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國娣,黃群仙,張 園
(浙江省立同德醫院,浙江 杭州 310012)
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又稱皮膚黏膜淋巴結綜合征,是一種原因不明的自限性血管炎性綜合征,以發熱、皮疹、皮膚黏膜病損、淋巴結腫大為主要臨床特征,若治療不及時,可導致冠狀動脈損害而危及生命。川崎病患兒伴有支原體感染時,病程明顯延長,病情復雜多變,給診療及護理工作增加了很大難度。2007年5月至2010年10月,本院兒科收治川崎病33例,其中6例伴有支原體感染,經精心治療及護理,均康復出院,現將護理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組6例,均符合川崎病診斷標準[1],其中男4例、女2例;年齡7月~3歲11月,平均(16.8±9.3)月。臨床表現:體溫38~40℃,熱程>5d,眼結膜充血,草莓舌,口唇皸裂,手足硬腫,指趾端及肛門脫皮,有頻繁、劇烈咳嗽,頸部觸及黃豆或蕓豆大淋巴結,其中軀干四肢多形性紅斑3例、猩紅熱樣皮疹1例、卡介苗接種部位紅腫2例;冠狀動脈起始部內徑0.30~0.31cm 2例、0.33~0.35cm 2例(正常<0.3cm);心肌酶譜檢查異常3例;血清支原體抗體檢查3例1∶160、2例1∶320、1例1∶1280。
1.2 治療與轉歸 6例患兒均使用丙種球蛋白靜脈滴注,1g/(kg·次),4例患兒使用1次,2例患兒使用2次;阿司匹林30mg/(kg·d)口服,逐漸減量至冠狀動脈內徑正常后6~8周;阿奇霉素針10mg/kg靜脈滴注1次/d,連續5d為1療程,5例使用2療程,1例使用3療程。平均住院9.3d,均治愈出院。
2.1 高熱護理 6例患兒均因高熱入院,呈稽留熱,熱程長。保持病室安靜,告知家長患兒需臥床休息,減少能量消耗[2];每4h測體溫1次,觀察患兒發熱熱型和變化趨勢,體溫正常后,測體溫改為4次/d;體溫>39℃時遵醫囑予布洛芬栓塞肛或口服美林0.25~0.5ml/kg降溫,嚴防患兒因高熱引起驚厥,體溫<39℃時以物理降溫為主,如溫水擦浴、冰袋冷敷;出汗時,及時擦干汗液,更換汗濕衣服,防止受涼;密切觀察患兒面色、意識、生命體征變化,發現異常立即報告醫生。本組患兒均通過藥物和物理降溫,及時控制發熱,未發生高熱引起驚厥。
2.2 呼吸道護理 支原體感染患兒在晚間和晨起咳嗽頻繁且劇烈,伴氣急、咳出白色黏稠痰。遵醫囑予普米克令舒1mg、愛全樂2ml、沙丁胺醇0.5ml氧氣霧化吸入以稀釋痰液,促進排痰,每次霧化吸入后給患兒拍背,鼓勵指導年長患兒用力咳嗽,主動將痰咳出,給嬰幼兒拍背時不可用力過猛,拍背后用吸痰管將痰吸出,保持呼吸道通暢;給予氧氣吸入,氧流量2L/min;保持病室空氣清新,經常開窗通風,保持病室溫度在18~22℃、濕度在50%~60%。本組患兒經拍背、霧化吸入及吸氧后,氣急、咳嗽癥狀緩解。
2.3 皮膚和黏膜護理 患兒發熱同時或發熱后皮膚可出現多形紅斑、猩紅熱樣皮疹、手足硬性水腫和指趾端、肛周脫皮,體溫消退后及時用溫水擦拭皮膚,禁用肥皂、沐浴露;告知患兒和家長皮膚瘙癢時忌用手掻抓,修剪指趾甲,患兒睡眠時戴手套以防抓傷、擦傷,指趾端出現膜狀脫皮,讓其自行脫落,不要人為撕拉,以免發生出血和繼發感染;肛周脫皮時,保持肛周皮膚清潔,每次便后用溫水清洗,并用干凈、柔軟棉布吸干水分后涂鞣酸軟膏[3];保持大便通暢,預防便秘、肛裂發生;口唇潮紅皸裂、口角糜爛致疼痛不適,加上發熱引起食欲下降,患兒口腔均有異味,做好口腔護理,晨起、睡前、餐前、餐后用溫等滲鹽水漱口,保持口腔清潔,預防繼發感染,用石蠟油擦口唇2~3次/d;鼓勵患兒飲水。本組患兒均出現口唇皸裂和指趾端、肛周脫皮,經上述護理后好轉,未發生口腔和皮膚感染。
2.4 藥物治療的觀察及護理
2.4.1 丙種球蛋白 丙種球蛋白的作用主要是調節免疫反應,中和作為超抗原的微生物毒素,封閉血液中單核細胞、血小板或血管內皮細胞表面的FC受體,阻斷血管表面的免疫反應,此外,丙種球蛋白還有抑制細胞毒素分泌的作用,抑制細胞毒素引起的炎癥反應及免疫負調節作用[4]。在發病10d內,大劑量靜脈滴注丙種球蛋白,可有效預防冠狀動脈病變。丙種球蛋白為血液制品,易被污染,使用前要認真檢查質量;丙種球蛋白是異體蛋白,易引起變態反應,最嚴重為過敏性休克,常在用藥10min內發生,因此,用藥過程密切觀察;滴速過快可引起一過性頭痛、心悸,開始30min內輸液速度控制在5~10gtt/min,若無不良反應,30min后調整為15~20gtt/min,用輸液泵控制速度最好;輸注時每30min巡視1次,觀察留置針輸液是否通暢及局部皮膚有無紅腫,以防藥液外滲;丙種球蛋白開啟后立即使用,未用完要廢棄;丙種球蛋白為高滲藥液,靜脈輸注時宜選擇較大血管重新留置套管針,確認套管針在血管內才能輸入。本組輸注丙種球蛋白過程順利,無不良反應,無液體外滲。
2.4.2 阿奇霉素 阿奇霉素具有較廣的抗菌譜,是治療支原體感染的一線藥物,對于治療無細胞壁結構的支原體感染有特殊作用。阿奇霉素對血管的刺激性較大,易導致靜脈炎,因此,用藥時滴注液濃度宜<1mg/ml,滴注速度宜慢,控制在30~45gtt/min,每次滴注時間2~3h;為預防靜脈炎,用本院自制中藥貼劑敷于留置針上方5cm處;阿奇霉素可引起腹痛、惡心、嘔吐、胃納差等胃腸道副反應[5],每次用藥前1h使用本院自制的中藥膏劑(主要成分含高良姜、檳榔等)貼于中脘、神厥穴,1次/d。本組患兒均完成阿奇霉素治療療程,未發生靜脈炎;患兒均訴無明顯腹痛;2例用藥第1天有惡心,以后未出現不適癥狀;3例患兒食欲略差。
2.4.3 阿司匹林 有研究認為[6],川崎病是由病原微生物毒素刺激機體免疫系統產生的超抗原免疫反應性疾病,存在血管內皮損傷及血小板數量增多、活性增強等改變。阿司匹林具有抗凝作用,常規治療可降低冠狀動脈損害的發生率[7]。阿司匹林飯后服用,注意胃腸道反應,如腹痛、惡心、嘔吐、消化道出血等。本組患兒服用阿司匹林未出現腹痛和消化道出血癥狀,但2例<12月齡的患兒服用阿司匹林過程中有嘔吐癥狀,遵醫囑將嘔出的阿司匹林藥量估計后重新補服,以保證藥物治療劑量。
2.5 出院指導 指導患兒家長觀察生命體征,注意脈搏強度、頻率、節律的改變和體溫、呼吸、面色、咳嗽及精神狀態的變化,如有異常及時就診[8];遵醫囑給患兒定時、定量服用阿司匹林,不得提前停藥;每2周門診復查冠狀動脈超聲檢查,冠狀動脈超聲檢查正常后每3月復查1次,1年后每半年復查1次,連續復查2年;告知使用丙種球蛋白的患兒家長使用后9月內禁止進行麻疹、風疹、腮腺炎等疫苗預防接種;保持家庭居室清潔衛生,預防呼吸道感染。
川崎病伴支原體感染為自限性疾病,只要早期預防和早期用藥,能預防冠狀動脈病變和肺部感染。對川崎病伴支原體感染患兒的護理重點是做好高熱護理、呼吸道護理、皮膚和黏膜護理、用藥護理,注重出院指導,以促進患兒康復。
[1]沈曉明,王衛平.兒科學[M].7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9:184.
[2]劉翠紅,付蓉,甘娜,等.川崎病的整體護理、健康教育對預后的影響[J].吉林醫學,2010,31(4):1515.
[3]姜秀紅,張坤華,趙仁兵.32例川崎病患兒的護理[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0,7(5):61.
[4]王西閣,劉保民.阿司匹林加丙種球蛋白治療川畸病的體會[J].臨床醫學,2003,23(4):56.
[5]蔡智梅,金海燕,張春宇,等.輸液患兒的舒適護理[J].護理與康復,2010,9(1):48.
[6]李曉輝,廖清奎.川畸病的研究進展[J].國外醫學:兒科學分冊,1997,(24):69.
[7]李柳芝.小兒川崎病護理體會[J].家庭護士,2008,6(6):1653.
[8]徐雪芳.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并發心肌損害患兒的觀察及護理[J].護理與康復,2010,9(4):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