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 陽(揚州市委黨史辦,江蘇揚州,225000)
新中國成立后的1950年1月,中共揚州區地委與中共泰州區地委合并為中共泰州地委,地委機關駐泰州市,下轄揚州、泰州2市以及泰縣、泰興、靖江、興化、高郵、寶應、儀征、六合、江都9縣的地方黨組織,隸屬蘇北區黨委。1952年11月,中共江蘇省委成立后,泰州地委隸屬江蘇省委。1953年2月,地委機關遷駐揚州后,改稱揚州地委。
1950年6月25日,朝鮮內戰爆發。10月5日,中共中央做出了“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戰略決策。自此,揚州人民同全國人民一起,投身于抗美援朝運動。
隨著抗美援朝戰爭的打響,揚州地委做了大量的扎實有效的宣傳教育活動,使全市人民樹立了以抗美援朝為己任的思想,開展了一系列宣傳和慰問志愿軍的活動。1950年11月4日,中國共產黨和各民主黨派聯合發表“誓以全力擁護全國人民的正義要求,擁護全國人民在志愿的基礎上為著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神圣任務而奮斗”的宣言。揚州市委和各民主黨派、各人民團體分別發表聲明,表示堅決擁護宣言。11月,揚州專區抗美援朝分會正式成立,并發出了《關于開展抗美援朝宣傳月活動的實施意見》。各地通過舉辦冬學、春學、夜校、讀報組、宣傳站、業余劇團、圖片展覽等,把抗美援朝教育學習時事運動,從城鎮推向農村,從黨內推向黨外,從機關推向基層。1951年初,美國企圖重新武裝日本,揚州人民聞訊后義憤填膺。1月8日,中共泰州地委發出《關于繼續深入地開展抗美援朝宣傳活動的指示》,很快掀起了控訴美、日侵華暴行,反對美國重新武裝日本的運動。“五一”勞動節這一天,揚州城鄉的反對美國侵朝侵華游行示威達到高潮。僅江都縣就召開控訴會2124次,舉行反美游行示威645次。3月,揚州宗教、文化、衛生界開展了以反對帝國主義文化侵略為內容的“三自革新”(自治、自養、自傳)運動。7月28日,揚州市天主教徒成立抗美援朝“三自革新”促進會,從美國人費濟時等手中奪回了宗教主權,在天主教堂的大門上第一次懸掛上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
1951年6月1日,中國人民抗美援朝總會發出推行愛國公約、捐獻飛機大炮和優撫烈軍屬的“三大號召”。中共泰州地委隨即作出了深入貫徹“三大號召”的決定,很快掀起了一個貫徹落實“三大號召”的群眾運動,把揚州人民的抗美援朝運動從原來的宣傳教育為主,一下子推到了提倡奉獻精神、為抗美援朝出力的新階段。1、捐獻飛機大炮,為抗美援朝提供物質保障。6月14日,地委召開縣(市)委書記會議,響應“三大號召”,決定捐獻“泰州專區空軍中隊”飛機9架、高射炮1門、大炮1門。7月15日,地委發出《關于捐獻飛機大炮和志愿軍傷病員慰勞金的通知》。各行各業的人們以不同的方式,增產節約,為抗美援朝捐資捐物,一個群眾性的捐獻活動蓬勃掀起。高郵縣縣城于9月28日一天就捐款達1.7億元,提前并超額完成“高郵號”戰斗機的捐獻任務。泰縣姜堰小學發動了捐獻“全國兒童號”飛機的活動,在全國產生很大的影響。至1951年12月31日止,揚州人民共捐款253億元,折合飛機16.8架,超額完成捐獻飛機大炮的任務,充分顯示了揚州人民強烈的愛國主義、國際主義熱情和抗美援朝的偉大力量。2、組織參軍參戰,為抗美援朝輸送合格兵源。1951年,揚州開展春、秋兩次參軍和報考軍事干校的運動。地、縣兩級都成立了參軍接受委員會和軍事干校招生委員會。廣大青年報名踴躍,各地適齡青年報名人數達任務數的6至7倍。3、慰問優撫烈軍屬,為抗美援朝將士排憂解難。抗美援朝運動開始后,揚州人民慰問、優撫烈軍屬的工作更趨制度化、規范化和經常化。在春節、元旦、中秋節、建軍節等節日慰問烈軍屬已成為黨委和政府的慣例。1951年“八一”建軍節,揚州等縣(市)召開了優撫工作代表評模大會,廣大城鄉開展了一場史無前例的群眾性的擁軍活動。優撫活動的深入開展不但調動了烈軍屬的生產積極性,而且鼓舞了前方戰士的士氣,提高了部隊的戰斗力。4、推行愛國公約,為抗美援朝運動推波助瀾。抗美援朝運動開展不久,揚州開展了制訂愛國公約活動。這一活動從城市到鄉村,從革命老區到新區逐步推開。“三大號召”發出以后,掀起了推行愛國公約的高潮。各地圍繞制訂、修訂、執行三個環節,狠抓落實。專區抗美援朝分會三次組織工作組,到縣、鄉、村、廠檢查愛國公約的制訂、修訂和執行情況,并通報各地。據不完全統計,全區訂立愛國公約的農戶達到了80%以上。5、反對細菌戰,抗議美國使用細菌武器。1952年1月28日,美軍違反國際公約,在朝鮮戰場發動大規模的細菌戰,引起了揚州人民的極大憤怒,一個轟轟烈烈的反對細菌戰的控訴運動和愛國衛生運動迅即在城鄉各地展開。揚州專區專門發出通知,要求各地從組織上、思想上、行動上做好反細菌戰的一切準備工作。揚州人民共同參與打掃環境衛生,清除垃圾,填塞廢溝河;改善衛生設施,進行多項群眾性的防疫注射,設立了一個中心診所、四個區衛生所,建立了保健站和接生站;消滅了大量鼠、蠅、蚊等“六害”;開展循環紅旗賽活動,促進愛國衛生運動的經常化。包括揚州人民在內的世界人民的強烈抗議,迫使美軍使用細菌武器的野蠻行為不得不有所收斂。
揚州地區各級黨組織在土地改革中,始終貫徹依靠貧農,團結中農,中立富農,有步驟、有分別地消滅封建土地剝削制度,發展農業生產的路線和放手發動群眾的方針,保證了土改的順利進展。1950年6月《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頒布后,全區在戰爭年代尚未完成土改的地區陸續進行了改革。地委成立了由地、縣、區、鄉和蘇北區黨委工作組共計4745人組成的土改工作隊,深入農村,培訓土改干部,宣傳土改的路線、政策和基本內容。每期土改通常為四個階段:1、發動群眾,組織群眾,開展訴苦;2、宣傳土改政策,清查土地、人口,劃分階級成分;3、沒收地主土地和財產,進行重新分配,發放土地證;4、檢查總結。
全地區新解放區計有564.5個鄉,占全區總鄉數38%,主要分布在江都、泰縣、儀征等縣。在這些地區工作組與農會相互配合,深入工作,堅決打擊封建勢力的不法行為,按照黨的政策,滿足貧雇農對土地的要求。恢復區共有552個鄉,占總鄉數37%,主要分布在興化、高郵、寶應等縣。這類地區曾經進行過土改,在解放戰爭中又為敵人侵占,當時處于敵我爭奪狀態,在土改問題上存在不同程度的混亂情況,有的侵犯了部分中農利益,通過土改均作了相應的調整和糾正。老解放區計370.5個鄉,占全區總鄉數25%,分布在泰興、靖江等縣。這類地區1946年就已結束土改,根據中央頒布的《土地改革法》,主要是確立產權,發放土地證,迸一步調動廣大農民生產積極性。
新中國成立以后,揚州全區范圍內的土地改革歷經一年半時間,至1952年2月基本結束。土地改革的勝利完成,廢除了千百年來封建土地所有制,使土地關系發生了重大變化,農村生產力獲得極大解放。廣大農民獲得土地后,生產積極性空前高漲。1951年全區糧食產量16.1億公斤,比1949年增長30.89%,棉花總產401萬公斤,比1949年的40萬公斤增長10倍。1952年全區糧食總產又比上年增產8%,棉花比上年增產49.5%,農民收入增加,購買力提高,生活得到了改善。
根據全國統一部署,為貫徹中共中央“邊打、邊穩、邊建”的方針,給抗美援朝創造一個穩定的戰略后方和良好的社會環境,1951年,揚州地區開展了大張旗鼓的鎮壓反革命運動。1950年7月,國務院和最高人民法院發出《關于鎮壓反革命活動的指示》后,揚州地委和專署制定了《關于執行嚴厲鎮壓反革命的任務和計劃》,成立了揚州鎮壓反革命總指揮部,重點打擊土匪、惡霸、反動黨團骨干和反動道會門五個方面的反革命分子。
1950年11月起,揚州地區的鎮壓反革命運動進入準備階段。為弄清政策界限,準確掌握這次鎮壓反革命運動的打擊目標與范圍,對內加強了政策學習,對外開展了廣泛宣傳。為做到穩、準、狠地給予各類反革命分子以打擊,揚州市鎮反總指揮部專門成立了調查研究組,從整理檔案,外出調查等途徑入手,廣泛收集材料。經過政策上、思想上、材料上的準備,列出了揚州鎮壓反革命的打擊對象,并經市委和蘇北區黨委逐級審核批準。4月以后,揚州地區的鎮壓反革命運動進入行動階段。4月24日夜,蘇北軍區兩個武裝連300多人、蘇北公安總隊一個排和揚州武裝干警一起,分成若干個小組,按各自行動目標,同時出擊,迅速將二百名反革命分子捉拿歸案。大批反革命分子捕獲后,揚州市成立了由多方人士參加的反革命案件審查委員會,對其逐個進行審查。根據黨的嚴厲鎮壓和寬大處理相結合的方針,對罪行一般、認罪態度較好的予以關押和管制,對罪行特別重大、不殺不足以平民憤者,則予以鎮壓。5月8日,揚州市在揚州中學大汪邊操場舉行了有數萬群眾參加的公判大會,當場宣判29名反革命分子死刑。死刑犯中有綽號為“福祿壽”三霸之首、倚仗反動勢力作惡30多年的特務胡開云,有原國民黨江都縣兵役協會主任湯子余,有打家劫舍、殺人越貨,解放后仍在六坪一帶搶劫十多次的“便益門三霸”李振江、丁云亭、張榮祥。這些作惡多端的反革命分子伏法后,廣大群眾倍感心情舒暢,無不拍手稱快,紛紛說:“壓在心頭幾十年的石頭終于搬掉了。”6月以后,揚州市的鎮壓反革命運動進入清理積案階段。10月,全部工作基本結束。在持續一年的鎮壓反革命運動中,偵破土匪58股,偵破特務案件53件,繳獲一批步槍、短槍、機槍、湯姆槍和若干彈藥。共處理反革命罪犯948人,其中判處死刑103人、死緩6人、無期徒刑7人、有期徒刑203人。鎮壓反革命運動鞏固了人民民主專政,安定了社會秩序,保證了抗美援朝和國民經濟恢復工作的順利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