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富貴
(長江大學體育學院,湖北 荊州 434023)
荊楚民間體育活動探析
周富貴
(長江大學體育學院,湖北 荊州 434023)
選取荊楚文化孕育下的具有地方特色的幾種民間體育活動為研究對象,對其活動形式、基本特征進行分析,并對荊楚民間體育活動的保護提出相關建議。
荊楚地區;民間體育活動;體育文化
荊楚民間體育活動有著悠久的歷史淵源和獨特的地方特征,如孩童喜愛的放風箏、蕩秋千、跳繩等,用于慶典、祭祀活動的賽龍舟、舞獅、舞龍燈、踩高蹺等,都來源并流傳于民間。下面,筆者對荊楚地區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間體育活動的形式和基本特征進行分析,同時對荊楚民間體育活動的保護和開發提出相關建議。
荊楚民間體育活動的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在荊楚民間體育活動形成與發展的過程中,荊楚民間體育活動一般通過民間歲時節日或社火等活動得到繼承和發展。如正月十五元宵節的舞龍燈、舞獅等;清明節的踏青、蕩秋千、放風箏、拔河等;農歷五月初五端午節的龍舟競渡,以及重陽節的登高活動等[1]。這些民間的體育活動都與民俗節日以及地方社火活動有著密切聯系,其中最具有荊楚地方特色的民間體育活動有以下幾種。
1)舞龍燈 春節是最隆重熱鬧的節日。荊楚地區從正月初一到正月十五,人們盡情狂歡,最常見的就是舞龍燈。舞龍燈起源于先民對龍的迷信,距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在古代人們用舞龍祈禱龍的保佑,以求得風調雨順,五谷豐登。龍燈所到之處,沿途都燃放鞭炮,并以煙茶錢糧相贈。舞龍時孩子們競相從龍頭或龍身下匆匆跑過,叫“穿龍頭”,據說可以得福。玩龍燈的人有時會從龍頭的“搭紅”上撕下一條,贈給孩子。把它系在頸項或手腕上,以示吉利。 經過千百年的沿襲和發展,荊楚地區舞龍燈已成為一種形式活潑、表演優美、帶有浪漫色彩的民間體育活動。
2)跑旱船 跑旱船是荊楚地區傳統的民間歲節娛樂活動,有的地方稱為“龍船”,一般在春節、元宵、中秋及廟會時進行。旱船多由竹竿、木棍作骨架扎裹成船形。跑旱船時,由船娘和艄公配合,邊表演劃船的動作邊對唱,形如流水,語若連珠。在荊楚地區,如果跑旱船與舞龍燈的隊伍相遇,舞龍燈者往往憑借人多勢眾,將旱船團團圍住,步步進逼,迫使對方認輸,而跑旱船者往往能言善辯,夸耀彩蓮船的身價和來歷,常常迫使舞龍燈者妥協,于是跑旱船的艄公解下船槳上的紅布系在龍燈頭上表示和解,以此贏得觀眾的鼓掌歡呼。
3)舞獅 舞獅亦稱“舞獅子”和“耍獅子”。遠古時,荊楚地區先民的娛樂活動中即有“百獸之舞”,一般模仿各種野獸動作起舞。自漢代起有明確的舞獅記載,唐宋時則已經盛行。舞獅時,表演者扮成獅子形狀,模仿獅子動作而舞,用來驅邪逐魔,祈求和平安寧。因此,舞獅是荊楚民間重要節慶日及廟會的一項重要娛樂活動。
4)踩高蹺 踩高蹺亦稱“踏高蹺”和“扎高腳”。表演者雙腳綁縛裝有腳踏裝置的四五尺或一尺長的木棍,化裝成各種人物,進行有節奏的舞步。木棍短者手執扇子以為道具,木棍高者手執竹竿以幫助保持平衡,表演可單人,可集體,以走場為主,同時做各種高難度動作。
5)賽龍舟 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主要節日活動,亦稱“競龍舟”。《荊楚歲時記》云:“按五月五日競渡,俗為屈原投汨羅江日,人傷其死,故命舟楫以拯之。至今競渡,是其遺俗”。荊楚地區賽龍舟時,有的地區以搶奪終點的浮標定勝負;有的地區則以搶的魚、鴨及等標為勝利者。在屈原的家鄉秭歸,在賽龍舟之前,都匯集在屈原廟前舉行祭祀儀式,然后龍舟依次游江,同時向江心丟粽子和小饅頭。龍舟所到之處,岸上觀者人山人海,鞭炮齊鳴。比賽結束后,獲勝者再次游江并歷經附近的各個碼頭,因而受到更熱烈的歡迎。
6)跳擺手舞 跳擺手舞流行于鄂西土家族地區,時間一般選擇在過春節時,也有在二月或三月舉行的。跳擺手舞時,舞者以雙手擺動為特色,一般模仿挖土耕田、栽秧割谷、打虎、趕野豬等耕獵活動。舞蹈動作粗獷豪放,節奏強烈,整個場面氣勢恢宏,動人心魄。
1)地域性 地域性是民間體育活動在空間上所顯示出來的特征。決定民間體育活動地域性特征的因素主要包括自然環境、社會環境、文化心理等。一定的民族居住在一定的地區,其在特定的地域條件下形成的民間體育活動具有強烈的傳承性。荊楚地處長江中下游地區,是中華民族和中華文化的重要發祥地之一。荊楚民間體育活動植根于長江流域特定的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中,從而打上長江流域地域文化的烙印。
2)娛樂性 娛樂是人的一種愉快的心理或精神體驗,而娛樂性是荊楚民間體育活動的主要價值取向。人們在民俗體育活動中自由抒發情感,享受生活的樂趣。荊楚地區許多民間體育活動中融入民俗節日之中,如正月十五元宵節的舞龍燈、耍獅子等,其表演化的模式具有強烈的娛樂性。
3)健身性 每逢春節、元宵節、端午節、中秋節和重陽節等節日,荊楚地區都要舉行慶典,此時舉行各類民間體育活動,如舞龍燈、耍獅子、拔河、賽龍舟等。在節日慶典前,表演者需要進行大量艱苦訓練,才能掌握各種動作要領,這樣通過不斷練習可以能增強表演者的體質,使其有充沛的體力進行農事和魚獵活動。此外,進行上述民間體育活動,還可以增進表演者之間的感情并培養協作精神。
荊楚地區民間體育活動是在古代經濟文化背景中形成并流傳下來的,隨著城鎮化進程不斷加快,鄉土社會生活逐漸向現代化生活轉變,舊的民俗體育活動的消亡不可避免。如何搶救保護和挖掘優秀的民間體育活動項目,是當前體育研究工作者的重要使命。
1)加強理論研究 要運用社會學、經濟學、文化學等多種方法多角度多方位地加深對民間體育的理論研究[2]。為開展民間體育活動提供理論依據。同時民間體育活動內容應適應現代社會全民健身、大眾體育和終身體育的要求。為此,應健全民間體育發展理論內容體系,優化民間體育活動的項目和內容結構。
2)有組織地進行挖掘整理 民間體育活動是重要的民族精神財富,當地政府應組織研究者對其加以發掘整理。由于傳統的文字記錄方式不足于將民間體育的各個方面保存下來,因而應通過現代高科技手段(如錄音和錄像等)將民間體育活動的細節記錄下來,最大程度地做到對民間體育活動的挖掘整理和展示。
荊楚民間體育活動根植荊楚大地特定的自然和社會環境之上,萌發于日常勞動生活之中,無論是舞獅、舞龍、跑旱船,還是踩高蹺、賽龍舟等運動習俗,都是人民群眾不斷吸取民間藝術寶庫中的精華而創造出來的,表現出鮮明的地域性和娛樂健身的作用。因此,對荊楚民間體育活動應加以大力保護并使其進一步完善,讓更多的民眾熱情參與到荊楚民間體育活動中。
[1]馬瑛.荊楚民俗體育文化的內涵研究[D].武漢:武漢體育學院,2009.
[2]邵榮,柯玲.中國民間體育的文化思考[J].當代體育科技,2004,27(6):744-746.
[編輯] 李啟棟
10.3969/j.issn.1673-1409(N).2012.10.045
G812.4
A
1673-1409(2012)10-N14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