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子義 (湖北汽車工業學院體育課部,湖北 十堰 442002)
基于體質弱勢群體的高校體育教學研究
余子義 (湖北汽車工業學院體育課部,湖北 十堰 442002)
從教育公平的視角出發,遵循因材施教、區別對待的原則,研究了高校體質弱勢群體的自身及接受體育教學現狀,建議對體質弱勢群體進行層次劃分、明確定位教學目標、對教學內容和教學評價進行重構和創新。
高校;教育公平;體質弱勢群體;體育教學
伴隨著我國全面發展經濟,國家逐漸富裕強盛,國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然而,我國青少年學生體質卻呈逐年下降趨勢,主要表現在體能下降、肺活量下降、肥胖比例不斷增加[1]。同時由于高校不斷持續擴招,導致高校學生群體在體質健康方面呈現多樣化特征:營養過剩、不良或偏食導致的肥胖、瘦弱,長期應試高壓下形成的高度近視,以及大齡、殘障、病弱學生群體的不斷增加等。社會發展及教育政策干預促使了高校體質弱勢群體規模的日趨擴大。
在“健康第一”的教學指導思想下,本著“以人為本”,注重教育過程中的公平、共同發展原則,明晰體質弱勢群體在校接受體育教學的現狀,針對性地進行體育教學改革,顯得尤為迫切與必要。同時由于體質弱勢群體概念及分類存在眾多研究分歧[2],因此筆者研究涉及的體育弱勢群體主要是指病、殘障學生,體質健康未達標的學生,體育課成績不能達標的特形生。
1.1面臨政策因素的壓力
教育部關于《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實施辦法規定:因病或殘疾學生可申請免予執行《標準》;測試成績達到良好及以上者,方可參加三好學生、獎學金評選;學生畢業時《標準》成績達不到50分者按肄業處理[3]。政策因素使得高校體質弱勢群體壓力分化,病、殘障學生得以關懷及照顧,而身體偏瘦、肥胖者和《標準》測試不及格者因成績差甚至不能順利畢業,其身心面臨著巨大的挑戰,高校體育應充分考慮政策因素及弱勢群體的自身條件進行教學改革。
1.2特殊體育課程開設現況堪憂
《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體育課程教學指導綱要》[4]第十條規定:“對部分身體異常和病、殘、弱等特殊群體的學生,開設以保健、康復為主的體育課程”,可見國家教育行政部門十分重視特殊群體公平受教育問題,而在體育課程實踐操作中卻不甚理想。截止2005年,我國仍有23.53%高校未能開設特殊體育課,開設課程的高校又有70%的高校沒有較為完整的教學大綱[5];同時全國開辦了34所中等特殊教育師資培訓機構,每年畢業生還不足400人;5所國家教育部直屬師范大學以及2所地方師范大學開設了特殊教育專業,培養學士、碩士學位的專業教師,而特殊體育師資培養幾乎為空白[6]。特殊專業教育及師資的缺失勢必會影響到特殊體育課程能否開設及開設后的教學質量,直接影響到體質弱勢群體學生的體質健康發展。
1.3選課模式待改進
目前,我國高校體育教學一般采用“三自主”的“班級授課制”模式,既自主選擇上課時間、授課教師和學習內容。學生通過網上選課的形式選擇體育課程。隨著高校招生規模的日益擴大,部分高校由于不具備良好的軟硬條件,一些經濟欠發達地區,尤其是地方院校,實施起來困難重重[7]。針對體質弱勢群體開設的特殊體育課程也受到沖擊,具體表現在對目標群體的估量不足,在開班選課前沒有對體質正常型與體質弱勢群體進行細分;教學資源緊張,無法適量安排針對性的特殊體育課程供體質弱勢群體選擇,只能少量開班,沒能滿足體質弱勢群體的上課需求;由于受到其他學科課程選課擠壓,往往難以選到適合的體育課程。
1.4教學內容及評價方式單一
目前許多高校在教學內容普遍選擇節奏緩慢、柔和的太極拳、武術套路、太極劍等運動量較小的體育項目作為教學內容,教學項目的選擇以項目運動量大小框定,過分考慮教學安全,不能遵守循序漸進原則、采用逐步加量調項的方式施教。在教學方法、組織策略、考核評價上基本上還是與普通體育課模式一樣,沒能按體質弱勢群體層次特點及需求進行劃分,教學改革無力,教材內容枯燥且單一,對體質增強幫助不大,無法滿足當前形勢下的弱勢群體體育教育需求。因此, 涉及體質弱勢群體的體育教學內容需要改進。
2.1明確體質弱勢群體的規模及層次劃分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高校在新生入學時應明確體質弱勢群體的規模,對其以后接受大學體育教育有直接指導和幫助意義。由于《標準》測試項目簡單,便于學生自測自評,校方應在入學教育時,通過大力宣傳教育、《標準》自測等手段,迅速建立相應的體質弱勢群體檔案,隨著時間的推移,形成高校體質弱勢群體人人建檔的局面,同時加強對體質弱勢群體的追蹤調查及教學輔導;建檔后將體質弱勢群體劃分為3個層次:A—病、殘障學生群,B—《標準》測試不及格(≦59分),C—肥胖及偏瘦學生群。對于高年級的學生也可開展自測自評進行層次劃分,通過明確規模人數及層次劃分,確定所需師資及開設班級數量。
2.2明確體質弱勢群體的層次教學目標
考慮到政策因素的影響及大學生求學上進的需求,體育教學應使其能達到畢業時《標準》測試成績合格。群體自身條件的局限決定其終極目標應為體質狀況的不斷改善和提高,這種目標的定位符合體質弱勢群體所面臨的窘境及“健康第一”的體育教學指導思想。對于A類學生可不受政策的束縛,但更應積極改善體質健康水平。B、C類學生應以增強體質為目標,逐步達到正常型群體的體質。高校體育教學工作應依據體質弱勢群體層次目標加以分化,有針對性地開展教學工作。
2.3選擇適宜的、多樣化的教學內容
遵循因材施教、區別對待的原則。在教學中,體育教師應針對體質弱勢學生選擇適宜的、多樣化的教學內容,使他們經過努力可以順利達到預期的鍛煉目的。如高校原有體育保健班涉及的病理、康復、保健等教學內容,適合病、殘障學生(A類)進行理論和實踐學習。對于B、C類學生可以多安排一些既有趣味性,又具有一定運動負荷的體育游戲,也可開展健身走和健身跑等合宜的運動項目,對于個別特殊的個體可開展運動處方教學。
2.4采用綜合性的評價方式
針對體質弱勢群體學生,如果采用“米”,“秒”的競技指標來作為評價標準,肯定不利于學生取得好成績,挫傷他們上體育課的積極性,導致教學實際與教學目標的相互背離。這就要求授課教師改變單一的只關注學生學業成績總結性的考試評價方式,要多視角、綜合地對學生進行評價。把注意力從競技指標轉向強調教學過程中的學習態度及行為,強調體育與健康知識的理解與運用,運動參與程度,自身體質發展的縱向比較,教師評價與學生的自我評價、相互評價相結合等方面,要求教師綜合各指標因素,所占考核比例,給出綜合性的評價結果。
高校體育教學應考慮體質弱勢群體自身現狀與需求,結合相關國家教育行政法規,積極進行體育課程教學與管理改革,從特殊體育課程的開設,特殊體育師資的培養,群體的細分管理,體育教學方法、手段及評價等方面進行改良與創新,提高體質弱勢學生學習的積極主動性,不斷提高教學質量,促使其健康技能的獲取和體質狀況的良好轉變,真正達到“體、智、德”全面協調發展。
[1]楊棟,熊曼麗,譚志剛,等.ARCS動機策略提高弱勢群體體質實驗研究[J].體育文化導刊,2010(7):12-14.
[2]李秀華,劉成.近年來我國體質弱勢群體體育教育科研進展[J].廣州體育學院學報,2006,26(1):105-108.
[3]季汝元.大學生體質健康標準指導手冊[M].合肥:合肥工業大學出版社,2007.
[4]教育部.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體育課程教學指導綱要(教體藝[2002]13號)[Z] .
[5]吳燕丹.中國大學特殊體育教育現狀調查與思考[J].體育科學,2007(1):42-43.
[6]盧玲.近年來我國特殊體育研究的綜述[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05,31(2):39-42.
[7]李敏卿.“三自主”體育教學的實踐與思考[J].體育學刊,2008,15(12):62-65.
10.3969/j.issn.1673-1409(N).2012.09.051
G807.4
A
1673-1409(2012)09-N146-03
2012-06-23
余子義(1976-) ,男,1999年大學畢業,碩士,副教授,現主要從事體育訓練方面的教學與研究工作。
[編輯] 洪云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