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冬巖 董力燕
中國正在經歷著快速的城市化進程,2010年底,我國的城鎮化率已經達到47.5%,預計到“十二五”結束時為50%以上??焖俚某鞘谢l展一方面體現了國家經濟的飛速發展,但也對人居環境產生了深刻影響,最顯著的問題就是出現了人與自然環境分離的生態缺失和傳統人居理念斷裂的文化缺失。在已完成的“十一五”規劃和剛開始的“十二五”規劃中,我國政府都明確提出了“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環境友好型社會的建設體現在人居環境建設上就是采取有利于環境的規劃思想和建設方式,建立人與自然環境友好的良性互動關系。
中國是一個具有悠久歷史和燦爛文明的國家,中華民族在構筑了無數的城市、村鎮和建筑的同時,也創造了獨特的人居理念和文化。
河北古稱燕趙,地處燕山南麓,是全國唯一兼具高原、山地、平原、盆地和海洋的省份。良好的地理條件和優質的生存環境使河北的古城星羅棋布,人居歷史悠久深厚。易水是夏王朝的活動區域,河北的中南部是殷商的王畿之地。周代在如今河北的土地上曾經分封過燕、孤竹、代、鮮虞(中山)等諸侯王國,各國都建有自己的都城。尤其是戰國時期的燕國和趙國,勢力最強大,領域最廣闊,它們的都城是當時學術文化的交流中心。以“勇武任俠、慷慨悲歌,變革進取、自強不息,追求和合、顧全大局,勤勞淳樸、虔誠禮讓”為基本特征的燕趙文化深深地扎根于河北人民的心中,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其思想和行為。
剛剛過去的幾年里,河北強力推行的城鎮面貌三年大變樣,極大地改善了城鄉環境,促進了人居建設的跨越式發展。但是人居環境的形成和人居文化的發展是一個長期的歷史過程,還需在未來的人居建設中做精、做細、做出品味和文化。
一、要用文化來定位未來的河北城鄉人居建設
中國的城市大部分還是在青少年時代,沒有找到自己城市的魂(饒及人,2006)。剛剛起步發展的中國城市建設存在著諸如管理、經濟、社會、文化等方面的問題,但從城市本質在于提供美好生活而言,其核心無疑是發展過快的城市規?;蛭镔|軀殼與城市文化傳統、城市精神生態的矛盾。尤其對于現階段,這種矛盾不僅嚴重抵消了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城市積累的物質財富,同時也在很大程度上抽空了可持續發展的主體資源。特別是在現階段城市化水平快速提高的時期,文化城市與文化人居的提出正是為了解決中國城市在當下面臨的困難與危機而提出并為未來人居建設指明了方向。
2011年10月18日,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全體會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在這個決定上明確了“發掘城市文化資源,發展特色文化產業,建設特色文化城市”的城市發展定位,從而開啟了全國人居建設開始向文化定位轉型的新階段。
作為文化大省,河北的文化遺產豐富,地方文化特色濃郁。這些歷史文化資源是當代河北人居建設的底蘊和靈魂,為河北人居建設向文化定位轉型提供了重要的精神動力與智力支持。
二、生態文化充實和完善了現代
人居理念
各地文化精神之不同,窮其根源,最先還是由于自然環境之區別,而影響其生活方式。再由生活方式影響到文化精神(錢穆,1994)。從文化與生態環境的關系看,文化是人與生態環境相互作用的產物,人居文化更是人類在對自然生態環境的認識與改造過程中發展和創造出來的。
現代的人居環境建設和人居文化傳承需要生態文化思想的完善和充實。從生態學的角度看,文化本身就需要一種生態適應性,即文化的發展要適應生態環境,同時也用文化來改造生態環境。人居文化更需要在其實踐建設和理論探討過程中與生態環境協同進化,從人統治自然過渡到人與自然和諧是人居文化觀念的根本改變,這種轉變解決了人類中心主義價值取向過渡到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價值取向。
河北位于華北平原北部,兼跨內蒙古高原。地貌類型齊全,以廣闊的平原為主,西北部為山區、丘陵和高原,其間有盆地和谷地。省內大部分地區四季分明,屬溫帶大陸性季風性氣候。優質的自然環境使得河北自古就是人類聚居的繁盛之地,天賦的自然地理環境一方面需要我們倍加愛惜,但同時也不要辜負造化眷顧,應積極探索出更加生態的文明和人居文化。
三、人的人居文化素養決定了未來
人居發展的方向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然而,工業文明的破壞作用不僅僅是污染河流、侵蝕土壤、毒害生物等等物質破壞,更是讓現代人失去了用身心感受自然和與自然交流的生態審美需求和欣賞能力。在物欲橫流的現代社會中,人們沉湎于奢侈的物質生活,卻失去了對高尚純粹的自然美景進行體驗的興趣。這種人類追求和興趣的轉變使得人們的身心體驗日益枯燥、物我同一(莊子齊物論)的生態良心也日益麻木,對自然的熱愛和對生命的關懷也完全被物質攀比所替代?,F代的人居文化應該召回人們感受自然美的能力,充分發揮自然美感體驗的感官機能,讓人們的生活回歸到對自然美的追求與體驗上。在生態審美與和諧人居文化的浸潤下,人們會輕松地丟棄放縱膨脹的物質欲望從而追求一種美好、愉悅、自由、脫俗的生存方式。當這種生態審美素養成為人們思維本能的時候,標志著人類進入了一個更健康更高級的新文明時期。
四、結論
環境友好型社會下的現代人居文化不僅是對人文歷史的傳承與發展,也需要人與自然和諧友好的生態文化來充實,更需要具有主觀能動性的文化主體——人,來對人居文化進行不斷探索和追求。
燕趙大地自古英雄輩出,“多慷慨悲歌之士”。“變革進取、自強不息”是燕趙文化的基本精神,也是河北大地上世代繁衍、生生不息的思想基礎。新形勢下的河北人居文化研究同樣也需要這種主體精神的推動和支撐。
值得一提的是,河北省簡稱“冀”。在漢語詞典中,“冀”有多種含義,其中之一就是“希望”、“希冀”、“期冀”的意思。“冀”是由古冀州之名發展而來?!凹街?,其地有險有易,亂則冀治,弱則冀強,荒則冀豐也(東漢劉熙 釋名)?!?冀州,是被寄予希望的地方,那么,如今簡稱“冀”的河北省就是寄予人們安居樂業、和諧繁榮的希望之地了。
注:2011年度河北省社會科學發展研究課題(青年課題,課題編號201104059)
【參考文獻】
[1]劉士林.新中國的城市化進程及文化城市戰略[J].文化藝術研究,2010(3):27-44.
[2]張金明.燕趙文化精神的現代傳承[J].河北學刊,2007(4):232-234.
[3]趙朕.冀東文化圈的歷史特質[J].社會科學論壇,2010(16):124-135.
[4]張京華.燕趙文化[M].遼寧教育出版社,2005.
[5]阮青.慎提“三年大變樣”之類的口號[N].北京日報,2011-02-01.
(作者簡介:薛冬巖,河北農業大學外國語學院講師;董力燕,河北農業大學外國語學院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