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業仍有重大機遇
渡邊捷昭(豐田公司前社長、高級顧問):盡管在金融危機影響下,不少國家的汽車市場出現問題,但汽車業的未來依然光明。目前,全球約有10億輛汽車,平均約每7人擁有1輛。其中,中國約有1億輛汽車,平均約每13人擁有1輛,而美日等發達國家平均1.2人就有一輛。隨著經濟發展,發展中國家市場勢必也會增長,這就需要汽車企業努力做好技術研發,提高售后服務,為中國等國家的消費者提供他們喜愛的車和個性化的服務。
格雷古瓦·奧利維(標致雪鐵龍第一副總裁):除了少數國家,許多國家目前的人均汽車擁有量并不高,市場需求仍然很大,中國市場不僅是全球最大的汽車銷售市場,還將成為全球汽車技術市場。所以并不存在真正的汽車業產能過剩問題,而且“汽車產能”與“鋼鐵產能”不是同類概念,雖然有些企業的汽車賣不出去,但仍有不少汽車產品供不應求,汽車業產能過剩的概念需要具體分析。
張房有(廣州汽車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汽車產業現在存在著階段性、結構性問題。汽車產業發展和世界經濟周期相互聯系,現在世界經濟和中國經濟正處于周期性調整階段,自然影響到汽車產業。而結構性問題是指汽車有效產能不足,低效產能過剩。世界經濟和中國經濟終將向好發展,加上中國消費者對汽車的剛性需求依然存在且保持向上態勢,所以汽車業的發展依然值得樂觀。
新能源汽車將是共同挑戰
張綏新(大眾汽車集團(中國)執行副總裁):汽車市場的未來值得期待,但新能源汽車的發展已經成為目前全球汽車行業面臨的共同挑戰。未來10年—20年,由于電池技術、配套設施等方面的影響,電動汽車進入私家車領域面臨重重障礙,在節能減排方面貢獻相對有限。因此,要盡快緩解環保和能源壓力,需要繼續挖掘傳統內燃機車的節能潛力。因此,一些企業和地區不能只顧關起門來造新能源汽車,還應打破封閉,對外開放,積極尋找全球合作。
張房有:目前,汽車行業內已經確立了混合動力、插電式混合動力、純電動、燃料電池等技術路線,各企業正按照這些路線推進新能源汽車的研發和生產。不少企業在相關領域的探索已經頗有成效,這讓人們對新能源汽車的發展充滿信心。但新能源汽車能否最終實現產業化,還要看試運營的結果。政策支持、配套設施完善、人們的使用習慣和環保意識等因素,是新能源汽車產業化的前提。
汽車業必須與社會展開合作
渡邊捷昭:汽車業發展的確是既有大機遇,又有大風險。風險在于:不解決行業存在的弊端,汽車業就無法生存下去,所以必須進行徹底的技術革新,生產更好更安全的汽車,為社會服務。我曾向研發部門要求,生產一種“跑得越多,空氣越干凈;最大限度保障安全、不發生交通事故;一旦加滿油,就能圍繞世界跑一圈;開得越多,駕駛者越健康”的汽車,這個夢想至今未能實現。不過,現在“智能社區”等概念在逐步實現,汽車業應想法融入社區,通過汽車與“智能社區”的基礎設施、居民全面結合,盡量減少對能源的消耗,消除堵車現象,減少交通事故。所以我們必須面對社會的變化和“智能社區”的出現,去生產更好的汽車,徹底實現技術革新。
張綏新:近幾年中國汽車產業呈爆發式增長,但中國的絕大多數城市特別是特大城市并沒有做好迎接汽車社會到來的準備,所以引發出堵車、停車難等一系列矛盾和問題,迫使一些城市不得不采取限購等措施。因此,未來汽車行業的發展,矛盾不僅在汽車工業內部,還存在于外部。中國汽車企業必須與整個社會合作,妥善解決外部問題,才能保證汽車產業的可持續發展。▲(本文內容是環球時報社主辦的“博鰲亞洲論壇2012年年會汽車業分會”上的發言精華,由曹磊整理)
環球時報2012-0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