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翊覃 (湖南環境生物職業技術學院工商管理系,湖南 衡陽 421005)
林權制度改革對我國農村經濟的影響
王翊覃 (湖南環境生物職業技術學院工商管理系,湖南 衡陽 421005)
在分析國內外的林權制度改革現狀的基礎上,從林農收入的變化、盤活林業資源、帶動下游產業發展等幾方面,探討了林權制度改革對我國農村經濟的影響。
林權制度改革;林業資源;經濟;農民致富
2003年國務院頒發的《關于加快林業發展的決定》中提出,“在明確權屬的基礎上,國家鼓勵森林、林木和林地使用權的合理流轉,各種社會主體都可通過承包、租賃、轉讓、拍賣,協商、劃撥等形式參與流轉”。該政策一出臺,對我國森林、林木和林地使用權的合理流轉,起到了推動的作用。該政策明確提出要放開公有制林業,鼓勵允許各種社會主體經營林業,可以實行跨所有制、跨行業、跨地區進行投資林業的方式。對于有能力的各種社會主體,都可以單獨或合伙參與林業開發,以不同方式、不同形式從事林業建設。50多年來,我國林業的發展基礎一直是集體林,這一體制在我國林業發展歷史中長期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成為我國林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和物質載體,林業發展用地主要是山地、丘陵地區,對于解決“三農”問題有著重要的依托。國內外的林權制度改革給農民帶來的效益影響是極大的,筆者僅就此進行探討。
1.1 國外的林權制度改革
林業資源是各級政府都普遍重視的一項資源性經濟。國外的觀點認為森林產權制度的政策直接影響人們的經濟行為,影響農民對資源的分配效率和利益的分享。國外研究者的理論與實踐證明,森林管理的公共權力下放是發展林業經濟的重要舉措,已經成為不可阻擋的趨勢,在不同的社會背景下應該確定不同的產權模式[1]。
各個國家森林所有制構成差異很大,森林管理模式有很大的不同。英國、德國、日本和印度實行的是資本主義市場經濟制度,林業產權由法律規定歸私人所有,規定了資源性財產不可侵犯。日本的國有林和民有林的組合比較成功地解決了民有林的經營管理問題,民有林主的財產權受到法律嚴格的保護。日本走森林專業化經營道路的政策,使森林所有權和經營權分離開來,推動了森林資源的集約經營模式。德國為集體林、私有林也制定了相關的政策和法規,國家給農民以必要的經濟扶持和法律支持。德國按“社會市場經濟”體制規律,整合市場經濟的自由與社會平衡,林業資源私有化,以私有林為基礎,實行自主經營、自擔風險的管理體制,以國有林經營利用作為市場的調節力量,二者兼顧發展,國家適當干預。
1.2 國內的林權制度改革
我國是多山地國家,森林資源比較匱乏,森林覆蓋率居世界的第130位。長期以來,實現森林資源的可持續發展一直是我國林業發展的基本原則。為實行與市場經濟相適應的林業產權制度,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已進行過多次以發展林業與社會經濟為目標的集體森林資源產權制度改革,但是效果并不令人滿意,權責模糊、流轉不規范、各類產權沖突頻繁發生,給林業經濟的發展帶來了很大的障礙。2003年,由國家林業局經濟發展研究中心提出了“中國集體林研究”的課題,在充分調查研究的基礎上,該課題取得了良好的研究效果,為我國的林權制度改革提供了可靠的基礎數據。2007年修改的《森林法》和《物權法》,給我國的林權制度改革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目前,我國的林權改革制度已經做出了大幅度的積極探索。一個時期以來,林權制度改革一直是“探路子、出經驗、作示范”地摸索前進,所以集體林的產權歸屬問題就成為林權制度改革的焦點??v觀我國集體林權制度的形成與變遷歷史,國家在林權制度改革方面,確立了著眼于“還權于民、聚力于林,使林業增效、林農增收”的改革原則,對于完善了林業社會化服務體系起著積極的促進作用,促進了農村生產關系變革和完善。所謂林權制度,是由產權界定、產權流轉、產權救濟等共同組成,林權改革就要從這幾方面著手。
林權制度改革的基礎是重新界定初始產權,初始產權界定清楚才可以完善流轉和出讓。我國歷次集體林產權改革,都是圍繞著初始產權這個主題開展的,“統”與“分”的改革,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我國的林業發展,影響了林農的經濟收入,沒能調動人們經營和開發森林的積極性。全面推行森林初始產權,促進林業經濟的發展,成為林權改革的背景及動因、確定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目標的基礎[2]。
2.1 調動了農民致富的積極性
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產權越是明晰,責任越是明確,對于林農的人心穩定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人心穩定了,開發森林的熱情高漲了。林權制度的改革使農村生產力又一次大解放,林業初始權引來分山到戶、包林到戶的大潮,林農變成山林的主人。“管好自家山,看好自家林”成了林農的自覺行動。人們經營著自己的林地,創造著自己的效益。林改真正還山于民、還利于民、還權于民,使林農經營林業的積極性大大提高。山林產出率明顯提高,培育有效,管護才越能到位。林改后林農迸發出空前種林、養林、護林的熱情和積極性,對林業也敢于投入,舍得投入,使大批勞動力投入到林業發展中,他們“把山當田耕,把樹當菜種”,成為推進林業發展的不竭動力?!耙赂?,快種樹,幾畝就成萬元戶”,林改后,林農真正成了山林的主人,林農護林造林營林積極性空前高漲。
我國林權制度的改革,對各地林業經濟的發展有很大的影響。在福建,林改5a來,全省森林資源增長持續發展,全省活立木蓄積量較之改革前增加7910萬立方米,全省森林覆蓋率也較之改革前增長了2.44個百分點,森林面積凈增33萬多公頃,這是一個非常可觀的數字。
2.2 盤活了林業資源,大幅增加了林業收入
以前的林業政策相對來說不夠合理,隨著產權制度的改革,林農有權處置自己名下的林木。與此同時,國家林權配套政策的改革,使林業經濟步入市場化軌道,把現代市場要素一起引入到林業經濟領域,使各地林業資源的開發和養護得到全面提高,呈現出全面盤活林業資源的大好局面。林改真正體現了“還利于民”,林農從林權改革中獲得了很高的經濟效益。國家為了調動林農經營林木的積極性,在政策上給予了很大的支持。林權改革以后,政府通過減免稅費以及實施政策性讓利等措施,使林農收入大增。同時,由于林改的原因,拉動了木材價格上漲,使各地的林地林木大幅升值,這種情況直接提高了林農經營林業的收入額度。江西省統計局的調查顯示,江西省武寧縣林改前,那里的林農賣一方木材所得收入,要交木竹農業特產稅、管理費和提留、育林基金、各種規費等共計184元。大部分的收入用于繳納各種稅費。林農比喻說,“砍下一根竹子,才得到一雙筷子”。付出的辛苦和微薄的收入不成比例,人們不愿意經營林業。經過林改,目前的江西省實行“兩取消、兩調整、一規范”的惠農政策,大幅度地減輕林農的稅費,林改以來,通過調查數據顯示,累計為農民讓利33.4億元。林改后,林農人均年林業純收入比林改前增加了212元。
2.3 帶動了下游產業的發展
林權制度改革后,江西各地林農和企業迸發了空前的積極性,全省大批外出務工人員返鄉經營林場,帶動了社會各主體的資本紛紛投入林業。社會造林19萬多公頃,占83.3%。林農造林積極性的空前高漲,使許多地方造林苗木脫銷,也帶動了一批下游產業的繁榮。
林農利用幼林期間的空地種植農作物、配置食用菌等,增加額外的收入。大量開發了林地的空間價值,使林農的收入大量增加。遼寧作為我國北方重點集體林區,幾年來一直在做林業經濟這篇大文章,通過幫助林農發展林地空間效益,增加林農的收入,把引導林農發展后續產業作為林改的重要工作,以林業經濟惠農。政府的優惠政策,極大地調動了林農的種林養林積極性。林權改革后,林農把林地當作“聚寶盆”,想盡一切辦法,發林業之財,他們積極發展林下產業,在山林中開拓增值空間,充分利用自己的林地資源,挖掘增收潛力。幾年來,寬甸縣四平村大力發展林下參,增加了一大筆收入;利用枝椏梢頭發展食用菌,也為林農增加了一筆可觀的收入,林農的腰包鼓了,種林的積極性自然提高了[3]。
我國林權制度的改革,使林業的發展空間更加寬闊,還權于民,聚力于林,惠及百姓的好事,而且林權改革后,更加完善了林業社會化服務體系,發展了新型林業合作經營機制,對于農村社會的各個方面都有很大的影響,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農村生產關系的變革和完善,使林農生產觀念得到了極大的更新。
[1]張海鵬,徐晉濤.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的動因性質與效果評價[J].林業科學,2009,(7):78-80.
[2]李利杰.深化集體林權改革 努力建設生態祁縣[J].山西林業,2009,(3):10-11.
[3]駱耀峰,劉金龍,張大紅.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從單一的產權界定到綜合農村發展政策[J].農業經濟問題,2009,(6):78-79.
10.3969/j.issn.1673-1409(S).2012.02.012
S757.9;F307.2
A
1673-1409(2012)02-S039-03
2011-11-25
湖南省衡陽市社會科學重點研究項目[2011B(F)025]
王翊覃(1981-),女,湖南東安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三農問題、區域經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