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處發 陳峰 袁尚勇 陳玉香 周國林 劉明 徐長城 覃守俊 付新發
湖北省蔬菜產業優勢與研發團隊優勢明顯,具備組建大型蔬菜種業集團的先決條件,建立以企業為主體的商業化種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推動種企兼并重組。湖北省未來10年的發展需抓住發展重點、明確發展思路,確保湖北省“十二五”和“十三五”目標順利實現。在發展中側重基礎性、公益性研究,商業化育種,規模化種子生產基地建設,配套技術支撐及服務項目等項目的實施。
①蔬菜產業特色突出,優勢明顯 湖北現有蔬菜播種面積123.3萬hm2,產量3 500萬t,產值650億元,產量、產值居本省種植業首位,湖北也是蔬菜種業向全國輻射的集散中心,在全國商品蔬菜基地逐步向優勢區域轉移的發展背景下,湖北的戰略位置日漸突出,經過多輪的市場選擇和技術沉淀已形成自身優勢和特色。湖北省水生蔬菜年種植總面積達9.3萬hm2,主要分布在江漢平原周邊的低洼湖區和水稻主產區;高山蔬菜產業近年發展迅猛,播種面積16萬hm2,為全國高山蔬菜生產第一大省,主要優勢品種是蘿卜、大白菜、甘藍、辣椒等。
②研發體系不斷完善,具有良好的技術環境 現有華中農業大學、江漢大學、湖北省農科院、湖北省水生蔬菜科學研究所、武漢市蔬菜科學研究所、黃石市蔬菜科學研究所、荊州市農科院西甜瓜所等多家蔬菜新品種科研育種機構和團隊,育種科研人員近千人,有十多位國家大宗蔬菜產業技術體系、西甜瓜產業技術體系的崗位科學家和國家重點蔬菜科技項目首席專家,其中選育的十字花科類、茄果類、水生蔬菜類、瓜類新品種處于國內同類研究領先水平,部分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研發平臺建設不斷充實,目前已有國家武漢水生蔬菜種質資源圃、國家蔬菜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水生蔬菜工程技術研究部、農業部水生蔬菜種質資源科學觀測試驗站、武漢水生蔬菜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中國園藝學會水生蔬菜分會、國家蔬菜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華中育種與示范工作站、國家農業部農藥藥效檢測試驗站、湖北省園藝作物引進與開發利用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國家現代大宗蔬菜產業技術體系、湖北省種子種苗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研發平臺。
③蔬菜種業市場迅速成長,中部效應凸顯 蔬菜種業市場化體系取得長足進展,目前本省注冊資本在100萬元以上的蔬菜種子企業已經達到200多家。蔬菜種子交易會、新品種展示會享譽全國,每年4月舉辦的武漢種子交易會有來自全國31個省市自治區及國外的種業界代表2萬余人參加,參會范圍涉及到3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3 000多家種子企業,該種子交易會展出各類農作物種子,以蔬菜種子為主。 很多企業80%以上的供銷合同在會議期間簽訂,整個展會成交額達10億元,在全國種子交易會排名第一。每年6月舉辦的武漢蔬菜新優品種展示會均有國內外數百家蔬菜種子企業參加,現場展示近2 000個品種,有力地促進了湖北省蔬菜種業的發展。
④蔬菜良種推廣和繁育體系得到加強 全省基本形成了以種子管理機構為主導、以種子企業和農技推廣部門為主體的良種推廣體系,全省良種覆蓋率達92%以上。目前,全省建立了穩定的蔬菜良種繁育基地25個,面積0.7萬hm2,工廠化育苗基地3個,年育苗量達6億株。種子企業與基地、農戶的利益聯結機制不斷完善,同時部分企業與科研育種單位還形成了聯合實體,全面推進產學研有機結合的步伐。
⑤種子管理制度建設加強 全省種子管理機構與種子經營企業完全脫鉤,并相繼成立種子管理局。目前全省已有63個市縣的種子管理局經當地編制部門批準成立,進一步發揮其在種子種苗監督管理中的主體作用,不斷加強品種管理、質量管理等工作,每年集中力量組織2~3次全省性的種子質量監督抽查和3~4次種子市場執法檢查活動,為全省種業的快速健康發展提供了保障。種子檢測體系進一步完善,服務能力顯著提升,菜農利益得到保護。
①世界種業的發展趨勢 全球種子市場正快速邁向一體化,行業高度集中,企業規模不斷擴大。但少數幾家大的種業公司壟斷了世界種子行業的大部分市場,逐漸形成壟斷經營的格局,兼并重組成為企業發展方向,種子公司必須向規?;?、集團化、國際化發展。高新科技和人才成為未來種業競爭的焦點,世界種業研究已從傳統的常規育種技術進入生物技術育種階段,特別是基因工程和細胞工程方面,種子企業需要大批育種專業技術人才和優秀的企業管理人才。
②我國蔬菜產業現狀和形勢 據統計,我國蔬菜栽培面積約為1 850萬hm2,占種植業的30%,產量達6億t,產值約6 800億元,目前我國蔬菜常年用種量約為4.5萬t,其中進口種子量約為7 500 t,年總市場規模為130億元。至今育成通過審定的蔬菜品種約3 000個,主要蔬菜品種已更新3~4次,先后培育出一批豐產、抗病、優質的蓮藕、白菜、甘藍、番茄、黃瓜、茄子、豇豆等優良新品種并在全國廣泛推廣。但我國蔬菜種子產業基礎薄弱,生產基地不穩定,管理法規不健全,不規范的小型企業不斷地進入市場,與國際型種業集團競爭激烈。
③湖北省蔬菜種子產業現狀 隨著湖北省對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新的蔬菜種植區不斷涌現,使得全省蔬菜種植面積不斷增加,對蔬菜種子的需求量也不斷加大,對蔬菜品種的供應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全省蔬菜年播種面積123.3萬hm2,年需蔬菜良種近1萬t,按每667 m2種子成本占產值的2%~3%即平均40元估算,全省蔬菜種業平均產值近7.2億元。我國加入WTO后,本省蔬菜種子企業直接面臨國內外同行競爭,本省自給率不足30%,缺乏具有強大競爭力的龍頭企業,嚴重影響了全省蔬菜產業的良性發展。
④湖北省蔬菜種業發展面臨的挑戰 目前,湖北省商業化的蔬菜種業科研機制處于初級階段,蔬菜種子企業數量多、規模小、研發能力弱,育種資源和人才不足,創新能力和競爭力不強;供種保障政策不健全,良種繁育基礎設施薄弱,抗災能力較低;種子市場監管技術需進一步提高;對品種知識產權缺乏有力保護。
①強化蔬菜種業基礎性和公益性研究 重點開展蔬菜種質資源搜集、保護、鑒定、改良和創制,開展育種理論方法和技術、分子生物技術、品種檢測技術、種子生產加工等基礎性、前沿性、應用技術性研究和無性繁殖材料選育等公益性研究。完善公共研究成果共享機制,為全省種子企業提供科技支撐。
②建立商業化蔬菜育種體系 鼓勵并支持科研院所、蔬菜種子企業整合現有育種力量和資源,按照市場化、產業化育種模式開展蔬菜新品種開發,逐步建立以企業為主體的商業化育種新體系,構建一批省蔬菜種子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建立育、繁、推一體化蔬菜種子企業。
③推動蔬菜種子企業兼并重組 以《農作物種子生產經營許可管理辦法》的發布為契機,鼓勵推動本省蔬菜種子企業兼并整合,組建大型蔬菜種業集團,使蔬菜種子的選育、生產、加工、銷售一體化,加快蔬菜種業集團化步伐,改變目前“小、全、散”的局面,發展有優勢、有特色的蔬菜種業集團5~10個,使之具有參與國際種業競爭的能力。
④加強蔬菜種子生產基地建設 根據湖北省優勢、特色蔬菜生產區域,進一步優化種子生產基地布局,新建和擴建一批專業化、規?;?、現代化的蔬菜種子基地,著力打造以鄂東南為主的水生蔬菜良種繁育基地、鄂西北為主的十字花科良種繁育基地、鄂東為主的茄果類良種繁育基地。
⑤提高蔬菜種子生產加工能力 扶持蔬菜種子企業更新加工設施,重點建設大型種子生產加工線,推廣種子分級等技術,提高種子加工質量,擴大種子生產加工能力,保證良種供給,依托重點企業建設加工生產線15個、蔬菜種子年加工能力達600萬kg。
⑥完善蔬菜種子儲備調控制度 依托湖北省種子協會和種子儲備中心,建立省級蔬菜種子種苗儲備供應體系,年儲備蔬菜種子150萬~300萬kg,年培育瓜果類蔬菜抗災苗2億株,年調度可搶播受災面積3.3萬hm2快生菜等種子量,保障災后用種和全省菜籃子食品安全。
⑦強化市場監督管理 建立健全蔬菜品種、質量、市場和信息體系,完善種子管理信息網絡平臺,加強種子管理人員業務素質和依法行政能力,嚴格種子生產、經營許可管理,加大對蔬菜種子基地和購銷環節的管理力度,切實維護公平競爭的市場秩序。
⑧加強蔬菜種業人才培養 加強湖北省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蔬菜種業相關學科、重點實驗室、工程研究中心以及農村蔬菜種業實用人才基地建設,建立教學、科研與實踐相結合的有效機制,提高蔬菜種業人才培養質量,充分利用高校和科研院所教學和科研、技術資源,為湖北省蔬菜種業發展提供人才和科技產業支撐。
①依據和原則 以 《湖北省經濟和社會發展“十二五”規劃》、《湖北省蔬菜產業“十二五”發展規劃》、《湖北省關于加快推進現代農作物種業發展的實施意見》為依據,以發揮基礎優勢和主導品種為原則,發揮蔬菜產業基礎、區域資源條件等優勢,大力發展具有本地特色的主導蔬菜品種,形成規模化、品牌化,實現產業資源與地域特色的有效結合。
②發展思路 著力夯實建設全國蔬菜種業交易和展示中心的核心地位;依托湖北省在國家中部核心區的戰略地位,打造蔬菜種業研發平臺,建立蔬菜種子科技中心;以湖北省區域特色為導向,建立穩定的蔬菜良種生產繁育基地。
一個核心:以武漢種子交易會為平臺,以省種子管理局建設的湖北農業新品種新技術展示研發基地和武漢市農科院蔬菜所建設的全國蔬菜品種展示中心為依托,重點打造全國蔬菜種業交易和展示中心的核心地位。
三大中心:以武漢為依托,建立蔬菜種子科技中心,輻射帶動鄂州、黃石、孝感、咸寧、仙桃、潛江、鄂州、黃岡;以荊州為依托,建立蔬菜種子科技中心,輻射帶動荊門、宜昌、恩施;以襄陽為依托,建立蔬菜種子科技中心,輻射帶動十堰、隨州。
四類基地:建立以武漢、洪湖、漢川為主的水生蔬菜良種繁育基地;建立以襄陽、隨州為主的十字花科蔬菜良種繁育基地;建立以仙桃、潛江為主的豆類蔬菜良種繁育基地;建立以武漢、襄陽、荊門為主的工廠化蔬菜育苗基地。
①指導思想 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推進體制改革和機制創新,整合蔬菜種業資源,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增加蔬菜種業投入,強化市場監管,快速提升本省蔬菜種業科技創新能力、企業競爭能力、供種保障能力和市場監管能力,構建以產業為主導、企業為主體、基地為依托、產學研相結合、育繁推一體化的現代蔬菜種業體系,全面提升湖北省蔬菜種業發展水平。
②基本原則 堅持自主創新、堅持企業主體地位、堅持產學研相結合、堅持扶優扶強。
③總體目標 到2020年,形成科研分工合理、資源集中、高效運行的科技創新新機制,培育60~70個具有重大應用前景的突破性優良蔬菜品種,建設2萬hm2標準化、規?;?、集約化、機械化的蔬菜種子生產基地,建設年加工蔬菜種子能力達40萬kg的生產線15個,打造1~2家蔬菜種業上市公司,健全職責明確、手段先進、監管有力的種子管理體系,顯著提高優良蔬菜品種研發能力和覆蓋率,逐步形成以市場發展為導向、政策扶持為輔助的種業長效發展機制,確保蔬菜有效供給。
a.“十二五”目標(2011-2015年)。 通過5年努力,到2015年,商業化培育具有重大應用前景和自主知識產權的優良蔬菜品種25個;良種覆蓋率95%以上,新品種推廣率80%以上;建設標準化蔬菜種子種苗生產基地1萬hm2,年育苗1 000萬株以上的集約化工廠化蔬菜種苗繁育基地20個;建設年加工蔬菜種子能力達40萬kg的生產線7個;支持蔬菜種子企業兼并重組,打造全國20強的育繁推一體化蔬菜種子企業1個,并爭取上市;健全職責明確、手段先進、監管有力的種子管理體系;新建省級儲備能力為100萬kg的種子庫1個,確保蔬菜種子的有效供給。
b.“十三五”目標(2016-2020 年)。“十三五”期間,商業化培育具有重大應用前景和自主知識產權的優良蔬菜品種35個;良種覆蓋率96%以上,新品種推廣率85%以上;建成標準化蔬菜種子種苗生產基地1萬hm2,年育苗1億株以上的集約化工廠化蔬菜種苗繁育基地6個;建設年加工蔬菜種子能力達40萬kg的生產線8個;打造全國20強的育繁推一體化蔬菜種子上市企業2個;建成網絡化、智能化、GPS定位監控的種子管理體系;建成省級儲備能力達100萬kg的種子庫2個,確保蔬菜種子的有效供給。
①健全蔬菜種業管理體系 強化各級蔬菜種子管理職能,保障蔬菜種子管理工作經費,加強蔬菜種子管理隊伍建設,建立一支廉潔公正、作風優良、業務精通、素質過硬和裝備精良的蔬菜種子管理隊伍。地方政府要將屬于公共服務范圍的蔬菜種子管理工作經費納入同級財政預算。
②加大對蔬菜種子企業育種投入 按照資格認證、定期復審、優進劣退的原則,擇優支持規模大、實力強、成長性好的育繁推一體化蔬菜種子企業開展商業化育種,支持引進國內外先進育種技術、裝備和高端人才,支持從事商業化育種的科研單位或人員進入蔬菜種子企業開展育種研發,發揮市場機制作用,鼓勵科技資源合理流動。
③發揮行業協會作用 充分發揮種子行業協會在現代蔬菜種業發展中的協調、服務、維權、自律作用。加強對蔬菜種子企業的服務,組織開展企業間、企業與科研單位間的交流與合作;加強行業自律,規范企業行為,開展種子企業信用等級評價,幫助企業做大做強。
④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改進現有蔬菜種業科研成果評價方式,完善商業化育種成果獎勵機制,形成有利于加強基礎性、公益性研究和解決生產實際問題的評價體系。探索建立蔬菜品種權經營交易平臺,健全合理的利益分配機制,調動科技人員創新積極性。完善蔬菜種子收儲政策,對蔬菜種子儲備給予省級財政補助。建立政府支持、種子企業參與、商業化運作的蔬菜種子生產風險分散機制,并開展保險試點。
①水生蔬菜種質資源管理和創新利用 建立水生蔬菜種質資源索引目錄平臺;開展水生蔬菜種質資源的引進、分類、鑒定和基因分析、保存、更新等環節的技術、方法的研究以及種質資源創新、利用研究;建立水生蔬菜種質資源基因庫,并對設施設備進行更新與改造。
②旱生蔬菜種質創新利用研究 綜合應用遠緣雜交、細胞工程、染色體工程、誘變等生物技術,并將其與常規技術結合,通過重要性狀的外源優異基因轉移、優異基因聚合等途徑,創造適合鮮食、加工、出口或設施栽培要求,具有優質、抗?。ㄏx)、抗逆、高產、高效、專用等優異性狀的蔬菜原始材料、基礎研究材料和可為育種家利用的新基因資源。
③蔬菜作物基因組計劃和分子育種 對蘿卜、辣椒、茄子等蔬菜作物開展基因測序工作,著手繪制蔬菜作物基因組精細圖。開展大規模的蔬菜作物基因資源研究,重點選育或克隆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功能基因品種,確立湖北省在國內外蔬菜作物基因組和抗病研究中的重要地位,利用蔬菜作物的抗逆基因開展品種創新、分子設計育種等應用研究,培育一批突破性的新品種。充分利用本省在蔬菜基因組學研究方面建立的領先優勢和基礎,加快蔬菜分子育種的進程,開發大量易用的功能基因分子標記,提升蔬菜育種的技術水平。
①水生蔬菜系列新品種選育 選育適宜市民口味和市場需求大的煨湯型蓮藕品種2個、微型鮮炒食蓮藕新品種2個、鮮食籽蓮新品種2個、晚熟茭白新品種2個、早熟芋品種2個、水芹新品種2個,共計12個。
②瓜菜系列新品種選育 選育耐熱優質黃瓜新品種3個、西瓜新品種3個、甜瓜新品種3個、瓠瓜新品種5個,共計14個。
③十字花科類新品種選育 選育耐高溫、豐產、優質、抗病、適于湖北省種植的青梗、白梗類型小白菜新品種各3個,選育耐熱、耐寒型蘿卜新品種各2個,選育根葉兩用型蘿卜新品種1個、加工型蘿卜新品種1個,選育紅菜薹新品種3個,共計15個。
④茄果類新品種選育 選育適于湖北省消費習慣的茄子新品種6個(包括紫黑茄、航天茄、紫紅茄等),選育辣椒新品種3個,選育番茄新品種3個,共計12個。
⑤豆類新品種選育 選育豇豆新品種5個(含加工型豇豆品種2個),選育菜豆新品種2個,共計7個。
①十字花科類蔬菜良種繁育基地2666.7hm2建設分布在鄂西北的蘿卜繁育基地3個,共計1333.3hm2、紅菜薹繁育基地2個,共計666.7 hm2;小白菜繁育基地3個,共計666.7 hm2。
②水生蔬菜良種繁育基地6 666.7 hm2建設分布在鄂東南的蓮藕良種繁育基地6 000 hm2、茭白和水芹良種繁育基地666.7 hm2。
③茄果類良種繁育基地2 000 hm2建設以武漢為中心的茄子、瓠子、豇豆、辣椒、番茄等良種繁育基地10個,共計2 000 hm2。
④瓜類良種繁育基地2 000 hm2建設以荊州和黃石為中心的西甜瓜、黃瓜良種繁育基地3個,共計2 000 hm2。
⑤其他類蔬菜良種繁育基地6 666.7 hm2建設以甘藍、藠頭、藜蒿、蘆筍、莧菜、南瓜等蔬菜良種繁育基地10個,共計6 666.7 hm2。
①湖北省主要蔬菜品種優質高效栽培模式推廣與示范 圍繞湖北特色蔬菜產業,結合國內外現有蔬菜生產的成熟適用技術,以農業結構優化和用地結構優化為目標,通過適宜的品種、科學的模式品種和種植時空搭配,強化品種創新和技術創新,組裝集成一套適合本地蔬菜生產的高效栽培模式,在蔬菜示范基地全面推廣應用并輻射省內各區。
②湖北省主要蔬菜品種綠色防控技術應用示范與推廣 通過開發和推廣頻振式、投射式殺蟲燈、性誘劑誘捕和迷向等產品和技術,建立適用于湖北省主要蔬菜的各種綠色防控技術模式。
①蔬菜新品種展示中心項目 建設省蔬菜新品種展示中心,包括湖北農業新品種新技術展示研發基地、武漢蔬菜品種展示中心、維爾福種苗中心,展示面積達到66.7 hm2。形成湖北省規范化蔬菜品種試驗展示網絡體系,使之具備功能齊全、設施先進、技術先進的能力,承擔國內外蔬菜品種引種篩選鑒定試驗以及開展技術合作交流。
②蔬菜種業會展服務平臺項目 依托一年一度的武漢種子交易會,完善相應功能設施,籌辦并承擔國際性的種業交易會,舉辦高水平、高質量的蔬菜種業論壇,在蔬菜種業領域實現更大范圍、更廣領域和更高層次的國際交流與合作。
③蔬菜種子科技企業中心項目 依據湖北省蔬菜產業區域特點,分別在武漢、荊州、襄陽建立蔬菜種子科技企業中心,聚集蔬菜種子科技創新源,完善湖北省科研院所與蔬菜種子企業深入合作發展的機制,搭建湖北省優良蔬菜品種的知識產權交易平臺,建立蔬菜種子質量追溯制度和種子企業誠信管理體系,營造蔬菜種業創新發展的良好環境。
[1]張永強.我國蔬菜種子產業發展對策研究[J].種子世界,2011(6):1.
[2]劉偉.我國蔬菜種業概況及發展策略[J].中國種業,2010(11):17-19.
[3]田冰川.踐行科學發展觀 實現我國種業跨越發展[J].種子世界,2011(5):1-2.
[4]邱正明.湖北外向型蔬菜產業發展區位優勢分析[J].長江蔬菜,2010(4):65-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