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楠,王振奇,林小云,劉顯鳳(長江大學地球科學學院,湖北 荊州 434023)
石油地質學科實施精英教育模式的探討
吳 楠,王振奇,林小云,劉顯鳳(長江大學地球科學學院,湖北 荊州 434023)
針對石油地質學科的發展趨勢及學科特點,探討了開展精英教育模式的必要性,并提出了相應措施,即建立合理的人才選拔機制和創設優良的師資條件,為石油地質學科有效實施精英教育模式提供參考。
石油地質;精英教育;大眾教育
高等教育的發展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雖然有學者認為大學的起源應追溯至古希臘時代,但目前教育界的多數學者認為,公元1088年在意大利建立的博洛尼亞大學是近現代高等教育的開端[1]。在漫長的高等教育發展史中,關于高等教育模式應以精英教育為主還是以大眾教育為主的爭論由來已久。筆者通過分析大眾教育階段的精英教育模式,闡述石油地質學科開展精英教育模式的必要性,旨在為石油相關學科的發展提供參考。
20世紀60年代,美國學者特羅提出了高等教育發展三段論的學說,即精英化階段、大眾化階段和普及階段[1]:若一個國家年齡在18~22歲階段的適齡人群中,僅有低于15%的人接受不同層次的高等教育,則該國的高等教育發展處于精英化階段;若接受不同層次的高等教育的人數大于15%,則為大眾化階段;若接受不同層次的高等教育超過50%則可稱之為普及階段。由于各種原因,我國的近代高等教育起步較晚,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員比例普遍偏低。1999年,根據“擴大招生,提高學費;擴大內需,拉動消費”的政策,我國各級高校開始大規模擴大招生人數。1999年我國高等教育的毛入學率僅為10.5%,到2010年毛入學率已經超過了26.5%。預計到2015年,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將達到36%,新增勞動力平均受教育年限將達到13.3年,接近中等發達國家的平均水平。按照高等教育發展三段論,我國的教育體制已經進入了大眾教育階段。然而,大眾教育階段并非一定要采取大眾教育模式。在科學高速發展的今天,精英式教育才是符合當前時代發展的一種行之有效的教育培養模式。眾所周知,重大科學技術的發展和進步往往由少數科學家推動,其與整個世界的平均教育水平(大眾化教育或普及化教育)沒有直接的聯系。有學者對1955~1995年間所有當選的中國科學院院士的本科求學經歷進行統計,其中14 所重點大學培養了70.5%的中國科學院院士[1],這是精英式教育的一個典型例證。
近代石油工業已有超過150年的發展史,若把1959年發現大慶油田作為我國近代石油工業的開端,那么至今已經度過了整整半個世紀的時間。按照油氣資源評價的地質濾波理論,大型的油氣田往往是在早期勘探發現,而后期僅能發現中型或小型的油氣田。雖然世界上每年仍能發現一定數量的億噸級油田,但新發現的大型油氣田的數量以及資源量呈逐年下降趨勢。事實上,目前真正制約油氣勘探工作發展的瓶頸在于石油地質學科相關理論的發展滯后。石油資源往往是距今數千萬年前或數億年前形成的,埋深通常位于地下數千米。在如此復雜的石油地質條件下,若沒有正確的相關理論作為指導,油氣的勘探工作將會非常被動?;厥资凸I的發展史不難發現,每一次新理論的提出都會導致石油工業的變革,如背斜找油理論、干酪根晚期熱降解學說、層序地層學等創新性理論的提出均為石油地質工作指明了新的勘探方向。最近30年,雖然石油地質學科不斷發展,但其中缺乏具有革命性意義的理論與技術。因此,現階段石油地質學科發展的關鍵在于創新性理論的提出,而唯有那些站在學科前沿的科學巨人才能真正引領一個學科的變革。因此,應找出那些具備接受精英式教育潛質的學生,并集中優勢力量與條件對其開展精英化培養是非常重要的。
3.1建立完善的人才選拔機制
教育的對象是學生,開展精英式教育首先應該優選出那些具備接受精英式教育潛質的學生。因此,建立一個合理完善的人才選拔系統非常重要。傳統的學生選拔方案多以考試分數占最大權重,而考試分數本身是應試教育的產物,這與國家大力提倡的素質教育是相悖的。近年來,為了更全面地選撥優秀人才,除了傳統的高考模式,通過高校的自主招生以及高中校長推薦模式可以選拔優秀拔尖人才進入大學。因此,石油地質學科在選撥優秀人才時,應更加注重對于學生全面素質的考察,特別是不要輕易否定那些綜合成績一般但在某些方面卻異常突出的偏才和怪才,同時堅決杜絕高分低能者。
3.2創設優良的師資條件
“好馬配好鞍”,對于優秀學生,應該為其準備優良培養條件。首先,專業課程授課教師應為教授,并適時邀請一些國內外著名專家學者開設講座。對于非專業課程應與相關院系進行溝通,確保授課教師為副教授或教授。其次,可以制定單獨的培養方案,比如提前開放專業課,開展更多的野外實踐等。最后,盡早為每位學生配備專業方向的指導教師,讓學生能盡快參與到導師的科研課題中,從而培養這些學生的科學思維和實際動手能力。
石油地質學科是國家的戰略學科,根據當前石油工業的發展趨勢,只有在石油地質學科本科教育階段實施精英教育模式才能更好地培養人才。為此,應建立合理的人才選拔系統,同時創設優良的師資條件,才能在石油地質學科合理有效地實施精英教育模式,最終培養石油地質學科急需的各類優秀人才。
[1]劉少雪, 莊麗君.研究型大學科學精英培養中的優勢累積效應-基于諾貝爾獎獲得者和中國科學院院士本科就讀學校的分析研究[J].江蘇高教, 2011(6):86-89.
[編輯] 李啟棟
N4
A
1673-1409(2012)05-N183-02
10.3969/j.issn.1673-1409(N).2012.05.062
2012-02-17
資源勘查工程專業國家特色專業建設點資助項目(TS10391);資源勘查工程專業卓越工程師培養模式探索資助項目(2011236);石油基地班人才培養模式的研究與實踐項目(2010205);教育部卓越工程師培養計劃聯合資助項目。
吳楠 (1982-),男,2005年大學畢業,博士,講師,現主要從事石油地質方面的教學與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