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麗華
課堂管理的“三維”策略
● 朱麗華
課堂管理策略,是指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為實現預定教學目標,實現預期效果,通過協調課堂內各種教學因素,而采取的有用的教學行為和活動。課堂管理策略可以從時間、空間、主體性等三個維度進行分析。
課堂空間管理,就是教師根據管理的需要,對學生進行暫時或長久的空間分配,使學生處于優勢空間或弱勢空間、豐裕的空間或狹小的空間,從而實現管理的目的和意義。課堂空間管理策略包括合理布置課堂空間環境、巧用師生間身體距離、選擇合適的課堂互動模式等。
課堂空間環境主要包括物質環境和教室的布置以及課堂心理環境等方面。物質環境包括課堂座位的方向、通風條件、光線與亮度等;教室布置包括張貼的各種標語、名言警句、名人畫像、學生自己創作的作品等,他們部以各自特有的方式傳達著某些文化意義,熏染和塑造著存在于這一空間中每一個人的思想和行為。尤其是,課堂的座位布局會影響到課堂內的人際交往和學生的心理感受。教師可根據教學內容和教學要求靈活安排學生的座位布局。
課堂內的交互活動是教學活動的載體,而課堂內的交互活動必須在課堂空間內進行。課堂交互模式一方面要受到課堂空間的限制,另一方面也會影響、改變課堂的空間形態。課堂互動模式和課堂空間形態共同決定了學生的參與程度。常見的互動模式有四種:全班集體活動、同伴活動、小組活動和個人活動。教師應根據教學目的與內容精心選擇互動模式。展示型的活動通常是全班互動,展示的學生可以面向全體學生回答提出的各種問題,這樣能使學生更好的展示自己,在展示過程中體驗到成功感。復述練習、對話練習可以采取配對活動。游戲、小品表演、項目作業、訪談等可以采取小組活動的形式。在活動前,教師要計劃周密,給予明確的活動指令,在活動中教師要監控整個活動過程,活動后教師要進行總結。不管采用什么活動方式都應該充分利用課堂空間、盡可能多地讓學生參與。
課堂教學中,教師所處的位置不同,與學生的距離遠近不一,會給學生帶來不同的心理感受,產生不同的效應。當教師在距學生2-3米的地方,就會對學生產生一種控制效應。[1]在課堂中,教師可以巧妙利用與學生身體之間的距離變化,形成一種無聲語言,給予學生不同的心理暗示。
課堂時間管理就是對課堂教學中單位時間的管理,包括時間的分配、時間的利用等。課堂教學時間并非也不可能都是學生的“用功時間”,還包括組織教學時間、常規教學事務安排時間以及學生自由支配時間等。因此,課堂時間管理策略,一是要保障并適度增加“用功時間”,實現課堂時間無用消耗最小化;二是要保證學生足夠的自由支配時間;三是教師在給予學生課堂指令時要明確而適當。
學生專注于學習并努力完成具有一定難度的學習任務的時間,是學生集中注意力進行認知建構的重要時間段。教師保障并適度增加“用功時間”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1)把握最佳教學時間。課堂45分鐘內,學生的生理、心理狀態是呈波谷—波峰—波谷—波峰—波谷的起伏發展的,教師可根據這種規律,完成不同的課堂教學任務,解決關鍵問題。[2](2)管理好學生活動時間。在以學生為中心的課堂中,分組活動和討論極為常見,這時教師尤其要注意活動時間的管理,一旦時間失去控制,便擾亂了整個課堂節奏,影響到整節課的教學效果。(3)擇機處理問題學生。對于極個別在課堂上一直搗亂的學生,如果教師多次采取相應的措施無效,而他的這些行為不足以擾亂課堂秩序便可以暫時擱置,繼續講好自己的課,課后再找他單獨談話。教師切忌在課堂上花大量的時間糾正某個別學生的問題行為而耽誤其他學生寶貴的上課時間。(4)有效銜接課內、外時間。學生在課內的時間畢竟有限,若想取得更佳的效果,可以把對學生的時間管理延伸的到課外。為了節省課堂時間,教師可以把任務細化,讓學生在課外討論,合作完成,課堂上直接進行展示,這樣更能促進學生有目的、有計劃地學習。
對學生的有效學習和個性全面發展來說,課堂內學生自由支配時間可以使學生更好地制定和執行適合自己的學習計劃,并逐步提高自學能力,培養自己的興趣和愛好;可以使學生獲得相對獨處的時間,進行自我教育和自我發展;學生也能更多地與教師和學生交往,提高溝通和人際交往的能力。[3]為保證課堂上留給學生足夠的自由支配時間,教師應做到以下幾點:一是從課堂制度上保證學生的自由支配時間,讓其成為師生共同的課堂約定;二是教師課前備課要充分,在課堂上真正做到“精講”、“少講”,節省課堂時間;三是要依靠自身優質高效的教學效果吸引學生,減少維持課堂紀律的時間。
調查發現,課堂上許多學生的無效行為往往是由于教師指令不當或學生沒能準確理解教師的指令引起的。在課堂上,教師給予學生的活動指令應該遵循以下原則:清晰原則、演示原則、檢查原則、時機原則、先行組織原則、指令完備原則和起止清楚原則。[4]課堂指令必須簡短、清楚,適當配以表演。交代指令前必須保證學生已將注意力集中到教師身上。在混亂的狀態下,或當學生正忙著手中之事,或學生私自交談時,不宜發指令。此時,為了引起和加強學生的注意,教師可以變化講話的語調、音量、節奏和速度,也可以變化眼神和表情,或使用停頓。一般來說,停頓的時間以三秒左右為宜,這樣的停頓足以引起學生的注意。在交代活動指令時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交代活動的時間、目的、方式和操作步驟;注意新舊知識的鏈接;檢查學生對指令的理解;監控學生活動;終止指令要清楚;要留給學生提問的時間等。
課堂是師生共有的,“教”、“學”相長的場所,但歸根結蒂課堂是屬于學生的。因此,課堂的管理有賴于教師對自身教學行為的管理,對學生的管理以及對整個課堂態勢的駕馭;更重要的是要發揮學生的主體能動性,實現課堂內學生的自我管理、自主管理。
俗話說:沒有規矩,不成方圓。教師第一次課就應該和學生一起制定課堂的一些可行的行為準則。制定了行為準則之后,在最初的幾周里,教師遇到有違規的學生必須指出,給學生辯解的機會,并指出其不當之處,絕不能姑息學生的不良行為,縱使他養成一種習慣。學生之間也會相互監督相互提醒,慢慢地讓這些行為準則內化為學生的自覺行為,落實到每一課堂之中。教師在制定行為準則之前,要充分了解學生的需要,為學生提供改正完善自己的空間,還要充分考慮到學生的主體地位,確保課堂行為準則的有效性、可行性與可操作性。
在課堂上,教師要根據學生的表現給予學生認可。教師要耐心地傾聽學生的回答,對學生的回答要做出相應的具體回應,給學生以自信心。對一些患有“習得性無助”的學生,教師的認可更為重要。教師還可以把學生的課堂表現有目的的記錄在學生成長檔案袋中,讓學生了解到自己的優點與不足,及時調整自己的學習方法。
蘇霍姆林斯基指出:“教師的講解和言語毫無情感色彩,學生領會這樣的講解就會非常吃力。”他還說“只有當情感的血液在知識這個活的機體中歡騰地流動的時候,知識才合成為信念,成為學生主觀世界的一部分。”
教師的移情也很重要。在課堂管理中,教師要有體察學生情感反應的能力,使自己在情感上和理解上都能處于學生的地位,多為學生著想,這樣師生便容易產生情感上的共鳴,學生更愿意主動接受教師的管理。因此,移情是師生之間的一座橋梁,它可以將教師和學生的意圖、觀點和情感迎接起來,創造良好的課堂氣氛,便于教師有效地實施課堂教學與課堂管理。
此外,課堂反饋是課堂主體性管理的一個重要策略。課堂反饋的方式多種多樣。教師課后可以找幾位學生代表談話,了解學生聽課的情況;教師還可以采用學生自愿的方式成立學生反饋委員會,委員會的同學可以就教師的授課情況、學生的活動情況等各個方面提供反饋信息。這樣就不只是教師一個人管理課堂而是師生共同管理課堂,課堂管理也會變得更加民主、和諧。
[1]溫秀杰.課堂教學中的非語言交際研究[D].南京:南京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02,(5).15.
[2]王仁甫.45 分鐘價值曲線[N].中圍教育報,2002-09-19(8).
[3]楊明.論課堂教學中學生自由支配時間利用的問題和對策[J].教育科學,2007,(6).
[4]魯子問,王篤勤.新編英語教學論[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152.
朱麗華/南京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碩士研究生,主要研究課程與教學論、應用語言學
(責任編輯:張 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