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建波
傳統意義上的政法院校有中國政法大學、中南財經政法大學、西北政法大學、華東政法大學、西南政法大學有五所,其它如上海政法學院、山東政法學院、甘肅政法學院也以專業性法學教育為主。專業政法類院校是培養系統掌握法學知識,熟悉我國法律和黨的相關政策,能在國家機關、企事業單位和社會團體,特別是能在立法機關、行政機關、檢察機關、審判機關、仲裁機關和法律服務部門從事法律工作的,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一專多能的高級專門人才。專業性政法院校的人文素質教育具有追求政治、守望正義、憧憬民主、向往法治、倡導公正、崇尚公平的特質。在調研專業性政法院校學生人文素質教育現狀的基礎上提出行之有效的現實對策,對于我國專業性政法院校人才培養意義重大。
專業性政法類院校學生的人文素質教育的現狀較為復雜,一方面專業性政法類院校以 14門核心課程(法理學、憲法學、民法學、刑法學、民事訴訟法學、刑事訴訟法學、行政法與行政訴訟法學、商法學、經濟法學、知識產權法學、國際法、國際私法、中國法制史、環境法與資源保護法)為基礎,完成了包括馬克思主義法學理論教育、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現代法治精神和法律職業倫理教育、中國社會主義法律制度教育、法律程序和法律方法的訓練教育、比較法律教育和國際法律教育共五個方面的法律基礎教育,并根據自身的學科優勢發展特色專業,使所培養的特色法學人才能樹立正確的法律價值觀和權利義務觀,深刻領會我國法律制度的核心價值和時代精神,樹立程序意識并掌握法律基本方法和技能,能運用國際法律維護中國在融入全球化過程中和實施和平發展戰略中的各種權益。梳理專業性政法學院學生人文素質教育的現狀如下:
首先是法律文化傳統的古今傳承與法律文化的中外交流相并存。法律文化作為文化的一種具體形態,反映的是法律生活中群體化的思想觀念、理想人格、行為趨向、情感傾向。中國古代法律文化傳統具有鮮明的特質,其一,無訟觀念體現了中國人追求和諧的理念,動輒打官司為國人所輕,而民間調解則有著廣闊的空間;其二,對道德與禮的崇尚體現在“德主刑輔、禮法并用”之理念上;其三,重刑輕民,沿襲了刑訊逼供、漠視公民權利的痼疾。而中國當代法律文化則借鑒、吸收了西方法律文化的諸多精神、價值和原則,如人道主義精神、誠實信用原則和罪刑法定原則。中國當代法律文化呈現二元性結構,即存在著兩種不相協調、相互沖突的文化現象,以傳統社會為根基的較為落后的觀念性文化和以適應時代潮流的較為先進的制度性文化共存。這種二元性的結構體現在中國專業性政法院校學生的人文素質教育方面則是學生更易于接受西方先進的制度性法律文化,而對于中國傳統的觀念性法律文化的理解與傳承遠遠不夠。
其次是法律意識的逐漸增強與法律敬畏感、神圣感的漸次缺失相對應。大學生的法律意識是大學生群體對法律及其現象的反應形式,包括法律心理、法律觀念、法律理論和法律信仰。專業性政法院校的法律課程體系較為完備,系統的法律知識和法律技能學習有助于學生法律心理的成熟、法律觀念的形成、法律理論的把握以及法律信仰的養成。學生熟諳法律之時,更易于從“合法”和“非法”的角度判斷人們的社會行為正當與否,這種本能式的理想化的判斷與復雜多變的社會現實有一定距離,如顯在的腐敗行為卻難以查處,屢屢的欺騙行為卻難以取證,諸多有法不依、執法不嚴、違法不究的實例導致學生對法律的敬畏感和神秘感消退。
第三是人才培養工具性的定型化與人文精神的個性養成相矛盾。一個專業性政法院校的辦學理念往往制約著其人才培養的質量。當前部分專業性政法院校過分強調法律專業知識的積累和法律專業技能的培訓,漠視或者忽視人文知識的傳播與人文精神的養成,導致學生成為一種定型化的適應市場需求的“法律產品”,而學生的人文精神養成和獨特個性培養則流于表面形式。部分專業性政法院校學生的知識結構呈現偏重法律忽略人文的傾向,大幅削減人文素質教育課程的比重。以專業性政法院校普遍重視國家統一司法考試為例,作為聯系法學教育和法律職業之間的紐帶,國家統一司法考試既能將法律職業的需求以考試的形式反饋給法學教育,也能將法學教育的成果輸送到法律職業中,更是學生考錄公檢法職位的必備籌碼。法學教師在授課過程中過多地引入司法考試案例,容易將原本詮釋法律精神的授課過程演變為一次功利化的法律培訓,淪為法條教育的奴隸。而且一些在國家司法統一考試中占比重較小的課程如中國法制史、外國法制史等難免會處于被冷落的境地,更不用說與國家司法統一考試無關的人文素質教育課程。同時社會上眾多的司法考試培訓機構在利益的驅動下紛紛搶灘高校,將司法考試演化為法律知識識記和法律技能展示的大比拼,忽視人文素質教育的內涵,可能培養出諳熟法律知識掌握法律技能而又疏于人文精神和獨立個性缺失的學生。
網絡時代的到來,使得以傳道授業解惑為主的教學理念被強調自主、崇尚創新的精神所質疑,以講授為主的封閉式傳統教學模式被網絡平臺的互動教學所顛覆,以專業知識專業技能為主的教學內容被實踐教學所替代。專業性政法院校概莫能外,網絡時代背景下的人文素質教育應更新教育理念,借勢網絡平臺,以多元化的實踐教學活動提升學生的人文素質教育。專業性法學院校因深厚的法律人文傳統、鮮明的法律人文精神、體系化的法律知識傳授、程式化的法律技能訓練而特色鮮明,如中國政法大學就是一所以法學為特色和優勢,兼有文學、史學、哲學、經濟學、管理學、教育學等多學科的“211工程”重點建設大學,秉承“法治天下,公平正義”的法治精神,“以人為本,尊重人權”的人文精神,“實事求是,求真務實”的科學精神,“自強不息,追求卓越”的學術精神,“艱苦奮斗,堅忍不拔”的奮斗精神,“和睦相處、和衷共濟、和而不同、和諧發展”的團隊精神,其校訓“厚德明法、格物致公”也隱含“道德法律為治國之器”之意。結合實踐調研,專業性政法院校學生人文素質教育的對策可從以下方面考慮:
首先,以高品位的校園文化營造人文素質教育的氛圍。千篇一律的校園文化建設窒息了學校的個性與特色,第一,校園精神文化建設應注重弘揚傳統,秉持特色,借助校史陳列館和檔案室傳承學校文化,借助校訓、校歌宣揚學校精神,如華東政法大學的校訓“篤行致知,明德崇法”令人感受知行合一,德法并重,其校歌歌詞“依法治中國方能致富強,有志青年聚東方。秉公斷曲直,執法我強項,人民利益高無上”傳遞秉公執法、強我中華之精神;如西南政法大學校歌歌詞“精思睿智,窮學術之浩瀚;博學篤行,育時代之英才”亦詮釋學無止境、廣育英才之理念。借助特色學生刊物陶冶學生情操,如西南政法大學的學生刊物《西政觀察》、《聯報》、《西政青年》、《鋒芒》、《旗幟》、《朝花朝拾》各具特色。第二,校園制度文化方面凝煉辦學理念,明確治學方針,如山東政法學院秉承“錯位競爭,特色發展”辦學理念,在人才培養規格上與其他老牌綜合性大學錯位,按照應用型、復合型人才培養要求,在課程體系設計、學科建設、服務面向上凝煉特色,從人才培養、學科建設、學生服務、校園文化四個方面入手,整體構建山政特色體系,打造山政品牌。第三,環境文化建設方面借助獨具特色的校園景觀建筑、標志性文化長廊、名人塑像增添人文氣息,借助于廊間壁上的中外法律名人名言展示法律文化內涵,正如前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所言“讓學校的每一面墻壁都會說話”。
其次,以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加強人文素質教育環節。如何將觀念形態的人文知識和人文精神轉化為實踐形態的人文知識和人文精神至關重要。通過舉辦各類藝術節日如詩歌朗誦會、鋼琴演奏會、書法攝影展等展現學生的藝術才華,激發學生的藝術活力,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如華東政法大學的“韜奮藝術節”便是鍛煉并提升學生藝術才華的絕佳平臺。通過舉辦特色鮮明的學術講座拓展學生的學術視野,傳承法律人文精神。如山東政法學院開設的“法律大講堂”定期邀請公檢法院系統法律實務專家走進校園做講座。通過舉辦各類創業大賽、文學創作大賽、模擬法庭大賽、辯論大賽等活動,全面提升在校學生的人文綜合素質。充分發揮各種典禮儀式的文化功能開展主題教育,如借助畢業典禮儀式傳遞服務社會之理念,借助升旗儀式達到愛國主義教育之目的。通過展示中國傳統文化提升學生的人文素質,如西北政法大學舉辦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進校園活動,使學生近距離感受剪紙、風箏、泥塑等傳統非物質文化遺產魅力與價值。以學生志趣為主舉辦活動,如針對微電影的風生水起,組織學生拍攝微電影以展示生活理念與學習狀態。
第三,以高尚的職業道德提升人文素質教育水平。專業性政法院校的教師大都具有法學學科的深厚知識背景,部分教師正常授課外從事兼職律師、法律顧問工作或擔任公檢法部門法律咨詢委員委員或仲裁委員會委員,與社會緊密相融,政治權力的匹配和經濟利益的驅動有時會影響教師職業道德的養成,教師是學生行為的示范者,耳濡目染間學生的人文精神素質就會與教師的職業道德修養趨同。奔忙于律師所和法院之間,周旋于部門權力之間難免有舍棄法學教育主業之嫌。重視教師職業道德養成,發揚愛崗敬業奉獻精神仍是任重道遠。
第四,以完善的人文教育課程體系充實人文素質教育內涵。高校人文素質教育常常貫穿于專業教育的始終,依托專業教育提升人文素質教育,依托法學14門主干核心課程建構法學專業選修課程,如《中外法學名著指要》、《中外法律文化漫談》等,同時大力提倡富有人文精神氣息的公選課,如《中國傳統文化》、《中國楹聯文化》等傳統文化課,《唐宋詞閱讀賞析》、《當代影視文化賞析》等藝術鑒賞課,以此形成一套完善的人文素質教育課程體系并借助于網絡教學平臺展示,最大限度地推動師生的網絡交流與互動,讓學生在潛移默化間感受人文素質教育之美好。
第五,以實踐實訓基地檢驗人文素質教育的成效。我國法學教育教學方法主要有講授法、案例教學法、模擬法庭教學法和診所式教學法。其實,走出校園的象牙塔,充分發揮法律孵化器的作用,推動無償法律援助等公益活動發展也是提升和檢驗人文素質教育成效的途徑。如建立各類愛國主義實踐實訓基地,使學生了解中國歷史,接受愛國主義教育,弘揚優秀革命傳統,如建立法學實踐實訓中心,使學生從法律理論學習環節向法律實踐環節良性過渡。關注社會弱勢群體如設立法律援助中心為老年人、婦女、兒童、殘疾人、民工、貧困下崗職工等社會弱勢群體提供公益性法律援助如提供法律咨詢、代寫法律文書、代理訴訟案件和非訴訟案件等,使學生在從事此類公益活動時實現自身價值。
第六,建構專業性政法院校學生的人文素質教育評價體系。人文知識的傳授、人文精神的浸潤、人文素質的培養、公正公平法治理念的養成至關重要。在定期調研的基礎上研究專業性政法院校學生的人文素質教育,動態地把握學生的人文素質情況,才能有的放矢地完善人文素質教育評價體系,如根據對山東政法學院100名法學專業學生和100名非法學專業學生的實際調研發現,同一專業性政法院校內不同專業間學生的人文素質答卷呈現出差異,如對于“你現在的人生觀比較符合以下哪種描述?”一題的調研,92%的法學學生選擇A、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以人民的利益為重,堅持把實現個人追求與實現國家的奮斗目標緊密聯系。而非法學專業的學生只有62%選擇此項。由此推斷法學專業的學生較之其它專業學生更注重政治理想與人民利益。根據定期的動態的人文素質教育調研情況,適時調整學生的專業課程設置、實踐活動安排并借助校園文化打造專業性政法院校學生的人文素質教育評價體系極為必要。
美國康納爾大學原校長輝得曾言:“我們創辦法律學校的目的,非在造就許多訟棍,乃欲以嚴格之訓,提高其程度,使將來出校門之后,有高深的學問,有遠大的目光,有高尚的道德,若再資以相當之經驗,則無論其為法官、律師,為各種公益事業,鮮有不成為造福國家的法學者”。[1]在全面實施依法治國方略的新的歷史時期,法學教育已經成為衡量社會文明程度和法治建設進程的重要標志,探索專業性政法院校學生的人文素質教育問題并積極尋求對策,有利于以點帶面地更好發揮中國法學教育的功能,為治國人才的培養、法律文化的傳播乃至崇尚法治氛圍的形成提供良好環境。
[1]孫曉樓.法律教育[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