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中華 郭軍 田時炳 何葉
研推一體助推重慶蔬菜產業跨越發展
呂中華 郭軍 田時炳 何葉
隨城市擴張,重慶市蔬菜基地面積減少,為助推重慶蔬菜產業發展,重慶市農科院蔬菜花卉所奉行“寓科研于生產,寓生產于科研”的“研推”一體化理念,堅持研究成果進農村、田間、企業,帶品種、技術、信息的“三進三帶”做法,圍繞全市蔬菜產業布局,有針對性地為企業、專業合作社和規模經營業主提供培訓與服務,成功解決了科研與生產脫節的問題。
重慶是我國的五大中心城市之一,既是蔬菜生產大市,又是蔬菜消費大市。直轄以來,重慶城鎮蔬菜消費需求逐年提升,但隨著城市的擴張,原有蔬菜基地逐漸消失。2007年,重慶在全國率先開展了新一輪“菜籃子”工程建設。重慶市農業科學院蔬菜花卉研究所以科技支撐發展蔬菜產業為己任,按照重慶市委市政府蔬菜產業發展總體部署和市級主管部門的工作要求,創新科研工作模式,圍繞蔬菜產業鏈,在生產縣構建“研究推廣”平臺,展示科技成果、指導田間生產,實行科研、推廣一體化,實現科技全支撐、成果全覆蓋,用科技助推重慶蔬菜產業跨越發展。
重慶地處青藏高原與長江中下游平原的過渡地帶,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性氣候,具有周年發展露地蔬菜的氣候優勢和低成本生產優勢,是我國冬春蔬菜的主要產區。在新一輪的“菜籃子”工程建設中,蔬菜生產規模快速增加,增速居全國前20名生產規模省份第一位,總產量居我國特大城市第一位。2011年,蔬菜種植面積和總產量分別達到61.9萬hm2和1 408萬t,分別較2005年增加53.9萬hm2和518萬t,蔬菜產值達到270億元,成為重慶第一大農業產業,對農民人均純收入貢獻900多元,貢獻率達15%。全市蔬菜人均占有量達到482 kg,超過全國平均水平。重慶市場蔬菜供應充足,各季蔬菜品種豐富,零售菜價總體比全國低近1成,蔬菜自給率由64%提高到90%。同時,蔬菜農殘綜合抽檢合格率達到97%,位居全國前列。全市蔬菜產品有“中國馳名商標”2個、地理證明商標6個、中國地理標志產品25個、有機產品48個、綠色產品111個、無公害產品177個。初步形成以潼南縣為重點的渝遂高速公路沿線優勢蔬菜產業帶、以武隆縣為重點的高山蔬菜生產帶和以涪陵區、萬州區、石柱縣為重點的三峽庫區加工蔬菜產業帶。初步建立市級核心基地縣保障重慶主城區、專業基地鄉鎮保障區縣城、專業村社保障鎮的蔬菜供給保障體系。
2.1 科學規劃,優化產業布局
根據市委市政府新一輪“菜籃子”建設、實施的三層次三區域的蔬菜生產基地外移工程的總體部署,重慶市農業科學院蔬菜花卉研究所主動請纓,組織調研撰寫 《重慶市蔬菜產業發展調研報告》、《食用菌產業發展調研報告》、《重慶蔬菜產銷現狀分析》等報告,參與《重慶“十二五”蔬菜發展規劃》編制,為市委市政府決策提供參考,當好市委市政府的科技決策參謀;依據全國蔬菜優勢產區規劃和重慶蔬菜產業規劃布局,組織編寫潼南、璧山、綦江、永川等重慶主要蔬菜生產大縣的蔬菜產業發展規劃,完成對全市及各重點基地的蔬菜產業發展規劃布局。
2.2 科技創新,促進產業升級
借助國家蔬菜改良中心重慶分中心、國家大宗蔬菜產業技術體系重慶綜合試驗站、農業部西南地區蔬菜野外科學觀測實驗站等科研平臺,積極開展蔬菜新品種選育和技術創新,滿足重慶蔬菜產業發展對良種、良法的迫切需要。在開展主栽優良專用品種選育的同時,注重地方特色品種的提純改良以及名特優新品種的引進、篩選與示范。“十一五”期間,成功選育審(鑒)定渝椒系列鮮食辣椒和艷椒系列加工型辣椒,渝抗、渝粉、渝紅系列番茄,渝早茄系列茄子,渝雜黃、燕白系列黃瓜,春帥系列絲瓜等20余個蔬菜專用品種,提純蘿卜、菜豆、兒菜等10余個地方特色品種,從860多個蔬菜良種中篩選出適宜品種130多個,供大面積生產使用,極大地提高了重慶蔬菜良種覆蓋率,促進了蔬菜產業種植結構調整和品種優化升級。圍繞蔬菜生產中育苗、病蟲害防治等關鍵環節,自主研制適宜本地蔬菜嫁接防病和集約化育苗新技術,集成設施栽培和高山蔬菜無公害栽培等綜合性新技術,為重慶“菜籃子”生產安全及豐產奠定技術基礎。
2.3 科技服務,促進技術落地
根據重慶蔬菜優質、高效、生態、安全的產業發展要求,與潼南、銅梁、璧山、武隆、石柱、萬州、綦江、永川、南川等重慶主要蔬菜生產基地區縣聯合,組建了重慶市農科院石柱辣椒研究中心、重慶市農科院武隆高山蔬菜研究所、西部綠色菜都(潼南)蔬菜科技服務中心、重慶科光蔬菜科技推廣中心等多個蔬菜研究推廣平臺,在新興蔬菜基地建成標準化、集約化、現代化的核心示范基地10余個,指導重點鄉鎮建立示范基地50余個,面積達0.5萬余hm2,大力開展蔬菜新品種以及節能、節水、節地、節肥、節藥等節本增效技術和物理生物防治、環境監測、產品質量追溯等新技術示范展示,做給菜農看,引導菜農干,促進技術落地生根,讓糧區變菜區。
針對新建蔬菜基地糧農變菜農,普遍存在思想觀念轉變難度大、種植水平低下、文化素質偏低等問題,以蔬菜企業、專業合作社和規模經營業主為重點,通過市級部門組織的 “創業培訓”、“陽光培訓”、“農業富余勞動力轉移培訓”、“返鄉農民工創業培訓”、“12316、12396信息服務”等,在蔬菜產業鏈條關鍵環節,開展產業技術培訓與服務。“十一五”期間,聚合10多個專家團隊,指導培訓企業、專業合作社、規模經營業主、種菜農達10多萬人,服務專業合作社300個,提升了當地蔬菜種植水平,加快了科技成果和新技術的推廣應用。
2.4 產銷監測,確保保供增收
重慶市農業科學院蔬菜花卉研究所堅持對全市的蔬菜市場菜價進行監測和預警分析,通過對盤溪等蔬菜批發市場歷年的交易數據進行統計分析,對影響重慶蔬菜供給的周邊主要基地的實地考察,不定期地進行市場形勢分析與研判,提出了一攬子方案,有力地指導全市各主要基地蔬菜品種結構調整,確保蔬菜產品有效供給和菜農增收。
使科研成果、先進技術、生產經營理念更好地被蔬菜種植者接受和應用,是產業健康發展關鍵所在,而科研與生產脫節又是主要矛盾。重慶市農科院蔬菜花卉所奉行“寓科研于生產,寓生產于科研”的研推一體化理念,堅持研究成果進農村、進田間、進企業,帶品種、帶技術、帶信息的“三進三帶”做法。圍繞全市蔬菜產業布局,有針對性地為企業、專業合作社和規模經營業主提供技術培訓與服務,努力實現科研與生產無縫銜接,成功解決了科研與生產脫節問題,加快了科研成果轉化,提高了科技成果轉化效率和新技術的推廣應用,創新了“研推”一體新機制。
呂中華,重慶市農業科學院,401329,電話:023-62558572
何葉,通信作者,重慶市農業科學院蔬菜花卉研究所,401329
郭軍,田時炳,重慶市農業科學院蔬菜花卉研究所
2012-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