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琴婷,樓敏燕,金立丹
(紹興第二醫院,浙江 紹興 321000)
脊柱側彎是青少年的多發病,發病率約1% ,不但影響美觀,也給患者心理健康造成危害,而且嚴重影響患者的心肺功能,甚至導致截癱,目前最好的治療方法是早期手術。隨著微創外科技術和光學影像技術的發展,電視胸腔鏡手術(videoassisted thoracopic surgery,VATS)已應用于脊柱外科領域,具有減少創傷、減輕術后疼痛、減輕肩胛骨功能障礙和縮短住院日等優點,并可避免傳統開胸大切口手術帶來的潛在危險性[1]。2008年6月至2010年2月,本院骨科對8例脊柱側彎患者實施電視胸腔鏡下前路矯形術,療效滿意,現將護理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組8例,均為女性,年齡11~18歲,平均(14.5±1.50)歲;診斷為特發性脊柱側彎,存在不同程度的“剃刀背”畸形;X線檢查顯示Cobb角平均45°;胸椎右側彎2例、左側彎6例。
1.2 手術方法 在電視胸腔鏡下行前路松解術加矯形術,采用氣管插管全身麻醉,術中選擇性單肺通氣,術側肺葉壓縮塌陷,手術體位為凸側在上的全側臥位。先在腋中線或腋后線上第6肋間隙做1個直徑3cm的鎖孔,插入胸腔鏡鏡頭,再在腋前線或腋中線做3~4個鎖孔,用電刀切開纖維環,使用髓核鉗、刮匙等去除椎間盤組織及上下終板,完成切除椎間組織后,取髂骨或肋骨植入椎間隙,椎體側方置入螺釘,最后置入連接棒并壓緊,手術完畢后通過最下面的入口放置胸腔引流管[2]。
1.3 結果 本組手術時間平均5h;術后X線檢查顯示Cobb角平均為15°,平均身高增加2.5cm;術后隨訪6~30月,無并發癥發生。
2.1 術前護理
2.1.1 心理護理 脊柱側彎體形缺陷,使患者長期處于自卑、憂郁狀態。因此,護士與患者多溝通,熱情、親切地向患者介紹住院環境、醫護人員、病友及疾病相關知識,使其盡快消除陌生感、孤獨感;實施治療與護理時,給予屏風或布簾遮擋,避免暴露身體缺陷,增加其對醫護人員的信任感。
2.1.2 術前訓練
2.1.2.1 喚醒試驗 喚醒試驗是在麻醉下避免發生截癱的最重要試驗方法[3]。向患者解釋并指導喚醒試驗的方法,先讓患者握拳,如術中能這樣做,說明患者已能喚醒;然后再讓患者活動其雙腳及雙腳趾,如術中能這樣做,說明雙下肢均能活動,表明脊髓未受損傷,可立即加深麻醉,使患者迅速入睡,直至手術結束。
2.1.2.2 呼吸訓練 重度脊柱側彎患者胸廓嚴重畸形,對心肺功能均有影響,表現為嚴重限制性通氣功能障礙[4]。術前進行肺功能測定,初步評估患者能否耐受單側肺通氣,并指導其進行肺功能鍛煉,方法:入院后即開始作擴胸運動2次/d,15~20min/次,擴胸時兩肩要盡量往后伸;手術前1周走樓梯2次/d,20min/次;吹氣球3次/d,15min/次;吸氣呼氣訓練:患者平臥,全身放松,護士將雙手掌放置于距患者胸壁1cm處,要求患者吸氣擴胸盡量觸及護士雙手掌心,呼氣時口唇縮成魚口狀或形似吹口哨狀,并用雙手擠壓前胸部和腹部,以抬高膈肌,幫助呼出殘氣,3~5次/d,10~15min/次;有效咳嗽訓練:患者先緩慢吸氣,同時上身前傾,咳嗽時收縮腹肌,腹壁內縮,1次呼氣后連續咳3聲,停止咳嗽,縮唇將余氣盡量呼出,再緩慢吸氣或平靜呼吸片刻,再次咳嗽,一般咳嗽訓練控制在5min以內,避免餐后或飲水后進行,以免反流。本組患者訓練后能耐受全麻手術,無1例發生呼吸功能不全。
2.2 術后護理
2.2.1 體位護理 患者術后返回病房,將其搬上床時動作一致,使患者脊柱保持水平位,避免脊柱屈曲扭轉;術后3d內以平臥為主,平臥2h后側臥1h,予軸線翻身,床上橫置寬70cm、長140cm的浴巾,2位護士在左右側各抓住浴巾邊,向同一方向抬移,用滾動式方法翻向切口側30~40°,不宜超過45°,以免引流管反折受壓,翻身后可抬高床頭30~40°,既保持手術部位脊柱不彎曲又利于充分引流;引流管拔出后,可交替向兩邊側臥30~40°。本組無1例發生壓瘡,切口均Ⅰ期愈合。
2.2.2 呼吸道管理 全麻術后易出現喉頭水腫、氣管分泌物增多,患者因咽喉腫痛及切口痛不敢咳嗽,以致痰多而影響呼吸。因此,每15~30min巡視1次,嚴密觀察呼吸變化;指導患者每2~3h進行1次深呼吸;定時拍背及霧化吸入,協助有效咳痰,保持呼吸道通暢。本組患者無肺部感染發生,肺膨脹良好。
2.2.3 脊髓及神經功能的監測與護理 患者全麻清醒后,立即檢查患者雙下肢感覺、運動的狀況,并與術前比較,發現雙下肢麻木和運動障礙等異常癥狀,警惕反應性脊髓水腫,立即報告醫生處理,按醫囑用脫水劑及糖皮質激素;如患者雙下肢皮膚溫度不同,則需考慮交感神經損傷的可能,告知患者不必緊張,4~6個月后可恢復正常;胸腔鏡下手術操作,放置的堅硬套管有時擠壓肋間神經,肋骨頭處電刀的使用也易損傷肋間神經,術后患者可能出現肋間神經痛,體位改變時加劇[2],按醫囑口服止痛劑、安置合適體位可緩解。本組1例出現肋間神經痛,經對癥處理后疼痛緩解,4周后疼痛消失。
2.2.4 胸腔閉式引流護理 胸腔閉式引流裝置妥善置于床旁,保持引流裝置密閉;觀察引流液的顏色、量與性狀;更換引流瓶時,嚴格無菌操作;軸性翻身時,注意勿牽拉引流管,防止引流管脫出產生氣胸,盡量采取引流管在下方的側臥位;鼓勵患者深呼吸、有效咳嗽;每1~2h從近端向遠端擠壓引流管,以利排出胸腔積液;如24h引流液量<50ml可試夾管,經24h觀察無異常情況可予拔管,一般在術后48~72h拔管。本組無1例堵管,平均引流量325ml,平均放置時間1.8d。
2.2.5 胃腸道管理 全麻術后、脊柱側彎矯正、應用止痛泵、活動減少、疼痛使吞氣量增加、鉀離子丟失等均可引起腹脹,本組2例出現腹脹,給予雙側足三里穴用新斯的明封閉、按摩腹部、合理進食后腹脹緩解;5例出現惡心、嘔吐等胃腸道反應,給患者平臥、頭偏向一側,給予甲氧氯普胺止吐治療,減慢鎮痛泵的速度,癥狀好轉;腸道排氣后囑患者少量飲水、進流質,3d后恢復普食,進高蛋白、高纖維、多維生素食物,以利于術后康復。
2.2.6 術后早期康復護理 呼吸功能康復訓練同術前。脊柱功能康復訓練:根據脊柱的穩定性進行功能訓煉,術后24h開始,每隔2~4h幫助患者翻身1次;鼓勵患者挺胸、屈髖屈膝、挺腰,每天3~4次,每次10~15下;術后1周開始腰背肌鍛煉(三點式或五點式),每天3~4次,每次10~15下。四肢功能康復訓練:術后24h開始,上肢做肩外展、上舉摸頭、后展、伸屈肘關節及腕關節、手指握力訓練;下肢行直腿抬高,伸屈髖、膝、踝關節,每天3~4次,每次10~15下,每次持續10~15s,逐漸加大運動量。
脊柱側彎行胸腔鏡下前路矯形術治療效果較好。護理重點為術前做好心理護理,進行喚醒試驗和呼吸訓練;術后加強體位護理、呼吸道管理、胃腸道管理及胸腔引流管的護理,嚴密監測脊髓及神經功能,進行早期呼吸功能、脊柱功能、肢體功能的康復訓練,以提高治療成功率,減少并發癥發生。
[1]邱勇,王斌,吳亮,等.胸腔鏡下前路矯形術治療特發性胸椎側凸的初步臨床結果[J].中華骨科雜志,2004,24(2):65-69.
[2]沈勤,陳正香,王倩.胸腔鏡下脊柱側彎前路松解矯形內固定術的護理[J].中華護理雜志,2005,40(1):22-23.
[3]郭海龍,盛偉斌,普拉提,等.一期后路楔形截骨治療青春期后嚴重先天性脊柱側彎[J].中國矯形外科雜志,2009,17(5):326-329.
[4]李正蘭,海誦,宋建東.前后路分期矯形術治療極重度脊柱側彎的護理[J].實用骨科雜志,2010,16(8):639-6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