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彤彤,王慧紅,杜于茜
(臺州醫院,浙江 臨海 317000)
肺血栓栓塞癥(pulmonary thromboembolism,PTE)為來自靜脈系統或右心的血栓阻塞肺動脈或其分支所致,以肺循環和呼吸功能障礙為主要臨床和病理生理特征。PTE臨床癥狀不典型,有較高的漏診率和誤診率,未及時治療病死率高達25%~50%[1]。掌握PTE的危險因素及臨床癥狀,對提高PTE的識別能力、加強PTE患者的護理極為重要。2007年1月至2011年6月,本院PTE患者48例,通過對資料的回顧性分析,現將PTE的高危因素、臨床特征及護理報告如下。
本組48例,其中男25例、女23例;年齡37~86歲,平均(64.54±13.09)歲;符合PTE診斷標準[2],其中急性31例、慢性17例;大面積9例,非大面積39例;抗凝治療38例,抗凝治療聯合下腔靜脈置濾器植入6例,溶栓聯合下腔靜脈置濾器植入1例,未行抗凝、溶栓治療3例;經治療及護理,48例中好轉43例、未愈4例、死亡1例。
2.1 高危因素分析 任何導致靜脈血液淤滯、靜脈系統內皮損傷和血液高凝狀態的因素均為PTE的危險因素。
2.1.1 高齡 老年人全身各系統的代償能力減退,活動量減少,血流緩慢;年齡增大后血小板變性的幾率增高,血凝與纖溶系統失衡,血液易處于高凝狀態;老年人常伴有多種疾病,如心肺疾病、糖尿病、高脂血癥等,這些因素使血液黏稠度進一步增加。本組年齡≥60歲患者31例。
2.1.2 深靜脈血栓形成(DVT) DVT 和 PTE均為靜脈血栓性疾病,屬同一疾病的兩個階段,下肢靜脈血栓存在脫落風險,當血栓隨血流楔入與之相通的肺動脈,即形成PTE。研究表明,創傷患者如果沒有得到適當的血栓預防性治療,60%會發生DVT,1%會發生致命性PTE[3],內科患者靜脈血栓的發生率10%~40%[4]。本組DVT合并PTE 18例。
2.1.3 慢性心肺疾病 慢性心肺疾病患者由于低氧導致繼發性紅細胞增多、高碳酸血癥、酸中毒等,使靜脈內皮損傷;長期低氧進一步導致血流速度減慢,靜脈血液淤滯;肺動脈高壓使右心負荷增加,體循環淤血,這些因素均增加了靜脈血栓形成的風險。本組伴有心肺疾病16例。
2.2 臨床特征分析
2.2.1 癥狀及體征 PTE患者臨床癥狀和體征缺乏特異性。常見臨床表現有呼吸困難、暈厥、咳嗽、肺部濕啰音等。本組呼吸困難43例、暈厥13例、咳嗽12例、肺部有濕啰音19例,未見典型的肺栓塞三聯癥,即呼吸困難、胸痛、咯血。
2.2.2 心電圖檢查 心電圖表現大多數為非特異性異常,發病后即可出現,隨病程的發展呈動態變化,超聲心動圖表現主要為肺動脈高壓、右房和/或右室增大。本組心電圖異常34例,其中呈典型SIQⅢTⅢ圖形5例;超聲心動圖顯示右心負荷加重32例。
2.2.3 實驗室檢查 血氣分析對診斷PTE有幫助,PTE患者栓塞后無灌注區域形成死腔通氣和肺內分流增多,發生不同程度的低氧血癥、低碳酸血癥、肺泡-動脈血氧分壓差〔P(A-a)〕增大,本組PaO2≤80mmHg 35例、PCO2≤35mmHg 20例、P(A-a)O2≥20mmHg 37例,血氣分析結果與報道相符[5],且P(A-a)O2增大比例更高,提示P(A-a)O2可能對低氧更敏感。嚴瑾等[6]認為D-二聚體陽性可能與PTE持續時間、血栓是否新鮮有關,D-二聚體對急性PTE的診斷具有重要參考價值。本組D-二聚體陽性(>500μg/L)患者40例,8例D-二聚體陰性的患者均為慢性PTE患者。
PTE護理強調全面、細節和個體化。全面性護理體現在全程護理、環節重點護理和身心護理等方面,在全面護理的基礎上強調細節關注和個體化差別。
3.1 一般護理 急性大面積PTE患者收住監護病房,絕對臥床休息,避免突然改變體位,已確認栓塞位置者采取健側臥位[7];指導患者調整呼吸頻率,避免過度深呼吸及強烈咳嗽。合并DVT患者使用海綿材質、獨特設計的專用下肢墊,抬高患肢高于心臟水平15~30cm,保持下肢生理彎曲;患肢避免熱敷、針刺、按摩;監測皮膚溫度及足背動脈搏動;嚴密觀察下肢腫脹程度,每天測量雙下肢周徑作比較,做到“三定”,即定時、定皮尺、定部位,定時指8am、4pm、8pm,定位指測量部位用記號筆標注,為髕骨上15cm、髕骨下10cm、足踝上5cm處;下肢腫脹消退后建議患者穿彈力襪或用彈力繃帶包扎,以促進靜脈回流[8]。本組急性PTE 31例、大面積PTE 9例、合并DVT 18例,均及時予上述護理。
3.2 氧療護理 氧療是非大面積PTE的主要治療措施。急性PTE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低氧,一旦疑診PTE,盡早開始氧療,保持呼吸道通暢,根據血氣分析結果調整氧氣流量,維持脈搏氧飽和度(SpO2)在90%以上;當出現難以糾正的低氧血癥或呼吸衰竭時,及時機械通氣,維持血流動力學穩定,同時密切監測生命體征,動態監測相關實驗室指標。本組患者常規鼻導管吸氧后,12例SpO2<90%,經調高氧流量等處理后,5例低氧血癥改善,7例低氧血癥難以糾正,其中4例放棄治療,3例予機械通氣后2例好轉拔管、1例出現并發癥死亡。
3.3 抗凝治療護理 抗凝治療是PTE的基本治療措施,也是非大面積PTE的主要治療措施,出血是其主要并發癥。抗凝治療前評估患者是否有活動性出血、凝血功能障礙、血小板減少、未控制的嚴重高血壓等禁忌證;嚴格遵醫囑給藥,注意出血癥狀的觀察,盡量避免各種有創操作和治療,定期復查出凝血時間;由于抗凝治療有一定風險,護理記錄盡量用表單形式,做到不遺漏、重點項目有登記、交班有依據。本組病例抗凝治療中,國際標準比率過度延長4例、注射部位出現淤斑2例,由于發現及時,遵醫囑給予相應處理后未出現嚴重并發癥。
3.4 心理護理 PTE患者常見的心理問題有疾病恐懼、并發癥恐懼,情緒緊張等。對患者與家屬同步進行心理護理,耐心傾聽患者主訴,讓其釋放不良情緒,及時處理患者不適,盡量滿足患者需求,告知家屬其自身心理調節影響患者的整體康復,介紹疾病的發展及預后,穩定家屬情緒。本組1例急性PTE住ICU的患者,因胸悶、氣促明顯,加上ICU設備聲音的刺激及沒有家屬陪伴,情緒極度緊張,護士首先給予詳細的病情告知,取得患者的理解和配合,其次為患者調整體位,使其感覺舒適,再將監護設備報警的音量調至最低檔,因患者是教師,根據其職業特點,在問詢時降低語音,主動告知治療上取得的每一點進步,其愛人每天用電話或短信給患者鼓勵與關心,通過上述護理,患者情緒穩定,積極配合治療。
年齡≥60歲、DVT、慢性心肺疾病是發生PTE的常見高危因素。PTE的臨床癥狀、體征缺乏特異性,應時刻警惕、密切觀察。對PTE患者,護理環節強調全面、細節和個體化,做好一般護理、氧療護理、抗凝治療護理及心理護理,以提高治療效果。
[1]Stein PD,Kayali F,Olson RE,et al.Pulmonary thromboembolism in asians/pacific islanders in the united states:analysis of data from the national hospital discharge survey and the united states bureau of the census[J].Am J Med,2004,116(7):435-442.
[2]中華醫學會呼吸病學分會.肺血栓栓塞癥的診斷與治療指南(草案)[J].中華結核和呼吸雜志,2001,24(5):259-264.
[3]Geerts WH,Code KI,Jay RM,et al.A prospective study of venous thromboembolism after major trauma[J].N Engl J Med,1994,331(24):1601-1606.
[4]Geerts WH,Bergqvist D,Pineo GF,et al.Prevention of venous thromboembolism:american college of chest physicians evi-dence-based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8th edition)[J].Chest,2008,133(6):381-453.
[5]張濤,曹守冬,張斌,等.肺泡-動脈血氧分差在急診肺栓塞篩查中的意義[J].臨床肺科雜志,2009,14(5):579.
[6]嚴瑾,金曉燕,曾健.肺動脈栓塞21例臨床分析[J].臨床肺科雜志,2010,15(6):765-766.
[7]陳笑新,金小慧,林碎釵.急性肺栓塞的早期觀察及護理[J].護理與康復,2011,10(2):150-151.
[8]謝強麗,張敏月,劉慶華,等.產褥期并發下肢深靜脈血栓的觀察及護理[J].護理與康復,2009,8(8):654-6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