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世發
本病由真菌核盤菌侵染引起,主要發生在甘藍生長后期和其他十字花科蔬菜采種株上。成株受害多發生在地表的莖、葉柄或葉片上。初生水漬狀淡褐色病斑,引起葉球或莖基部腐爛,但不發生惡臭,在病部表面長出白色棉絮狀菌絲及黑色鼠糞狀菌核。采種株(大白菜、小白菜、蘿卜)多發生在終花后期,為害葉、莖及種莢,以莖部受害最重。一般先從衰老葉片邊緣或葉柄開始發病,并從葉柄向莖部蔓延,病斑初呈水漬狀,稍凹陷,淺褐色至白色,斑面生白色棉絮狀菌絲(高溫狀態),最后莖稈腐朽,呈纖維狀,莖內生黑色鼠糞狀菌核。病菌主要以菌核在病株殘體內、土壤中或混雜在種子中越冬和越夏。菌核遇降雨或灌水開始萌發,產生菌絲或子囊盤和子囊孢子,直接傳播或隨風雨傳播。菌絲接觸健株后,進行再侵染和擴大蔓延。在潮濕條件下,菌核萌發和子囊盤形成的最適溫度15℃,子囊孢子侵入寄主及菌絲生長以20℃為最適宜。連綿陰雨,空氣相對濕度在80%以上,有利病菌的生長和傳播。在長江流域春季,梅雨期間低溫多雨,晚秋季冷空氣頻繁,多雨的年份,發病重。偏施氮肥,地勢低洼,排水不良均有利發病。
防治技術:①選用無病種子并進行種子處理,設無病留種地或無病采種株,防止種子混雜菌核,若發現種子混雜菌核,可用10%鹽水漂洗,清除雜物后用清水洗種,晾干播種。②清潔田園。收獲后清除病殘株,帶出田外深埋,或深耕土層,加速病殘株的腐爛分解。③對發病嚴重地塊進行深耕,使菌核深埋土中,子囊盤不能出土,減少病菌初侵染源。④加強栽培管理。與非十字花科作物進行2~3年輪作或水旱輪作最好,深溝高畦栽培,做到排灌方便,施足腐熟有機肥作基肥,適當控制氮肥使用量,增施磷、鉀肥,提高植株抗病能力。⑤化學防治。發病初期及時噴藥,可用50%腐霉利可濕性粉劑2 000倍液、40%菌核凈可濕性粉劑1 000倍液、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或70%甲基硫菌靈可濕性粉劑1 000~2 000倍液,每隔7~10天噴1次,共2~3次。
本病由真菌蕓薹根腫菌侵染引起,病菌只侵染十字花科蔬菜,為害地下根部。發病初期,植株生長遲緩,晴天中午,葉片多萎蔫狀。外部葉片變黃,整株枯死。根部被害部分腫大呈瘤狀,多發生在主根或側根上,一般呈紡錘形、手指形或不規則形,大小不等。初期表面光滑,后期龜裂、粗糙,若被腐敗性細菌侵入,發生惡臭和腐爛。病菌主要以休眠孢子囊隨病殘體遺留在土壤、病殘體、未腐熟的廄肥等中越冬和越夏。孢子囊借雨水、灌溉水、地下害蟲和農事操作傳播,同時從根部表皮侵入,成為田間發病初侵染源,經10天左右根部長出腫瘤。病菌適宜發病溫度為18~25℃,相對濕度為70%~90%,土壤偏酸性,容易發病。長江中下游地區白菜根腫病主要發生在9~11月。
防治技術:①加強檢疫,嚴禁從病區調進種子和種苗。②輪作。重病地與非十字花科蔬菜實行4年以上輪作。③清潔菜園。發現病株及時拔除并深埋,并在病穴周邊撒上生石灰,防止病菌蔓延;對換茬病田清除根腫病殘體,翻耕土壤,加速病殘體分解,減少田間菌源。④改良土壤。發病嚴重地,結合整地,根據土壤酸堿度,適當增施石灰,調整土壤呈微堿性(pH值7.2以上),一般酸性土壤每667 m2可施用生石灰100~150 kg。⑤加強栽培管理。深溝高畦栽培,基肥要施用腐熟有機廄肥,注意增施磷、鉀肥,以增強植株抗病力;合理灌水,及時排除積水,降低田間濕度。⑥化學防治。可用15%噁霉靈水劑500倍液或70%甲基硫菌靈600倍液灌根處理。每株澆藥液25 mL,每隔7天1次,連噴3~4次,收獲前10天停止用藥。
本病由真菌白斑小尾孢侵染所致,主要為害白菜類葉片。病斑有圓形、近圓形或卵圓形,直徑一般為6~18 mm,中央部分由褐色逐漸變為灰白色,并有1~2個不規則輪紋。葉背病斑與正面相同,但周圍微帶濃綠色。病斑連結成片,引起落葉和葉片枯死,濕度大時,病斑背面產生灰色稀疏的霉狀物(分生孢子及分生孢子梗)。后期病斑呈白色、半透明,易破裂穿孔,似火烤狀。病菌以菌絲體在病殘體上或種株上越冬,也可以分生孢子附著在種子上越冬。條件適宜時,通過雨水飛濺傳播,從寄主氣孔侵入,引起初侵染。發病后,產生分生孢子,借風雨重復傳播。此病侵染對溫度要求不太嚴格,5~28℃均可發病,適溫11~23℃,田間濕度大,溫差大,有利于發病,長江流域春秋兩季均可發生。連作年限長,缺少氮肥或基肥不足,植株長勢弱的田塊發病重。同時,該病常與霜霉病并發,為害重。
防治技術:①選用適宜本地種植的抗病品種。②種子消毒。用50℃溫水浸種20 min后,撈出立即浸入冷水中,并不斷攪拌,而后晾干播種;也可用相當于種子質量0.3%的多·福粉(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和50%福美雙按1∶1拌勻)拌種。③加強栽培管理。重病區與非十字花科蔬菜實行2~3年輪作,平整土地,適期播種,培育壯苗,防止田間積水,施足基肥及磷、鉀肥,收獲后清理田間遺留殘株落葉,翻耕埋入土中,可減少病原菌基數。④化學防治。發病初期,選用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600倍液、50%甲基硫菌靈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或70%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400~500倍液噴灑,隔10天噴1次,共2~3次。
本病主要由真菌蕓薹鏈格孢(白菜)及甘藍鏈格孢(甘藍)侵染引起,為害葉片、葉柄、花梗和種莢。葉片發病,病斑圓形,灰褐色至褐色,有或無同心輪紋,周圍有黃色暈圈,病斑大小,直徑2~6 mm(白菜)和5~30 mm(甘藍)。莖和葉柄發病,病斑條形或棱形,暗褐色,凹陷。花梗和種莢發病,病斑橢圓形或近圓形,褐色,中心灰色。潮濕時斑面上均易長出黑色霉狀物(分生孢子及分生孢子梗)。病菌以菌絲體和分生孢子在土壤中、病殘體和種子上越冬,成為翌年田間的初侵染源。病菌在田間借風、雨傳播,由寄主氣孔或表皮直接侵入。發病均需要低溫高濕條件,適宜溫度為15~20℃,相對濕度75%~85%,降雨促進發病,下雨時氣溫下降,濕度增大,適宜該病發生。長江流域春季雨水多、田間濕度大、秋季露水重、肥水管理粗放則發病重。
防治技術:①選用適宜本地種植的抗病品種。②種子處理。用75%百菌清或50%福美雙可濕性粉劑拌種,藥量相當于種子質量的0.4%,也可用異菌脲可濕性粉劑拌種,藥量為種子質量的0.2%~0.3%。③輪作。與非十字花科蔬菜輪作2年,同時安排茬口時,盡量遠離十字花科蔬菜田。④加強田間管理。深翻曬垡,施足有機肥,增施磷、鉀肥,適期播種,合理密植,菜地通風透光,清潔菜園,發病初期及采收后,及時清除病殘體并銷毀。⑤化學防治。發病初期及時選用75%百菌清600倍液、58%甲霜·錳鋅500倍液、70%代森錳鋅500倍液、50%多菌靈500倍液、50%甲基硫菌靈500倍液、64%噁霜·錳鋅500倍液或50%異菌脲1 500倍液噴灑,注意交替使用,每7~10天噴1次,共2~3次。
本病由細菌黃單胞屬十字花科蔬菜黑腐病菌侵染所致,屬維管束病害類型。主要為害甘藍、花柳菜、芥藍、小白菜、大白菜、紫菜薹、芥菜和蘿卜等。幼苗被害,子葉呈水浸狀,逐漸枯死。成株發病,多從葉緣和傷口處侵入,發生“V”字形黃褐色病斑,病部葉脈壞死變黑,周緣有明顯黃色暈環。病菌沿葉脈、葉柄維管束組織蔓延到莖和根部,植株葉片枯死。蘿卜肉質根被害后,外部癥狀不明顯,切開后,可見維管束變黑,嚴重時,內部組織干腐,變為空心。病菌主要在種子內和病殘體中越冬,生長發育最適溫度25~30℃,最低5℃,最高39℃。植株生長期間,病菌主要借雨水、帶菌肥料及昆蟲傳播。從氣孔、水孔、傷口侵入,迅速進入維管束,擴大蔓延。遇到高溫多雨天氣,晝夜溫差大,連作地及偏施氮肥、管理粗放、蟲害嚴重時,均有利于發病。
防治技術:①選用無病種子,或播種前用50℃溫水浸種30 min,注意不斷攪拌,或用45%代森胺水劑200倍液浸種15 min后,取出沖洗4~5次,晾干待播,也可用相當于種子質量0.5%的50%福美雙可濕性粉劑拌種。②輪作。與非十字花科蔬菜輪作2~3年。③加強栽培管理。適時播種,合理澆灌,避免過旱、過澇,及時防治病蟲害,發現病株及時拔除。定植前,地塊要深翻,加快病株殘體腐爛和病菌死亡;合理施肥,幼苗定植后,要施提苗肥,生長期間,追肥2~4次,防止早衰,增強植株抗病性;收獲后清潔菜園,以減少病原菌基數。④化學防治。發病初期及時噴灑72%農用鏈霉素可濕性粉劑、新植霉素4 000倍液、77%氫氧化銅可濕性粉劑500倍液、50%代森胺500倍液或50%琥膠肥酸銅可濕性粉劑1 000倍液,每隔7~10天噴1次,連噴2~3次。
本病由真菌希金斯刺盤孢侵染所致,主要為害葉片、葉柄、花梗和種莢。葉片染病初期出現白色或褪綠水漬狀斑點,擴大后為褐色小圓斑,略下陷,邊緣褐色,后期病斑灰白色,病部組織薄,半透明,易穿孔。發病嚴重時,在一片葉上,病斑密布,可達數百個。在葉片背面,葉脈生褐色條斑。葉柄病斑長橢圓形或紡錘形,淡褐色,凹陷明顯。種莢上病斑與葉片上近似。在潮濕環境下,病斑面上常溢出粉紅色的黏質物質(分生孢子塊)。病菌以菌絲體或分生孢子在病殘體或種子上越冬。分生孢子借風和雨水傳播。病菌發育最適溫度為26~30℃,最高38℃,最低13℃,高溫高濕時田間易發病。特別是時晴時雨天氣,種植密度大、地勢低洼、透風透光性差的地塊發病更重。
防治技術:①選用無病種子播種或播種前進行種子處理,其方法為將種子在50℃溫水浸10 min,或用相當于種子質量0.4%的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拌種。②發病嚴重地實行與非十字花科蔬菜作物1~2年輪作。③地勢低洼地塊深溝高畦栽培。④加強田間管理。合理密植和施肥,株行間通風透光,注意增施磷、鉀肥,收獲后及時清除病株殘體,深翻土地,以加速病殘體的腐爛。⑤化學防治。發病初期及時選用25%多菌靈可濕性粉劑400~500倍液、50%甲基硫菌靈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或70%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400~500倍液,每隔7~10天噴灑1次,連續噴2~3次。
本病由真菌白銹菌侵染所致,為害葉、莖、花梗、花和莢果。初期在葉片正面發生淡綠色小斑點,后變黃,在其葉背面長出隆起白色小皰斑,皰斑破裂后散出白粉(孢子囊)。莖和花梗上白色皰斑多呈橢圓形或短條狀,常引起幼莖和花梗發生腫脹彎曲,形成“龍頭”狀。花器受害后,花瓣畸形、肥大、變綠,呈葉片狀,久不凋落,不結實,并長出白色皰斑。莢果受害后,亦生長白色皰斑。病菌主要以卵孢子在病株殘體內越冬和越夏。在0~25℃均可發病,適溫10℃。此病多發生在海拔高的低溫區,春、秋季節發病多,為害嚴重。
防治技術:①選用無病種子播種或播種前用10%鹽水選種,剔除病癟粒和混雜在種子內的卵孢子。②加強田間管理。合理施肥,施足基肥,增施磷、鉀肥,提高植株抗病力。③收獲后,及時清潔菜園,清除病株殘體,集中深埋和燒毀。④化學防治。發病初期,及時噴灑65%代森鋅可濕性粉劑500~600倍液、64%噁霜·錳鋅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或72%霜脲·錳鋅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每隔7~10天噴灑1次,連續噴2~3次。
本病由細菌十字花科蔬菜黑斑病假胞單菌侵染引起,植株的葉、莖、花梗、莢等部分均可染病。在葉面上初生不規則形水浸狀或油漬狀斑點。后變為具有光澤的淡褐色或黑褐色不正形或多角形病斑,薄紙狀,開始時在外葉發生多,后延及內葉。莖及花梗染病,初呈油漬狀小斑點,后變紫黑色不規則斑塊。莢部被害,發生黑褐色近圓形病斑。病菌主要在土中、病殘體及種子內越冬。生長發育最適溫度25~27℃,最高 32℃,最低 8℃,48~49℃經 10 min致死,最適宜pH值為7。病菌在土壤中可存活1年以上,隨時均可侵染,雨后易發病。
防治技術:①發病嚴重地塊,與非十字花科蔬菜2年以上輪作。②選用無病種子,或播種前種子用50℃溫水浸20 min,注意不斷攪拌,或用種子質量0.4%的琥膠肥酸銅(DT)可濕性粉劑拌種。③適時播種,秋播不宜過早。④收獲后及時清除病殘物,集中深埋或燒毀。⑤發現少量病株及時拔除,于發病初期噴灑77%氫氧化銅可濕性粉劑1 000~1 200倍液、14%絡氨銅水劑300倍液或60%琥·乙膦鋁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每隔8~10天噴1次,共噴2~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