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惠蘭 李春燕
一、校企文化互融的意義
(一)有利于高職學生零距離就業
目前,許多企業要求學生能快速轉換角色,迅速適應企業環境,融入到企業中來。而實際上,許多剛剛畢業的學生由于缺乏適應企業人際關系和管理的素質與能力,無法在企業中找準自己的位置,發揮自己的專業知識和能力,而被企業所淘汰或自行離職;這些并不是說學生沒有勝任崗位所需的知識和能力,而是由于無法適應企業環境或缺乏企業文化的認同感,而被企業所淘汰或自行離職。
從學校角度,由于學校管理與企業管理的手段方法差別較大,學生無法從學校管理中領會和認同企業管理;另外在文化氛圍上,校園文化也與企業文化存在較大差異,學生也無法通過校園文化感受和認同企業文化。從企業角度,由于在員工紀律和工作態度上的要求,需要有較長時間的職業養成教育,否則學生很難適應企業的管理和文化。
這就要求高等職業院校吸收先進的企業文化理念來構建校企融合式的校園文化,縮小校園文化與企業文化的差異,從學生一入學開始就不斷灌輸校企融合式的校園文化,使學生更容易認同企業管理和文化。這也就要求職業院校不僅要重視學生的專業技能教育,還要重視培養學生的社會適應、生存和發展能力,使學生順利地從學生角色轉變為企業員工的角色,從而達到零距離就業的需要。
(二)有利于高職學生具備職業素養
從市場選擇人才和企業角度看,不僅僅要求學生要擁有相應的文憑和技能證書等硬件,更要求學生具備良好的職業素養,即包括個人的基本素質、基本的職業技能和職業精神等方面。具體來說就是愛崗敬業、恪盡職守的職業意識,嚴謹負責、一絲不茍的職業紀律和顧全大局、團結協作的合作精神等。作為現代企業的軟實力,先進的價值觀念、思想作風、思維方式、奮斗精神等方面的企業文化是一個企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基礎和保障。
而現在不少學生缺乏對現代企業文化的了解,據調查顯示,有63%的在校生對什么是企業沒有清晰的認識,有85%對勝任工作所需的素質“不清楚”或“不很清楚”,有36%對企業各方面的情況不關注,有62%希望一工作就能就職于管理部門或技術研發部門等核心部門,只有38%的在校生希望能到生產、經營、服務等一線崗位工作。這就產生了我們常常看到的職業院校學生感嘆的就業難和企業抱怨的用工荒問題。
這就要求高等職業院校通過一定的企業文化氛圍來“預熏陶”學生,讓學生在校企文化互融中感受和了解企業的文化意識,潛移默化地規范自己的行為和思想;畢業進入企業后具有團隊意識、向心力、企業歸屬感和認同感,能快速融入到企業文化氛圍中去。
(三)有利于高職院校內涵建設發展
與普通本科院校不同,高職院校在辦學理念、發展定位和人才培養等方面突出職業特色,再加上職業教育的認識誤區、缺少職業品牌院校等原因,高職院校要從同類院校中脫穎而出,內涵建設發展就必須大打企業文化牌。高職院校一方面可以通過與企業的密切合作,增強學生的就業競爭力,滿足教育“產品”的消費市場,即企業的需求;另一方面,通過與企業的密切聯系,了解企業的人才需求,了解學生的就業市場,人才培養目標才能明確,后續的人才培養才能有的放矢;與此同時,通過校企文化互融強化師生員工的集體榮譽感、歸屬感和認同感,進而獲得家長、企業和社會的信賴與認同,推進學生的就業、學校的招生及內涵建設。
這就要求高等職業院校通過內涵建設發展,在培養學生專業知識和技能的同時,更加注重培養學生的良性競爭、團隊協作、愛崗奉獻等現代企業精神;通過校企文化互融,強化學生的就業競爭力,進而提高學校的競爭力、知名度和美譽度。
二、校企文化互融的途徑分析
(一)通過“走出去、引進來”方式引入企業文化,推進學生零距離就業
以搭建校企文化互融平臺為目標,通過校企合作、聯合辦學等方式,實現學校培養目標與社會需求的一致,學校教學與社會實踐的一致,學生學習與就業創業的一致。高等職業院校可通過“走出去、引進來”方式引入企業文化。“走出去”既包括專業教師到企業掛職鍛煉,也包括教師深入企業開展專業培訓和教師與企業專業人員共同參與課題研究,當然也包括了學生到企業進行參觀實習,進行工學交替。“引進來”既包括聘請企業文化、雙師和技能專家來校開展的講座、報告、教學、演示和輔導,也包括將企業文化引入到學校、教室和教材,合作開展校園文化建設、合作編寫校企文化教材、合作開展教學、合作育人等。
通過“走出去、引進來”方式,首先,可以解決學生的生產實習和就業問題,企業用人問題,實現學生供應和企業需求對接;其次,可以使學校的教學內容與社會需求保持同步,優化課程設置,更新學校的教學內容;再次,可以讓學生接受校企文化互融的熏陶,觸摸市場脈搏,提升學生的職業素養,為學生的角色轉換打下基礎。
(二)通過“職業定向教育”模式促進校企文化互融,培養學生職業素養
針對職業院校學生的責任感缺失、自我為中心和人際溝通差等問題,以就業為導向的職業教育要求高等職業院校在構建校園文化時注重突出職業教育特色,提高學生的職業認同感和樹立職業價值觀。高等職業院校的“職業定向教育”就是通過良好的校內外環境,有目的、有組織地增加學生對企業文化的了解和認知,增強學生對企業文化的親近感,減小學生與企業之間的文化沖突,促進學生的職業認同感;通過創設的物質精神環境,如,校風校訓、胸卡、校服、校園網、宣傳欄、標語牌、路牌、實訓服、工具包等都應力求突出“職”的特點和企業文化的氛圍,培養學生的職業意識;通過營造的企業文化氛圍,引入企業的制度文化和行為文化,有針對性的組織學生參加勤工儉學、義務勞動等活動,強化學生適應性,適應企業的管理制度、人際關系和行為規范,培養學生的抗挫折能力、堅忍不拔的意志和積極進取的意識,塑造學生的職業性格。
(三)通過“校園文化建設”契機實現校企文化互融,推進學校內涵建設
良好的校園文化不僅有利于提升高職院校的競爭力、知名度和美譽度,而且有利于發揮高職院校與企業文化相契合的職業行為導向,增加學生的歸屬感和團隊意識。高職院校可以借校園文化建設的契機,加強校企文化的交流與合作,實現校企文化的互融。高職院校應在加強與企業的交流與滲透過程中建設具有鮮明特色的校園文化,在培養與企業一致的人才素質要求的同時著重培養學生的職業素質與關鍵能力,進而推進學校的內涵建設。
高等職業院校的內涵建設發展,首先體現在校園文化建設上,不僅包括了環境文化建設,讓學生在濃厚的校企文化氛圍中學習知識和技能,還包括了教師文化建設,著力塑造熱愛學生、為人師表、教書育人、敬業奉獻的師德職業形象,更包括了學生文化建設,重視學生文化素養的提升、培養學生的職業精神。
(作者簡介:張惠蘭、李春燕,石家莊信息工程職業學院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