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忠榮 田友誼
教育考試的異化與回歸*
●龐忠榮 田友誼
教育考試作為教育評價的手段,旨在服務學生的發展,但現行教育考試發生了異化,不利于學生的發展。教育考試異化主要表現為教育考試目的的偏離、教育考試功能的窄化、教育考試形式和內容的單一。教育考試功能的本末倒置、優質教育資源的缺乏與分配不均、過于強調“選擇適合教育的學生”評價觀的桎梏是導致教育考試異化的原因。建立終身教育體系、確實增加教育投資、正確運用教育評價有利于還原教育考試的初衷。
教育考試;異化;教育評價;教育資源;終身教育
教育考試通常是指對學生學業成績的考核和評定,它是學校對教學成效進行測量、鑒定和評價的一種手段,是學校教學活動的一部分,其宗旨在于服務教育教學,服務學生發展。教育考試作為教育評價的一種重要方式,歷來是我國社會各界、學校、教師、家長和學生都非常關注的問題。然而,我國現行教育考試卻存在著諸多弊端,給學生發展和學校發展造成了許多問題。本文在描述考試異化的表現形式和分析考試異化的原因的基礎上探索考試本真回歸的路徑,以期教育考試回歸本真。
教育考試作為教育評價的一種具體形式,其主要是激勵、診斷與發展功能,促進學生的學和教師的教(即檢查學習情況和教學效果,并以此改進教與學的不足),甄別和選拔只是其附屬功能。但是由于人們對教育考試認識的異化,放大其負面效應,使教育考試偏離了其初衷。教育考試異化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教育考試目的的偏離
教育考試作為檢測教育教學的一種手段,其目的對學生而言,主要是考察學生的學習情況,檢測學生的學習是否達到教學目標的要求,發現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存在的問題,以便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進而促進學生的學習與發展;就教師而言,主要是檢驗教學是否達到預定的目標(即考察學生掌握知識的數量與質量,技能的準確與熟練程度,以及能力的發展水平),發現教學中存在的問題,以便調整教學內容和改進教學方法。教育考試對教師和學生而言,其目的是找出教師教與學生學的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改進教師的教學,促進學生的學習,最終目的都是服務于教育教學和學生發展的。但是,在“應試教育”體制下,受片面追求升學率的影響,分數成為錄取的重要指標,考試成績成為評價教師、學生的重要指標。教育是為了考試,教學是為了考試,學校的一切活動都圍繞著考試轉,考試成了學校一切活動的中心,考試的分數和分數的排名成為人們所追求和關注的重心。教育考試的目的不在于選拔出個別的尖子,而在于檢查教育是否滿足了基本學習需要,即:“人們為生存下去,為充分發展自己的能力,為有尊嚴的生活和工作,為充分參與發展,為改善自己的生活質量,為明智地作出決策等所需要的基本學習內容和基本學習手段。”[1]
(二)教育考試功能的窄化
教育考試的功能一般可分為四個方面,即評定與選拔,診斷與反饋,提高與預測,導向與激勵。“評價與選拔功能,即通過考試可以評估和鑒定學生的知識與能力是否達到了教育目標,在何種程度上達到了教育目標,同時通過考試可以為上一級學校和社會選拔符合條件的人才。診斷與反饋功能,即通過考試可以檢
測學生的知識與能力的掌握程度,發現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存在什么問題,為教師改進教育教學提供依據,讓學生總結學習、更好的進入下一階段學習做好準備。提高與預測功能,即考試可以提高學生的科學文化知識、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和預測學生的潛能及未來的發展趨勢。導向與激勵功能,即考試對學校的教育教學活動具有指引作用,考試可以激勵學生學習更多的知識與文化,培養更多的能力。”[2]教育考試的各項基本功能是相互聯系、相互作用,不可分割的,并且應突出的是診斷與反饋功能、提高與預測功能和導向與激勵功能。但在現實的教育實踐中,人們對教育考試功能的認識主要偏向評定與選拔,忽視其他三方面的功能,割裂教育考試功能之間的相互聯系。而評定與選拔功能也被異化選拔與淘汰功能。由于教育考試功能的異化,現實中出現一些的考試功能異化的現象,如以升學率為主的考試,以選拔為主的奧數考試,這在一定程度上加劇了教育考試的異化。
(三)教育考試形式和內容單一
教育考試作為檢測學生學業水平與學習能力的手段,其方式應多樣化(包括紙筆測驗、口試與面試、實驗操作考試等),才能全面考察學生的學習狀況和發展水平。但現行的教育考試主要以紙筆測驗為主,側重于對知識掌握程度,注重知識的再現水平,而忽視了學生運用知識能力的考察,造成了學生知識面窄、興趣缺乏。以紙筆測驗為主的考試形式不能或很少能關注情感、態度、價值觀、動作技能、心理素質與學生的實際動手能力和創新能力導致教師在實際教育教學中對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不夠重視和學生動手能力不強、創新能力不足。以紙筆測驗為主的教育考試更多關注書本知識和技能,學生的學習能力以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得不到應有的重視,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得不到很好的發揮。教育考試的內容要多元化,“既要重視學生的學習成績,也要重視學生的思想品德以及多方面潛能的發展,注重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3]教育考試的異化導致學校一切活動圍繞考試展開,教師的教育教學工作以考試為重要參照;學生的學習也以考試為中心。這種以紙筆測驗為主要方式,以書本知識為主要內容的教育考試,使學生的知識結構不合理,興趣愛好缺乏,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不足。
異化的教育考試給教育的發展和人的發展帶來許多問題,產生很多負面效應,分析產生異化的原因有助于找出解決問題的對策。造成教育考試異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在此主要從教育考試功能的本末倒置、優質教育資源的缺乏與分配不均、過于強調“選擇適合教育的學生”評價觀的桎梏幾個方面來探索考試異化的原因。
(一)教育考試功能的本末倒置
教育考試本應是作為教育、教學中的手段與工具,用來發現教師教學和學生學習中存在的問題,幫助教師改進教學和幫助學生提高學習的,是服務于教育和學生發展的。但在現實中,教育考試卻由手段和工具變成目的與核心,學校教育從教學內容到教學方式都受到高考、中考等重大考試的沖擊和影響。教育考試的評定與選拔功能、診斷與反饋功能、提高與預測功能、導向與激勵功能本應是相互聯系、不可分割的,但在教育實踐中卻演變為評定與選拔功能,甚至是選拔與淘汰功能。過于注重教育考試的評定與選拔功能,抑或是把評定與選拔功能發展成選拔與淘汰功能,就會導致教與學以考試大綱為導向,評價重結果而忽視過程,導致教育考試的異常激烈。教育考試作為教育、教學的手段與工具,更多的應該發揮其診斷與反饋功能、提高與預測功能、導向與激勵功能才能對教育、教學產生良好的促進作用,才能服務于教育、教學。
在基礎教育階段,社會評價學校的一個重要指標是升學率,學校評價老師的工作績效主要是看學生的考試成績,學生之間的互評中一個主要因素也是考試成績。整個社會,從集體到個人,對考試成績都很看重。在很大程度上,不管是教師還是學生,都把考試成績作為追求的目標,一切以考試為中心,忽視道德、能力等不能以考試檢測的內容的培養。“考試的本體功能是檢測功能,現實中卻變成了淘汰功能”[4]。考試成績由鑒定學生知識與能力水平的工具變成了評價學校水平、教師教學績效的主要依據。目的與手段倒置使考試成為教育教學的“指揮棒”,社會、學校、家長、學生在考試“指揮棒”的指引下竭盡全力。在考試功能導向發生偏差的情況下,對優異考試成績的追求就不可避免,考試偏離其本質就有現實依據。
(二)優質教育資源的缺乏與分配不均
優質教育資源的缺乏與分配不均在很大程度上導致了教育考試的異化。我國教育經費支出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一直徘徊在2%-3%之間,遠遠低于世界平均水平4%。因為教育資源不足,“建國以來至2001年以前,我國的教育資源配置政策總體上奉行的是一種重點配置取向,即強勢傾斜取向,重點學校制度、分步‘普九’設計、經濟效率優先的‘市場化’嘗試,均使得教育資源配置差距被不斷拉大。從2001年開始,教育資源配置政策取向開始發生轉變,從強勢傾斜轉向弱勢傾斜,對教育資源配置差距拉大趨勢有所制約,但教育資源配置的兩極分化格局并未發生根本改觀。”[5]在這種格局下,重點地區和重點學校在資源分配中占有絕對優勢,重點學校集中著大量的優勢資源(硬件資源和軟件資源),重點學校的學生在升學方面占有相對優勢。日本學者藤田英典認為:“學校作為學習更高深的知識、更先進技術的空間被分成若干階段。在結構上,前一階段的學習為下一階段的學習做準備。這是一個以準備程度的高低來決定一個人在下一階段進入什么學校的體系。”[6]這正是人們都想進入重點學校的原因,然而重點學校的資源是有限的,通過教育考試脫穎而出是進入重點學校的一條途徑,這樣就使得教育考試競爭變得異常激烈,使教育考試產生更多的負面影響。
相比之下,在美國和歐洲發達國家,國家提供的教育資源豐富,教育體系完善,教育是一個連續不斷的過程。“而當教育一旦成為一個連續不斷的過程時,人們對于成功與失敗的看法也就不同了。如果一個人在他一生的教育的過程中在一定年齡和一定階段上的失敗了,他還有別的機會。”[7]“如果他能夠在一個比較靈活的范圍內,比較自由地選擇他的道路。”[8]他不會終身被驅逐到失敗的深淵中去,他就不會那么看重考試,教育考試也就不會被社會賦予那么多期望,競爭也就不會那么激烈,或許那樣教育考試也就可以按它的初衷來發揮作用。美國高校也有統一入學考試,其中影響最大的是“美國大學測評考試”(簡稱ACT)和“學業能力評估考試”(簡稱SAT),但美國的統一入學考試卻沒有像中國的高考那樣受到過多的批判。這正反映,教育資源的不足導致教育考試被賦予更多意義,教育考試偏離其本質而遭到人們的批判就在所難免。
(三)過于強調“選擇適合教育的學生”評價觀的桎梏
由于受傳統價值觀念(“學而優則仕”、“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以及社會用人制度中的文憑至上意識和現實獨生子女政策的影響,人們對教育的期望普遍偏高。有調查顯示,父母對孩子的教育期望高,希望子女取得高學歷。在“你想讓孩子最終達到怎樣的教育程度”的問題中,期待孩子大學學歷的父親和母親的比率分別是33.0%和32.8%,期待研究生學歷的父親和母親的比率分別是60.1%和60.9%[9]。
但由于社會所提供的教育資源是有限的,教育資源(尤其是優質教育資源)滿足不了人們需求,考試作為解決這個矛盾的辦法就起了重要作用。考試在調和這個矛盾時,傾向于“優勝劣汰”,把不適合、不擅長考試的個體排斥在外,也就排斥在教育個體所期望的那種生活之外,因此人們對考試異常重視,希望在考試中取得好成績,希望通過考試實現人生理想。當對考試的這種希望成為社會廣泛認同的信仰時,考試被異常重視就不足為怪了。
長期以來,異化的教育考試滲透進教育教學的各個方面:“考試本位”的教學觀、“知識本位”的課堂觀、“分數本位”的評價觀,導致教育教學中出現課堂“灌”、作業“濫”、考試“多”的現象,不利于教育的發展和人的發展。教育考試異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回歸教育考試的本真,應把教育考試的改革放在社會大背景中進行,而不只是局限教育考試本身。
(一)建立終身教育體系
“教育考試制度所產生的問題,只有遵循終身教育的路線,把教育過程的結構進行徹底改造時,才能得到真正的解決。當教育一旦成為一個連續不斷的過程時,人們對于成功與失敗的看法也就不同了。如果一個人在他一生的教育的過程中在一定年齡和一定階段上的失敗了,他還有別的機會。他再也不會終身被驅逐到失敗的深淵中去了。”[10]那么他對考試的看法也會發生很大改變。一旦社會建立了終身教育體系,每個人都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在適合的時間,選擇適合自己的教育內容進行學習,那么他也就不會把考試看得那么重要,考試也就有可能發揮它的基本功能。一旦終身教育的思想深深地映入每一個人的腦海中,成為其思維的一部分,成為意識中的一部分,考試的甄別與選拔的作用就不會那么突出。因此我們應致力于建立一個終身學習的體系,讓終身學習的思想深入每一個公民的內心。因為“教育,如果象過去一樣,局限于按照某些預定的組織規劃、需要和見解去訓練未來社會的領袖,或想一勞永逸地培養一定的規格的青年,這是不可能的了。教育已不再是某些杰出人才的特權或某一特定年齡的規定活動:教育正在日益向著包括整個社會和個人終身的方向發展。”[11]“教育正在越出歷史悠久的傳統教育所規定的界限。它正在逐漸在時間上和空間上擴展到它的真正領域——整個人的各個方面。”[12]
建立終身教育體系,使教育貫穿人的一生各個階段的發展,已成為教育發展不可阻擋的趨勢。建立終身教育體系,需要我們認識到學校不再是唯一的教育機構,盡管它仍然是核心的教育機構。終身教育的思想要求我們用一個更大、更廣的視野來審視教育。除了學校,家庭、社區、公共場所等都可以成為教育機構、教育場所。“不要把教育的權力交給一個單獨的、垂直的、有等級的機構,使這種機構組成社會中的一個獨特團體。相反,所有集體、協會、工聯、地方團體和中間組織都必須共同承擔教育責任。”[13]因為“教育是屬于人之為人、歸屬于所有人的事業(今日教育不可能再局限于某個階層,它必須是全民的教育,唯有這樣,才能發生效用)”[14]建立終身教育體系,最重要的是每一個個體都要把自己當作學習的主體,積極主動地去學習,讓教育真正變成一種自我教育。“教育雖然是建立在從最近的科學數據中抽取出來的客觀知識的基礎上,但它已不再是從外部強加在學習者身上的東西,也不是強加在別人身上的東西。教育必然是從學習者本人出發的。”[15]教育的出發點是學習者本人,應該使教育成為學習者自己的教育。學生不僅僅是教育的對象,更是教育的主體,要使學生主動地去學習、去接受教育、去發展。只有當每一個個體都把自己當作學習的主體,讓教育真正變成一種自我教育時,終身教育體系才得以真正建立。只有當終身教育體系得以真正建立時,教育考試的基本功能才有可能發揮作用,教育考試異化的現象才有可能被還原。
(二)切實增加教育投資
教育資源是發展教育的基礎,它為發展教育提供必要的人力、物力基礎。在我國,教育資源主要是由國家財政撥款提供的,國家提供教育經費在很大程度上決定教育發展資源的多少。教育投資的多少,教育投資在國民經濟中應占多大比重,不是由人們的主觀愿望決定的,最終是由社會經濟發展水平決定的,社會經濟發展水平決定著教育投資的需要量,也決定教育投資的可能量。總的來看,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無論是規模還是增長速度都是比較快的,但總體水平不高,這使我國的教育資源,尤其是優質的教育資源常常不能滿足人們的需求。再加上一些歷史的、人為的因素的影響,如由于經濟發展水平的差距造成東部、中部、西部之間的差別,由于城市和農村的巨大的發展差異造成的城鄉差別,由于貧富差距和家庭社會、文化背景不同所形成的階層差異,由于歷史和文化傳統造成的男女性別之間在教育上的性別差異,在漢族和少數民族之間存在的民族差異等等,使我國地區之間、城鄉之間、學校之間、階層之間教育發展嚴重不平衡。東中西部地區、城市與農村、重點學校與普通學校,各自擁有的教育資源差距很大,這種差距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人們對優質教育資源的追求。考試作為一種解決這種追求的途徑,在一定程度上加劇學生之間的競爭,使考試的選拔功能發揮得到淋漓至盡。對考試的狂熱追求,在一定程度上導致考試基本功能的異化。
增加教育投資,提供更多的教育資源是解決考試負面作用的一個有效措施。另一方面,教育是一項社會事業,教育的發展關系到每一個人、每一個家庭、每一個社會組織,因此在國家教育投資占主導地位的前提下,可以發動社會的力量,采取社會集資的方法增加教育投入。只有在國家和社會為教育的發展提供的足夠的教育資源,每個人有自由選擇教育的時候,教育考試的本質功能才能得到發揮,教育考試的初衷才能被還原。
(三)正確運用教育評價
在評價觀念上,學校教育教學應從“以分數為中心”向“以學生發展為中心”轉變;對學生的評價要從“選拔為本”向“以學生為本,注重發展”轉變。在評價方法上,要多樣化,除了傳統的紙筆測驗、課堂提問、書面作業、行為觀察、教師評語(包括口頭表揚或批評),還可以采用操作考核、量表評定、成長檔案袋等較新的評價方法。“對學生、教師和學校的評價不僅要注重結果,更要注重發展的變化過程。要把形成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結合起來,使發展變化的過程成為評價的組成部分。”[16]在評價內容上,要多元化,不僅要涉及到知識與技能的評價,也要涉及到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評價;不僅要涉及學業成績的評價,還要關注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的評價。在評價主體上,應打破以教師為主體的單一評價格局,提倡多元主體的積極參與,讓學生、家長逐漸參與到評價中來。只有在努力改進評價的弊端與問題,正確運用教育評價時,考試才可能發揮評定與選拔、診斷與反饋、提高與預測、導向與激勵的功能,考試才能作為檢驗教育教學中存在問題的手段與方法和改進教育教學的手段與方法使用,才能為教育教學服務、為學生的發展服務。
[1]UNESCO.教育的使命——面向二十一世紀的教育宣言和行動綱領[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6:2.
[2][4]李菲.理性認識教育考試的功能和作用[N].中國教育報,2010-1-20.
[3][16]教育部關于積極推進中小學評價與考試制度改革的通知[Z]. http://www.gov.cn,2002-12-26.
[5]許麗英.論教育補償機制的構建——義務教育資源均衡配置的實現路徑探討[J].教育發展研究,2010(19):31-35.
[6]藤田英典著.走出教育改革的誤區[M].張京華,許敏譯.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150.
[7][8][10][11][12][13][15]UNESCO.學會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6:107、228、107、200、200、202、200.
[9]楊春華.教育期望中的社會階層差異:父母的社會地位和子女教育期望的關系[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06,(4):71-76.
[14]雅斯貝爾斯著.什么是教育[M].鄒進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1:55.
(責任編輯:曾慶偉)
book=7,ebook=64
全國教育考試“十一五”科研規劃2009年度課題《多元學業評價的理論基礎與實踐探索研究》(課題批準號:2009JKS2004)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龐忠榮/華中師范大學教育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教育基本理論田友誼/華中師范大學教育學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為教育基本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