學知識博大精深,開設公共選修課程《趣味植物學》,可為大學生提供學習植物物種知識的平臺。教師通過精選教學內容,采取靈活多樣的教學形式與方法,讓學生在興趣盎然的濃厚氛圍中學到應有的植物學知識,為他們日后合理開發利用植物資源。美化環境、維持生態平衡打下一定基礎。植物資源是人類永續發展的基礎,保護植物資源,就是保護人類自己。因此,從這個層面看,開設《趣味植物學》公共選修課程,不僅對學生,而且對整個社會而言都是有益的。
[1]李長萍,姜俊兵,趙志紅.地方農業院校公共選修課改革路徑探析[A].全國高等農林教學管理工作聯合會.高等農林院校教育教學改革實踐與探索[C].南京.江蘇科技出版,2011:226-233.
[2]孔維寶.高校《釀酒科學與酒文化》公共選修課程建設的實踐與思考[J].釀酒科技,2012,(10):1-5.
[3]鞠曉東.《環境學概論》公共選修課程教學內容與教學方法改革初探[J].學理論,2010,(3):144.
[4]教育部人事司.高等教育心理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156-160.
[5]江亞麗.工科院校文學教育公共選修課程教學改革探索和實踐[J].湖南科技學院學報,2012,(6):39-41.
[6]朱圣潮.植物學教學改革若干問題的探討[J].中國農業教育,2006,(1):48-49.
10.3969/j.issn.1673-1409(S).2012.09.015
G642
A
1673-1409(2012)09-S049-03
2012-08-20
黃芬肖(1972-),女,廣西南寧人,副研究員,研究方向為高等教育教學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