鮑巖民 侯妍妍
一、我國藝術品市場的發展現狀
據中國美術史料記載,中國藝術品市場開始于魏晉、形成于唐而盛于宋。中國傳統的藝術品市場以名家書畫、能夠表明中國歷代王朝文化的陶瓷和紅木家具為主。建國初期,受國內政治運動的影響,中國藝術品市場遭到了嚴重的沖擊和影響。改革開放后,我國經濟飛速發展,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對精神文明追求的日益增強,藝術品市場得到了飛躍式發展。全國各地區的各大博物館、美術館紛紛不惜花重金吸納珍品,各類民間收藏團體、民間收藏館、展覽館如雨后春筍般大批涌現,藝術品投資已成為繼股票、房地產之后的第三大投資熱點。據商務部和中國拍賣行業協會聯合推出的《2010年中國拍賣行業經營狀況分析及2011年展望(藍皮書)》公布,中國拍賣業2010年拍賣成交總額達6565.63億元,較2009年增長41.55%。精品和資金的共同追逐成為2010年藝術品拍賣市場發展的重要推手,全年中國內地藝術品拍賣成交總額達到314.35億元,較2009年增長37.81%。同時,根據對中國嘉德、北京保利、北京翰海、杭州西冷等8家中國內陸較大的文物藝術品拍賣公司兩季大拍的統計,這8家公司全年共成交242.54億元,比2009年增長了2.8倍。而全年具有市場指標意義的單件成交超百萬的拍品,也由之前的1245件增長到3466件,超億元的拍品達到了11件。拍賣業的飛速發展也帶動了畫廊業、藝術博覽會的蓬勃壯大。這些數據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近幾年中國藝術品市場迅猛發展的驕人業績。
二、我國藝術品市場存在的問題
(一)市場結構不合理,市場錯位現象突出
參照國際藝術市場,畫廊業在藝術品市場中的地位是相當重要的,是藝術品投資市場的主力,是衡量藝術品市場的發達、繁榮與否的重要標準。而目前國內的真實情況是一級市場的畫廊業發展緩慢,二級市場的拍賣行十分火爆,在我國占絕對多數的資金,直接進入藝術品拍賣市場。中國畫廊業發展缺乏良好的經濟運行環境,生存空間狹小,且在運營機制上與西方畫廊有相當大的差異性。西方畫廊普遍采用的是代理制,國內畫廊主要采用的是經紀人模式,代銷藝術家的部分作品。因此,國內畫廊很難真正與藝術家建立起長期、固定的合作關系,畫廊經營“守株待兔”、“隨行就市”,藝術資源稀缺,藝術品價格大幅度波動。此外,國內的藝術家受傳統市場觀念和國內藝術品市場的實際情況的影響,似乎更愿意直接出售自己的作品,這樣可以免除藝術中介機構的費用和上交國家的稅收。這些不規范的交易形式破壞了正常的市場秩序和游戲規則,阻礙了藝術品市場的健康發展。
(二)市場監管不到位,市場運作無序混亂
由于藝術市場的法律法規不完善,執行部門職責不分明,管理不到位,行業自律缺失,以致藝術市場的經營交易無序運作,交易混亂。很多拍賣機構、參加拍賣的藝術家和收藏者對于拍賣的知識、規則和技巧知之甚少,倉促上陣,急功近利,拼命炒作,使得近幾年藝術品拍賣公司的勢頭勁猛,有盲目冒進的趨勢。藝術品拍賣行過多、過濫,影響市場有序的發展,也給已有的拍賣行帶來很大壓力。
(三)鑒定體系缺失,“三假”問題嚴重
藝術品含有創作者個人更多的審美趣味和工藝技藝,需要具備一定的藝術學識修養和市場經驗才能對其真假優劣、價值高低做出準確判定。在當前藝術教育沒有充分普及的情形下,要求買賣雙方都具備一定的專業知識和經驗,是不太可能的事。這使得藝術品市場信息難以以對稱和充分的形式存在。
(四)收藏意識薄弱,市場投機行為居多
藝術市場中起主導作用的是消費者。藝術消費觀念的形成,取決于國民經濟發展和文化素質的不斷提高。而日前國內的經濟情況與文化教育的普及程度還不高,藝術品收藏意識的薄弱,決定了目前市場的初級性。
但由于藝術品投資的高回報率,其他投資領域長期低迷,從而吸引了大量投機資本的介入。而不少投資者對藝術市場了解不深,并且缺乏對藝術市場的深入研究和分析,投資品、投資渠道的選擇從眾性強。
三、中國藝術品市場的發展建議
(一)完善藝術品市場管理的法律法規
20世紀九十年代開始,我國政府為了規范市場,加強監管,制定并頒布了一系列有關藝術品市場的管理條例和法律法規,如《拍賣法》《文物拍賣管理暫行規定》《美術品經營管理辦法》等,但從法規本身或配套執行情況來說,還遠遠不夠,還需進一步完善。
同時,中國的法律和法規的制定必須考慮到國情,若制定的相關法律可操作性不強,就有可能形同虛設。我國的《拍賣法》的制定基本上遵循了國際慣例。我國《拍賣法》第六十一條規定:“拍賣人、委托人在拍賣前聲明不能保證拍賣標的物的真偽或者品質的,不承擔瑕疵擔保責任。”已引來了眾多質疑,這樣的條款為拍賣行為逃脫責任留下了漏洞。
(二)加強對藝術品市場的行政監管
一是提高藝術品市場的準入門檻,嚴格審批,同時,對藝術品企業實行年檢制度。二是對藝術品經營單位的從業人員實行資質考核和認證制度,提高經營者的素質。三是建立企業誠信檔案,公示企業誠信情況,對違規企業進行停業整頓或禁止其從事藝術品經營活動。
(三)建立藝術經紀人制度
如果把藝術作為一種產業,那么產、供、銷的程序都要藝術家一個人去完成是不可想象的,所以需要一個中間環節去完成宣傳、包裝、打造和推銷,這個環節就是經紀人。藝術品市場的交易行為要通過法人才合法,才能對買家和賣家負責,市場才能規范。
(四)構建藝術品鑒定評估體系
針對藝術品鑒定難度大而有法難依這一問題,建立令各方信服的權威鑒定機構就顯得格外重要。建立全國藝術品鑒定評估體系,即設立國家文物鑒定委員會,為國內藝術品最權威的鑒定評估機構,各地的文博部門也設立相應的鑒定評估機構。一般藝術品在各地方鑒定,出現爭議時,送交上級鑒定機構鑒定,重大藝術品出現爭議,可以提交國家文物鑒定委員會鑒定或者組織專家小組進行鑒定。同時,對藝術品鑒定評估機構的專家成員資格及工作開展做出細則規定,促使其公開、公平、公正開展工作,構建公眾心目中的權威形象。買賣雙方出現爭議時,能以權威機構的鑒定結論作為法律懲處的主要依據。
(五)加大藝術市場的培育力度
一是普及藝術教育,加強人才的培養,為藝術市場的發展儲備有生力量。二是通過免費向大眾開放各種層次和功能的美術場館,舉辦各類藝術品鑒賞、收藏與投資方面知識的進修班、論壇與講座等形式,提高國民文化藝術素質和審美水平。三是提高收藏者的風險意識,倡導理性投資。
(作者簡介:鮑巖民,河北科技大學教師;侯妍妍,河北行政學院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