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趙 崢
城鎮化是人類文明發展和世界經濟增長的助推器。“一個興盛的經濟體的城鎮化程度會提高,而農村地區會逐漸減小”。[1]對于一個國家而言,其城鎮化水平往往與國家的發展水平息息相關,城鎮化水平的高低已經成為一個國家綜合國力和國際競爭力的集中體現,成為了衡量國家經濟社會進步狀況的重要標志。積極穩妥地推進中國的城鎮化進程,促進中國城鎮化的健康發展,是中國崛起的必由之路,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核心動力,是破解“三農”問題的根本途徑,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保障,是我國參與全球經濟治理的主要平臺,是彰顯中華文明的重要窗口。
競爭是歷史永恒的主題。隨著全球化進程的不斷加快,世界各國之間的聯系日益密切,相互之間的競爭也日趨激烈。從當前全球各國競爭力格局來看,傳統發達國家的競爭優勢依然比較明顯,但近年來主要新興國家發展速度也在不斷加快,后發優勢日益顯現。2000年—2009年,新興經濟體和其他發展中國家占全球生產總值的比重從24%上升到33%,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46%。[2]這其中,中國的國家競爭力更是與日俱增,與發達國家的差距也在不斷縮小。城鎮化是中國提升國家競爭力的必然選擇,會為中國的崛起提供全方位的保障與支持。中國的城鎮化實現了人類歷史上最大規模的人口聚集,為國家發展提供了充足的勞動力資源,使得中國不僅在過去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保持著相對較低的勞動力成本優勢,也為國民經濟的長期持續發展提供了堅實的國內需求支撐和廣闊的發展空間,凝聚著支持大國經濟發展的強勁驅動力。同時,中國的城鎮化推動著國家產業結構的升級與優化,促進著中國以農業為基礎、高新技術產業為先導、基礎產業和制造業為支撐、服務業全面發展的一、二、三產業協調發展格局的形成與完善,使得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始終建立在穩固的產業基礎之上,蘊含著蓬勃的生機與旺盛的生命力。中國城鎮化的發展也同樣有利于國土空間布局的優化,在城鎮化進程中所產生的巨大集聚、輻射和帶動效應,能夠引導生產要素在廣袤的國土空間上合理流動,實現國家空間功能和資源利用效率的有機統一,形成大量國家經濟增長極,為提升中國國家競爭力提供了強大的空間載體。總的來看,中國城鎮化是一項綜合的、系統的戰略工程,是提升中國國家競爭力,推動中國參與全球競爭的關鍵所在,關系著未來中國的發展前途和命運。在未來的一段時間里,充分挖掘城鎮化發展的潛力,穩步推進中國城鎮化進程,會為中國發展提供有力且全面的支持,將是中國崛起的戰略選擇。
從歷史發展的軌跡看,蓬勃的發展熱情、穩定的發展環境、相對溫和的體制轉軌催生了強大的生產力,迅速改變了中國貧窮落后的經濟面貌,但也在一定程度上決定并強化了外向型、粗放式經濟發展方式的選擇傾向。以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題的中國經濟,需要構建擴大內需的長效機制,建立以內需拉動為主的經濟增長方式。在中國經濟發展方式轉型的重要歷史階段,加快城鎮化進程是不斷釋放國內需求,推進國民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必然選擇。正像外部需求為沿海地區發展提供巨大市場一樣,城鎮化進程所帶來的國內巨大需求為中國的發展提供了更加廣闊的空間,具有巨大的潛在市場容量。一方面,我國城鄉居民的消費水平、消費結構都有很大差異。城鎮化在有效擴大城市消費群體,優化城市居民消費結構,增加城市居民消費的同時,由于城鎮化進程使得大量農村居民成為城市居民,相應地,其消費水平、消費結構隨之變化,不僅擴大了消費需求規模,也提升了消費需求質量。另一方面,城鎮化帶來城市人口、產業的聚集與發展,也會帶來城市基礎設施、公共服務設施建設和房地產開發等多方面的投資需求。而無論是城鎮化所帶來的消費需求還是投資需求,都為中國經濟發展提供了強大而持久的動力,對帶動中國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發揮巨大作用。同時,單純依靠生產要素數量擴張,高能耗、高投入、高污染但低水平、低效益的粗放型傳統經濟發展方式已經難以為繼,綠色發展正在日益成為經濟發展的主流和趨勢。“綠色發展是世界潮流,是保護環境與經濟增長相協調的可持續發展戰略,是保障中國人民乃至世界人民世代幸福的發展方式”。[3]從根本上講,綠色發展與城鎮化具有內在的一致性。城鎮化經濟本質上表現為空間上的集聚經濟,強調空間上投入產出的合意比例,城鎮化進程本身具有降低資源消耗、發展環保產業、保障代際公平、實現綠色發展的內在要求。從這個角度看,充分認識和理解城鎮化進程所蘊含的生態文明理念,實現人口、資源、環境可持續發展的城鎮化不僅可以有力地釋放被結構扭曲壓抑的潛在生產力和市場需求,有效地提高國民經濟的整體效益,更是未來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的帶動力量,是綠色發展的內在要求和必然趨勢,將對實現經濟發展方式的實質性轉變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影響中國經濟長期發展的關鍵性問題。建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輝煌的成就,但“三農”問題卻始終沒有獲得根本上的解決。誠然,加大投入對于緩解“三農”問題具有一定的積極作用,但從現實的情況來看,盡管多年來中國為促進農業、農村、農民發展作出了巨大的努力,投入了大量的人力、財力和物力,但農業、農村、農民的問題卻依然存在,甚至在個別地區、個別領域還相當嚴重。如何認識“三農”問題?怎樣尋求破解之道?我們需要擺脫“就農民抓農民、就農業抓農業,就農村抓農村”的傳統發展思維定勢,跳出二元經濟結構的思路考察和分析“三農”問題,不單純把“三農”當做弱勢產業和弱勢群體來對待,不僅僅強調在傳統農業和農村領域追加投入,而是要立足根本,從城鎮化的角度來解決“三農”問題。20世紀中期以來,伴隨著城鎮化水平的大幅提高,許多主要發達國家都體現出了明顯的城鄉一體化趨勢,“農業已不再同于鄉村價值觀和鄉村生活,農業勞動開始成為一種職業,農村正在成為一種企業,農場與其他企業部門之間的區別正在消失”。[4]目前,發達國家城鎮化水平都普遍較高,城鄉在政治、經濟、制度方面的差別已經不復存在,城市經濟已經成為了國家發展的主要經濟形態。一個擁有大量落后農村地區的中國不可能復興,不可能崛起,實現國家富強首先要實現農村中國向城市中國的轉型與飛躍。從本質上講,“三農”問題其實主要是三個城鎮化問題。解決“三農”問題的根本途徑在于城鎮化,在于促進農業產業化、農村城鎮化、農民市民化,實現傳統農業向現代工業和服務業轉變,傳統農村向現代城市轉變和傳統農民向現代市民轉變這“三個轉變”。只有實現傳統農業向現代工業和服務業的轉變,才能從根本上提高農業生產的規模化和市場化水平,促進現代農業的發展;只有實現傳統農村向現代城市轉變,才能從根本上發揮以城帶鄉的作用,改善傳統農村面貌,帶動農村經濟社會發展;只有實現傳統農民向現代市民轉變,才能從根本上富裕農民,讓城鄉居民共同分享改革和發展的成果。在中國發展實踐中,盡管城鄉之間的差距仍然存在,城鎮化的質量也有待提高,但大量農村人口已經并正在享受著現代城市的發展成果,許多“田園城市”或“城市田園”也在不斷涌現,城鎮化已經深刻影響和改變著鄉村文明,城鄉之間的界限已經逐漸模糊,城鎮化對農業、農村、農民的積極影響正在得到體現。從長遠來看,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城鎮化在解決“三農”問題中的作用必將會更加突出,而明確解決“三農”問題的城鎮化戰略導向,進一步推動中國城鎮化的持續健康發展,將是解決“三農”問題的根本途徑。
“當經濟進步成為(發展)的一個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時,它不是唯一的部分,發展不是一個純粹的經濟現象。從根本上講,它包含了一個比人們生活的物質和金錢更豐富的內容。所以,發展應視為整個經濟和社會體系的重組和重新定位的多方面的進程”。[5]經濟增長是一個國家發展的物質基礎,社會和諧則是一個國家持續發展的重要保障,二者密不可分,是一個有機、互動的整體。城鎮化不僅是一種經濟現象,也是一種社會現象,其具有豐富的社會內涵,是促進社會繁榮穩定的必由之路。從社會結構的角度看,中國城鎮化的發展不僅是大量農村人口進入城市的城市人口規模變化過程,更是一個影響深遠社會階層重構過程。在城鎮化進程中,大量的中等收入者產生并壯大,形成龐大的中產階層,這將為構建一個成熟且穩定的社會結構奠定堅實的基礎。同時,中國城鎮化集中體現為人的城鎮化,既表現為數以萬億人口數量的增加,也承載了人們在城市生存、成長、不斷追求城市生活品質、謀求更高更好的發展的夢想與追求。雖然現實中許多的農村轉移人口并沒有得到與城市居民同等的待遇,廣大的城市居民也并沒有完全享受到高質量的城市生活,但這些問題的存在并不是城鎮化發展的必然結果,而恰恰是城鎮化發展水平較低、城鎮化發展質量不高的表現。更需要我們充分意識到城鎮化對促進社會發展的作用,積極解決城鎮化發展中所面臨的教育、就業、醫療、養老、住房等民生問題,完善社會公平保障體系和機制,通過推動以人為本的高水平、高質量城鎮化進程帶動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與此同時,城鎮化的發展也為調動和發揮中國社會轉型期人民群眾主體參與性提供了包容、和諧的社會環境。從現實情況看,地方政府與房地產企業的雙贏發展是本世紀以來中國城鎮化發展過程中的顯著特征之一,這一特征凸顯了權力和資本的力量,推動了城鎮化快速發展,同時也弱化了城鎮化發展的公共價值導向,帶來了一次漫長而艱難的利益格局調整過程。在一些地方,依賴政府與開發商形成明確或默許的利益捆綁所推動的城鎮化往往違背公眾意愿,侵害公眾利益,甚至引發一系列涉及拆遷、征地領域的群體性事件,極大影響了社會的和諧穩定。但從發展的角度來看,城鎮化發展的過程不僅是一個痛苦的利益博弈過程,更是一個現代公民社會建設的過程。在城鎮化改革與試錯的“陣痛”中,利益主體和利益訴求日益多元化,中國社會公眾的民主意識在不斷釋放和提升,社會不同階層和利益群體享有表達意愿和參與公共事務的平等機會也在不斷增多,其參與權利在一次次的調整和變革中得到體現和保障,包容、公正、民主的社會體系也在不斷完善。改革在推動改革,發展在促進發展。從這個意義上講,中國城鎮化本身蘊含著改革和發展的巨大潛能,反映著社會和諧的強烈訴求,是中國推動社會的進步與繁榮、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推動力量。
一直以來,如何縮小區域發展差異,實現區域均衡發展都是關系中國經濟社會長期發展的重大問題。近年來,在各類地區政策的影響下,中國地區結構進一步優化,西部和中部地區發展迅速,區域發展的整體協調性不斷增強。但是,現實中,由于在市場機制的作用下,生產要素大量地向東部地區流動,東部地區已形成自我積累、自我發展能力,外來資本、民間資本充分,產業結構升級迅速,整體經濟社會發展水平遙遙領先,加入GDP萬億俱樂部的省份不斷增多,如排在中國GDP總量第一位的廣東經濟總量已經高于比利時、挪威、奧地利、波蘭等國家,達到了名副其實的“富可敵國”。而西部地區經濟增長主要靠基礎建設投資拉動,國有資本仍占主要地位,外資、民間資本不足,制造業、服務業發展不快,投資效益不高,在經濟總量、人均收入水平發展水平方面仍然遠低于東部地區。總的來看,中國區域發展的差距仍然存在,東、中、西三大地帶經濟發展差距還有不斷擴大趨勢。在縮小地區發展差距、實現區域均衡發展的過程中,城鎮化的作用不可低估。改革開放以來東部發達地區的發展實踐表明,大量人口和產業在該地區合理聚集和優化配置,形成了眾多富有強大競爭力的城市,推動了珠三角、長三角等城市群的成長與壯大,是帶動東部發達地區迅速發展的重要原因之一。而中西部地區發展相對滯后,也集中表現為中西部地區城鎮化水平相對滯后。從促進國家區域均衡發展的角度來看,在進一步推動東部發達地區城鎮化發展的同時,從國民經濟發展的整體性出發,有序推進中西部欠發達地區的城鎮化進程,通過合理集聚人口、加快產業結構調整與轉移、完善公共服務體系建設,在中西部欠發達地區培育和發展一批具有顯著競爭力和帶動作用。大城市和城市群,促進經濟增長和市場需求空間由東向西、由南向北梯次拓展,將有助于帶動廣大落后地區經濟社會發展,逐漸縮小地區間發展差異,對于實現國家區域協調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中國經濟是世界經濟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并日益深刻地影響著世界經濟格局。中國在開放和融入世界市場的過程中,不僅以自己的市場和要素為世界提供了機遇與財富,也為世界經濟的振興提供了信心和支持。在國際金融危機當中,中國經濟保持平穩較快增長,已經用實際行動和具體表現為推動亞洲地區和世界經濟復蘇作出了積極貢獻。從目前的全球經濟形勢來看,國際金融危機的陰影仍然沒有完全散去,對世界經濟的破壞性影響依舊存在,其對全球市場需求造成了劇烈沖擊,使得全球經濟總供求失衡的局面在短時期內難以得到改變。盡管許多國家采取了積極的經濟振興政策,而在沒有新的重大技術突破條件下,世界各國所采取的超常規的經濟刺激計劃和措施在緩解短期危機的同時,在長期內還有可能會產生一定的“副作用”,可能會加劇全球性產能過剩,并引發全球性的通貨膨脹。在這一背景下,市場需求顯得尤為重要。可以說,如果沒有足夠強大的市場需求,所有的短期經濟干預措施都將僅僅是臨時性的治標之計,難以為經濟復蘇提供持久的動力,達到固本培元的效果。對世界經濟而言,誰能夠提供廣闊的市場和強大的需求,誰就是最具有全球經濟價值的經濟體。中國城鎮化不僅對于中國發展具有重要意義,也會為世界創造市場和需求,會令全球從中受益。作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發展中國家,過去的一段時間,中國經歷了人類歷史上最大規模的城鎮化加速過程。目前,中國已經將推動城鎮化發展作為新時期促進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要戰略。可以判斷,未來的幾十年,在明確的城鎮化戰略導向下,中國的城鎮化進程將繼續深入推進,使更多的中國人從相對落后的農村走向薈萃現代文明的都市,預計到2030年,中國的城市人口會達到10億左右,城市數量達到1000個左右,將形成在世界頂級城市帶領下的,以國際城市、國家中心城市、區域中心城市為核心,大規模集群化發展的世界城市體系。[6]未來,中國城鎮化的規模擴張與結構調整都將史無前例,也將會形成龐大的財富積累與市場空間,孕育著蓬勃的生機和巨大的發展潛力。而中國城鎮化發展始終堅持互利共贏的開放理念,是“引進來”與“走出去”相結合的城鎮化,中國城鎮化的持續發展不僅會為世界提供一個不斷擴大的中國市場,有效的彌補全球市場需求的萎縮,還會為世界各國提供更多的發展機會,優化世界的分工體系、價格體系和供求體系,為全球經濟持續增長提供動力,對全球經濟的增長和可持續發展產生持久影響,具有巨大的全球經濟價值。
伴隨著中國城鎮化的不斷發展,中國逐漸由鄉土社會進入城市社會,意味著世界上大部分居民開始享受到現代城市文明,也意味著在古老的東方世界將有更多現代城市和城市群的涌現,更意味著廣泛而深刻的文化、思想、制度的變遷,這不僅是人類文明進步的象征,更會豐富人類文明體系,對人類文明產生更加深遠的影響。更重要的是,在世界范圍各種文明、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蕩中,中國城鎮化發展有其自身的發展延續性,中國城鎮化不是在封閉的系統中自我發展,其注重傳承與創新結合,不孤立于歷史和外界而存在,倡導的是和諧包容的價值觀,強調的是和平、發展、合作的發展理念,展示和傳播的是中國城鎮化發展的智慧、思想和善意。這意味著中國城鎮化的發展將與西方發達國家城鎮化發展所不同,對世界文明的影響將是創造性的,而不是破壞性的,不會將城鎮化的發展建立在剝削和掠奪的基礎上,也不會依靠武力和對抗實現城鎮化的發展和文明的擴張。從這個角度看,中國的城鎮化發展不僅創造著人類文明的成果,還將影響人類文明的核心價值,向整個世界傳遞著現代中華文明的信號,其所體現和弘揚的民主、和睦、協作、共贏的精神,所倡導和推崇的在尊重、平等、合作、信任、互助的基礎上的包容性發展,都將為建設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實現世界文明的持續繁榮進步作出貢獻,體現著廣泛而巨大的全球文明價值。
[1]簡·雅各布斯.城市與國家財富[M].中信出版社.
[2]盧中原.“十二五”期間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國際環境[J].求是,2010,(23).
[3]北京師范大學科學發展觀與可持續發展研究基地,西南財經大學綠色經濟與可持續發展研究基地,國家統計局中國經濟景氣監測中心.2010中國綠色發展指數年度報告-省際比較[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4]埃弗里特·M·羅吉斯,拉伯爾·J·伯德格.鄉村社會變遷[M].浙江人民出版社.
[5]邁克爾·P·托達羅.經濟發展[M].中國經濟出版社:61-62.
[6]倪鵬飛.中國城市競爭力報告NO.7[M].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632.
[7]保羅·肯尼迪.大國的興衰[M].國際文化出版公司: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