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緩
(中國政法大學刑事司法學院,北京 100088)
在國際社會中,國家是最主要的國際法主體,當新國家的產生可能或是實際上已經影響到其他國家時,就會出現既存國家對這個新國家作出反應,要么承認,要么不承認,要么就是中立,例如當科索沃宣布從塞爾維亞獨立出去成立一個新國家——科索沃共和國時,多數歐盟國家和美國均承認科索沃的國際法主體資格,但是俄羅斯和塞爾維亞均不予承認,而中國保持中立。國家承認是國際社會的重要制度,沒有國家承認,新國家就無法開展外交事務,可國家成立的要件之一就是要有與其他國家建立外交關系的能力,那么國家承認究竟對新國家取得國際法主體資格有什么影響呢?對這一問題的研究,有重要的理論意義。
國際關系實踐中,遇有新國家的產生,就發生國家承認問題。國家承認是國際法的主要制度之一,特別是現在民族解放運動高漲,新獨立的國家陸續產生時期,再加上,國與國之間的交往越來越頻繁,國家承認制度就顯得尤為重要。因此,關于“國家承認對國際法主體資格有什么影響”的研究又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那么,國家承認究竟對國際法主體資格有何影響呢?在討論這個問題之前,我們首先需要了解國際法主體。
國際法主體是指獨立參加國際關系并直接在國際法上享受權利和承擔義務,并具有獨立進行國際求償能力者。國際法主體應具備三個要件:(1)獨立參加國際關系的能力;(2)直接享受國際權利和承擔義務的能力;(3)獨立進行國際求償的能力①。
國家是國際法的主體,但并不是唯一的國際法主體,在國家之外的團體直接享受國際法上某些權利、權力和義務的限度內,這些團體可以被視為有國際人格的國際法主體②,本文僅探討主要的國際法主體——國家。
國家是國際社會中直接、獨立和全面地參加國際政治、經濟、法律、文化、社會等關系并在其中發揮主導作用的實體。《關于國家權利與義務的蒙得維的亞公約》第1條規定:國家作為國際法的主體應具備如下條件:(1)常住人口;(2)確定的領土;(3)政府;(4)與其他國家建立關系的能力③。
人口是國家存在的有形條件。世界上不可能存在沒有人民的國家,至于人口的多少,種族的同異,膚色的深淺,文化的高低則無關緊要。另外國家意義上的“人口”必須是相對定居在一定地域內的人口,地域即領土,這就是國家存在的又一個要素——確定的領土。
政府是國家在組織上的體現。政府就是對界定地域內人口實行管理的政治機構。任何國家都需要這樣的一個政治機構,以區別于原始部落與其他群體。
“與其他國家建立關系的能力”即主權。主權是國家最重要的屬性,同時也是國家的根本屬性,兩國間相互往來的基礎就是國家主權。主權在國內是指最高權力,在國際上是指不依賴他國,不受任何團體的擺布,能獨立行使對內對外事務的權利。除此以外,主權還表現為尊重其他國家主權獨立的義務。聯合國七項原則、周總理提出的和平共處五項原則、萬隆十項原則、《國際法原則宣言》和《各國經濟權利與義務憲章》十五項原則中都將“互相尊重主權”作為國際法原則之一,體現了對一國主權的尊重,同時也從另一個側面說明主權對一個國家的重要性。現代社會,隨著全球一體化,出現了諸如地球變暖、環境污染等許多問題,完全排他的主權時代已過去,但依然無法動搖“主權是國家存在的重要因素”的著名論斷。
廣義的國家承認是指國家對于在其對他國的關系中產生的任何事實和情勢的一種接受。就國家和政府的承認而言,國家承認是指一個現存國家對一個新國家或新政府的出現以某種形式表示接受的政治和法律后果。從國家承認的對象看,除了對國家和政府的承認外,還有對交戰團體和叛亂團體的承認;從國家承認的形式和種類看,可以分為明示的承認和默示的承認、法律上的承認和事實上的承認、單獨承認和集體承認。
國家承認是一種單方行為,一種選擇性的政治行為,在這方面不存在法律義務。基于政治上的考慮,承認國自由決定是否承認、給予新實體何種承認、何時承認,無須征得他方同意。同時,既存國家也無任意承認新國家的絕對自由。既有國家對新國家的承認須受國際法的制約,尤其須符合國際法所確認的承認條件。
1.承認新國家的國際法主體資格
既存國家對新國家的承認意味著它承認該新國家的國際法主體資格,承認該新國家有獨立參與國際關系、直接承受國際權利和義務、獨立進行國際求償的能力。
2.國家承認是建交的基礎
在一般情況下,承認后隨之而來的就是建立外交關系,但并不全是如此。有時承認時即建立外交關系,如:中國政府1961年10月11日照會阿拉伯敘利亞共和國通知:決定承認阿拉伯敘利亞共和國,并且決定同阿拉伯敘利亞共和國建立外交關系。又有時以建交默示承認。還有時,承認但并不建交或承認后很長一段時間才建交,如:以色列1950年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但沒有建交。承認畢竟無法等同于建交,承認是一國單方行為,承認國可自由決定,而建交則是雙方的事,要由承認國和被承認國達成共識。因此,有的既存國家承認一個新國家之后,兩國間很久或始終沒有建立外交關系④。
3.國家承認的效果只及于承認國和被承認國
類似民法中的債權,國家承認具有相對性,僅產生相對效果。國家承認的效果只及于承認國和被承認國,而不涉及第三國。
國家承認的性質具體指國家承認對新國家的國際法主體資格有什么影響。中西方學者關于國家承認的性質在國際法上有分歧,主要有“構成說”和“宣告說”兩種學說。
構成說形成于19世紀,與國際法的實證主義觀點是緊密相連的。按照實證主義觀點,遵守國際法的義務來自于各個國家的同意,新國家的形成將創設新的法律義務,既存國家需要去同意這些新的義務。因此,新國家的形成需要得到既存國家的承認⑤。
構成說主張沒有現存國家的承認,新國家就不能成為國際社會的成員,沒有國際主體資格,因而承認是構成國際法主體的要件之一。在構成說內部又分為兩大陣營。一種說法是新國家作為國家存在不需要承認,所以別國承認或不承認并不影響這個國家的存在。承認的必要在于使國家成為國際人格者,成為國際社會的成員。例如奧本海本人原來的主張是:國家承認是作為國際社會成員的條件,僅僅國家資格不當然包含國際社會成員的資格;一個國家只有經過國家承認,而不是由于其他原因,才能夠成為一個國際人格者。他說,國際法并不說國家在沒有被承認之前就不存在,但是國家只有通過承認才能成為國際法的主體⑥。該派的代表人物是李斯特和德意志國際法學家斯特魯普。另一種學說認為國家承認是國家存在的要素之一,該學說較前一學說更是變本加厲,不僅認為國家承認是成為國際法主體的要件之一,而且認為沒有國家承認就沒有國家,國家的存在必須經過既存國家來確定。該派的代表人物是勞特派特和凱爾遜。在勞特派特的專著《國際法上的承認》一書及他改編的奧本海教材中都論述了該觀點。他并且說,新國家如果具備了國際法規定的條件,既存國家就有義務給予承認,給予承認是既存國家履行它作為國際社會成員的職務,同時,新國家也有要求被承認的權利⑦。
國家存在的一個重要因素是主權,主權指一國能獨立自主地處理對內對外事務的能力。一國要開展對外事務,首先要具備成立國家的資格,得到其他國家的承認,從這方面來說,構成說有一定的合理性。
但是,構成說因存在很多缺陷,受到很大抨擊。首先,構成說的第一種說法將國家與國際法主體資格分開,認為并不是所有國家都是國際法的主體,只有那些被其他國家承認的國家才可以成為國際法的主體,這不僅與前述“國家是主要的國際法主體”相違背,而且事實上也是無法說通的。其次,一個國家只要具備國家存在的四大要素即常住的人口、確定的領土、政府和與其他國家建立關系的能力,就當然作為一個國家而存在,無須其他國家承認,這就類似人出生后當然為人,而不需要得到其他人的承認,事物的本質屬性是由其自身決定的,而不取決于外在事物,同樣的,國家是否成立由自身條件決定,而不取決于其他國家是否承認,倘若,國家承認是新國家成立的要件,那么追根溯源,世界上第一個國家是怎樣產生的呢?第一個國家的成立又由哪個國家去承認的?沒有承認又何來國家呢?另外,既存國家對新國家沒有承認的義務,新國家也沒有要求其他國家承認的權利,這是構成說的第二種說法中存在的缺陷。再次,如果承認的性質是構成的話,那么,一個新國家獲得甲國的承認但未獲得乙國的承認,由國家承認具有相對性,承認的效果不涉及第三國可知,對于甲國來說,該新國家是國際法的主體,對于乙而言,該新國家不是國際法的主體,這樣豈不是出現一個國家是國際法主體,同時又不是國際法主體的矛盾現象嗎?最后,構成說認為新國家在被承認之前不具有國際法主體資格,那么,凡是沒有承認它的國家都可因它不是國際法主體而侵犯它的主權和領土完整,這顯然違反“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的國際法原則。
構成說因存在很多不合理之處,遭到越來越多的批判。相比之下,越來越多的學者傾向于宣告說。
宣告說是與構成說相對立的,該學說認為新國家的國際法主體資格取決于其成為國家的事實,既存國家的承認僅具備宣告或確認的性質,并不是構成國際法主體資格的要件。
宣告說首先體現在《蒙得維的亞公約》第3條:一國的政治的存在獨立于其他國家的承認,即使在得到承認之前,該國有權捍衛其領土完整及政治獨立……同時組織自身使其完備,該國行使這些權利同其他國家行使這些權利一樣,只是受到國際法的限制,還有第6條:國家承認僅僅意味著承認國承認其接受了其他國家的國際人格及國際法所確定的所有的權利和義務⑧。
宣告說的代表人物是英國的霍爾、瑞士的里維爾和英國的布賴爾利等。里維爾斷言,主權國家的存在不依靠任何承認,新的國際法主體具有的權利能力不依靠任何承認,但是只有在被承認后才能行使這些權能⑨。里維爾主張把國家的權利能力與行為能力分開,只要滿足國家成立的四個要素,新的國家就產生了,自產生之日起就當然具有權利能力即國際法主體資格,但是只有被承認后才具有行為能力即有能力行使國際法主體的權利。英國的布賴爾利主張宣告說,持論更為明確,他說對國家給予承認,與其說是法律行為,毋寧說是政治行為;它不是一個“構成性的”而是“宣告性的”行為;它并不是把一個原來不存在的國家變成法律的存在;承認的主要作用是正式確定一個事實而宣告承認國愿意接受這個事實的正常后果⑩。
宣告說與構成說比起來有相當大的優越性,它說明承認的作用是有限的,并不能創設一個新的國際法主體。
宣告說既然有這么大的優勢,為什么還有人批判宣告說,堅持構成說呢?這是因為宣告說雖有合理之處,但也不無弊端。第一,宣告說認為國家的權利能力與生俱來,而行為能力是通過既存國家的承認取得的,如果這樣,一個新國家獲得了甲國的承認但未獲得乙國的承認,由承認的相對性知,相對于甲國來說,該新國家既有權利能力又有行為能力,而相對于乙國而言,該新國家只有權利能力沒有行為能力,這樣就和構成說陷入了同樣的尷尬境地,即該新國家具有行為能力同時又不具有行為能力。第二,國際上,既存國家對新國家的承認多數出于政治利益考慮,一般并不考慮該新國家是否符合國家存在的四大要件,如果一個新實體并不具備國家存在的要件即此新實體不能作為國家而存在,但其他國家承認它為新國家,這樣,對于一個連權利能力都沒有的實體又何來行為能力呢?第三,按照宣告說的觀點,國家承認是對國家成立事實的確定。國家成立既然是一個事實,那么對國家成立事實的確認又有什么意義呢?
基于構成說和宣告說都有合理之處,也有缺陷,本文在綜合分析國家存在的要件和國家承認的概念、效果的基礎上,客觀全面地比較構成說和宣告說的優缺點,集合二者的合理之處,提出筆者自己的見解:國家承認對新國家的成立和取得國際法主體地位沒有任何影響;國家承認只是既存國家贈予新國家一個可以開展外交事務的必要條件,從而使其可以全面順利地開展對外事務,這就是贈予說。
首先,對于既存國家只是出于政治利益考慮而承認那些并不符合國家成立要件的新實體的承認,既不能看作是“構成性的”,也不能看作是“宣告性的”。這樣的承認在理論和實踐上應看作是無效的,嚴重情況下,甚至可以看作是違反國際法、干涉他國內政的行為。一是不符合國家成立要件的實體,當然不能以國家的身份出現,否則將會使世界陷入混亂狀態;既然連國家都不是又何來國家承認呢?這時,既存國家的承認將會使自己陷入危險境地,甚至遭到國際社會的攻擊。二是僅僅出于政治利益的考慮而承認,將會喪失承認制度存在的意義,同時也有可能成為既存國家壓制新國家的工具,例如一些附條件的承認。三是不適時的承認可能會干涉他國內政,影響其他國家對新實體的態度,這樣的承認不但是無益的,甚至是有害的,國際法應當禁止。
其次,拋棄宣告說中將國家的權利能力與行為能力分開的說法。在民法上,自然人出生時就具有權利能力,但是只有達到一定年齡才能獲得行為能力;民法的另一主體——法人卻是權利能力與行為能力同時取得,同時消亡。在此,我們可以把國家看作是一個特殊的法人,它的權利能力與行為能力同時取得的,且自成立之日就自然取得,即國家自成立之日就是國際法主體,也有行使國際法主體權利的能力,而無需其他國家的承認。也許有人會反駁:“沒有國家承認,新國家就無法與其他國家建交,沒有建交,又怎么會有能力行使國際法主體的權利。”此時就涉及到“有沒有能力這樣做”和“實際上有沒有這樣做”的區別,“有沒有能力這樣做”是應然問題,是一種認可,是觀念中的東西,而“實際上有沒有這樣做”是實然問題,是一種事實,是現實中的東西,二者很顯然不能等同,因此,并不能因新國家沒有與其他國家建交,而推知該新國家沒有與其他國家建交的能力,例如:有些國家承認后但并不建交,新國家沒有與其他國家建交也許是因為條件不成熟,也許是不愿意建交,但我們并不能據此認定該國沒有與其他國家建交的能力。
最后,我們可以把國家承認看作是承認國對被承認國的一種贈予。新國家自成立之日就具備了國際法主體資格,具有了行使國際法主體權利的能力,可是,為什么沒有國家承認該新國家就無法開展對外事務呢?因為國家承認為開展對外事務奠定了基礎,相當于說,國家承認是開展對外事務的條件之一。沒有國家承認,新國家就因缺少承認這一條件即條件不成熟而無法開展對外事務。反過來說就是,國家承認是承認國贈予被承認國一個開展對外事務的必要條件,使其可以開展對外事務。
歸納起來,贈予說包含三點:一是對于既存國家只是出于政治利益考慮而承認那些并不符合國家成立要件的新實體的承認,在理論和實踐上應看作是無效的,嚴重情況下,甚至可以看作是違反國際法、干涉他國內政的行為;二是將國家的權利能力與行為能力統一起來,國家自成立之日起就當然具有權利能力和行為能力,二者并不依賴于其他國家的承認;三是將國家承認看作是承認國贈予被承認國一個開展對外事務的必要條件,使其可以開展對外事務,這是贈予說的關鍵點。
贈予說表明,國家承認是承認國贈予被承認國一個可以與其開展對外事務的必要條件,而不是像構成說那樣,認為國家承認是國家成立的要件或是國家成為國際法主體資格的要件。構成說過分夸大了國家承認的意義。贈予說相較構成說的優勢在于:一方面,贈予說表明,國家承認是建交的基礎,發揮了構成說中“沒有國家承認,新國家就無法開展對外事務,無法實現完整主權”的合理之處。另一方面,贈予說也避免了構成說所帶來的弊端,具體地說就是,構成說的第一種說法將國家與國際法主體資格分開,認為國家承認與國家成立無關,而是國家成為國際法主體資格的要件之一,贈予說卻認為國家自成立之日起就當然具有國際法主體資格,與其是否被承認無關,符合現實及“國家是主要的國際法主體”的論點;構成說的第二種說法認為,國家承認是國家成立的要件,贈予說否定這種說法,因為它無法解釋世界上的第一個國家是如何產生的;構成說的第二種說法認為既存國家有承認的義務,新國家也有要求被承認的權利,這與“國家承認是一種單方行為”相矛盾,但從贈予說的字面含義,我們就可以知道既存國家沒有承認新國家的義務,新國家也沒有要求既存國家承認的權利,因為,贈予是單方面的,是無義務的;贈予說認為國家自成立之日起就當然成為國家并取得國際法主體資格,避免了構成說中“新國家對于甲國是國際法主體、對于乙國不是國際法主體”的矛盾說法;同時,贈予說認為國家自成立之日就是國家,享有主權,將“一國對未被承認的新國家主權的任意踐踏”視為違反國際法,擺脫了根據構成說所推導出的“沒有承認它的國家都可因它不是國際法主體而侵犯它的主權和領土完整”的謬論。
宣告說認為,承認的作用是有限的,并不能創設一個新的國際法主體,國家承認只是對國家成立事實的確定。國家成立既然是一個事實,那么對國家成立事實的確認又有什么意義呢?顯然,宣告說過分降低了國家承認的作用。贈予說卻很好地彌補了這一點,贈予說不贊成國家承認是對國家成立事實的確認,它認為國家承認是承認國給予被承認國一個可以與其開展對外事務的必要條件,沒有國家承認,就無法開展對外事務,肯定了國家承認的意義。
而且僅從贈予說的字面含義,就可以一目了然地知道承認國與被承認國的關系是一種贈予與被贈予的關系。構成說和宣告說都只從被承認國一方而言,只說明國家承認對被承認國的影響,不能從字面含義理解承認國與被承認國的關系。
另外,民法中的贈予有的可以撤銷,有的不可以撤銷,國家承認亦是如此,法律承認不可以撤銷,事實承認可以撤銷。可見,國家承認與民法中的贈予有很多相似之處。因此用贈予說來理解國家承認的性質很是合理。
由此可知,用贈予說形容國家承認對國際法主體資格的影響不僅可以彌補構成說和宣告說的不足,發揮二者的優勢,將深奧的法律語言變得通俗易懂,而且更符合事實,與國家承認的關聯性也更強。
注釋:
①王鐵崖:《國際法》,法律出版社,1995年,第64頁。
②(英)詹寧斯·瓦茨修訂:《奧本海國際法》,王鐵崖等譯,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5年,第10頁。
③見1993年12月在蒙得維的亞召開的第七屆美洲國家國際會議上,與會的15個拉丁美洲國家及美國于當月26日簽訂的《關于國家權力與義務的蒙得維的亞公約》第一條。
④周鯁生:《國際法》(上冊),武漢大學出版社,2007年,第106頁。
⑤(英)蒂莫西·希利爾:《國際公法原理》,曲波譯,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年,第91頁。
⑥Oppenheim:International Law,2d ed,1912.I,p116-117.
⑦Lauterpacht:Recognition in International Law,1947,p5-6.
⑧見1993年12月在蒙得維的亞召開的第七屆美洲國家國際會議上,與會的15個拉丁美洲國家及美國于當月26日簽訂的《關于國家權力與義務的蒙得維的亞公約》第三、第六條。
⑨River:Principes Du Droit Des Gens,1896,p57.
⑩Brierly:The Law of Nations,4th ed,1949,p122-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