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強度等級的混凝土與外觀形態不同的鋼筋,在同樣的條件下其錨固長度的要求是不同的。這主要是因為在鋼筋混凝土結構中,這兩種性質不同的材料能共同受力。它們為什么能共同受力呢?是因為它們之間存在著粘結錨固(握裹力)作用,這種粘結錨固作用在鋼筋與混凝土之間建立起結構承載力所必需的工作應力。決定鋼筋與混凝土中的粘結錨固作用有以下幾個因素:膠結力(粘著力)——它是混凝土與鋼筋表面的粘結力,即接觸面上的化學吸附力;摩擦力(摩阻力)——當結構處于受力狀態時混凝土與鋼筋表面產生的一種摩擦力,它與接觸面的粗糙程度有關,且隨著滑移發展其作用逐漸減少;機械咬合力——它是由于鋼筋表面凹凸與混凝土接觸面產生的一種咬合力,在帶肋鋼筋的粘結錨固中起主要作用;機械錨固力——它是指彎鉤彎折及附加錨固等措施(如焊鋼筋、焊鋼板等)。
我國原執行的《混凝土結構設計規范》(GBJ 10-1989)對受拉鋼筋的最小錨固長度取值是根據實驗結果和錨固可靠度分析得出的。受拉光圓鋼筋主要靠鋼筋與混凝土的粘結作用和鋼筋末端彎鉤的機械錨固作用。在控制滑移增長率不致過大的粘結剛度條件下,帶肋鋼筋的粘結力主要由橫肋對混凝土的咬合力和周圍混凝土的約束作用組成。在分析中還應考慮混凝土的保護層厚度等于鋼筋直徑及具有較小的配箍率的情況。當受拉鋼筋因條件限制不能滿足錨固長度時,可采用專門的錨固措施 (如在鋼筋上焊橫向錨固筋、焊箍筋、焊鋼板等)。現行 《混凝土結構設計規范》(GB50010-2002)又在原有規范的基礎上做了修訂。
鋼筋的錨固方式和錨固長度是設計確定的,在藍圖設計及《混凝土結構施工圖整體表示法制圖和構造詳圖》的系列標準設計中都有明確要求,施工中應嚴格按要求執行。在施工中的鋼筋錨固質量通病有以下幾種情況:一是鋼筋下料時長度不足,造成錨固長度短于設計要求;二是錨固鋼筋未進入混凝土的核心區,有的把錨固鋼筋部分置于箍筋之外,使鋼筋的最小保護層厚度小于鋼筋直徑;三是錨固筋加工方式不符合要求,對光圓鋼筋的彎折度數不夠和彎折方向不對,對帶肋鋼筋有的因彎折半徑太小,使鋼筋彎背處出現斷裂紋等。(摘自:《建筑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