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ynn



2月1日,“臺北書展”開幕第一天,強調中華文化傳承、以兩岸四地為市場目標的“龍圖騰文化”在會場宣布正式成立,準備進軍青少年閱讀版圖。該公司發揮兩岸四地出版資源、人才資源、市場資源優勢,創新華文“出版交流”平臺。龍圖騰文化與廈門“大龍樹文化傳媒”共同企劃、引介華文青少年板塊好作品,兩岸同步作業,此策略聯盟運作順暢,兩岸讀者也可“同步”閱讀。本刊專訪大龍樹總經理張叔言,暢談兩岸出版合作新模式以及未來發展的可能。
書香:廈門大龍樹與臺灣龍圖騰文化是一種怎樣的合作關系?
張:項目是大家一起來做的,實際上兩岸出版都沒開放,大陸的出版依照臺灣的法規來說是不能進入臺灣的,臺灣也不能進入大陸,兩岸出版如何交流,一直是兩岸出版人探求的課題,龍圖騰和大龍樹就是為探求這個模式應運而生的。
目前兩岸出版的資源、人才、市場很難共享,優勢沒有發揮出來。出版資源方面,大陸的資源是比較多的,不管是傳統的還是現代的都比較豐富,而臺灣比較缺乏,所以,臺灣引進的圖書比較多。如青少年圖書,引進版圖書占了臺灣市場的70%;人才方面,臺灣的出版人才多,沒有用武之地,相對過剩,大陸則是人才短缺;市場方面,臺灣只有2300萬人,市場太小,難以維系出版人的生存發展。大陸有13億人口,是臺灣的50多倍。臺灣出版人的希望在大陸。
過去兩岸圖書交流,主要是實體書的進出口。相互交流了近十多年,每年也只3億多人民幣,不到兩岸出版量的兩百分之一,少得可憐,主要是因為水土不服。臺灣龍圖騰和大陸大龍樹公司策略聯盟就是要解決兩岸出版交流水土不服,把兩岸出版交流做強做大。
書香:為什么選擇童書?
張:因為目前簡體書出口到臺灣、繁體書進口到大陸基本上沒有青少年圖書。這些書小朋友看不懂。這是一個未被開發的市場,一個潛力很大的市場,也是一個對社會和對企業非常有價值的市場,值得我們去付出。
書香:相比以往,兩家公司的合作有哪些突破?
張:首先是理念上。以前的合作都是非緊密性的版權買賣,現在則是從選題到行銷整個產業鏈的合作。合作的模式也有變化,雙方不再是簡單的買賣關系,而是利益的共同體。
書香:“大龍樹”的含義是什么?
張:大龍樹原本叫大榕樹,但它更具龍的氣勢,你看它盤根錯節、高大挺拔、風雨不懼、隨處安家、氣根落地。用它來做青少年的圖書品牌,能給人以朝氣蓬勃、蒸蒸日上、年輕旺盛、充滿力量、氣勢恢宏、抒懷豁達的感覺。
書香:具體執行上,這種合作方式存在哪些困難?
張:首先是定位。青少年圖書有很多,要做哪一部分呢?我們定位在中華文化方面的圖書。在某種意義上講就是中華文化在青少年身上如何傳承。這里所說的文化不只是大陸的文化,還包括臺灣,香港,澳門,甚至包括華人在海外創作的新的文化,即大中華文化。一講到文化,很多人會覺得是歷史、是過去,其實它應該包括歷史文化和現代文化,像作家熊亮創造的東西,他用現代的手法來表現歷史文化,給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覺。我覺得怎么堅持一個定位,是兩岸合作做事的人要考慮的。
其次是兩岸合作有不同的理念、經驗、看法。對選題,對一本書的表現形式,都會有不同的看法,這需要長時間的磨合。
最后就是利益的切割。兩岸的合作是觀念上的合作,但更重要的是利益上的合作。這要求兩岸的合作者都要站在很高的角度來看問題,如果是短視的看,就可能做不起來。
書香:未來兩岸出版需要解決的問題主要是什么?
張:兩岸業界有非常高的合作愿望,而且也已經創造了很多好的模式,政府應該尊重兩岸出版人的勞動成果,總結兩岸出版人創造的合作模式,從理論上總結哪些模式是比較好的,然后從實際出發調整政策,為兩岸出版人創造一個好的大環境,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發揮兩岸出版的優勢,讓中華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
書香:龍圖騰和大龍樹的合作從一開始就是面向兩岸市場,你怎么看待這個市場,或者如何去詮釋這個平臺的作用?
張:內容是出版的核心。現在是通過簡繁互改,以后是通過兩岸四地同時出版,再以后就是全世界幾個語種的東西一起出版,這個模式才能更好地發揮出版的效益,形成產業鏈。我們的書本來只是針對臺灣市場,但有很多香港的業界朋友也覺得不錯,希望在當地銷售,還有澳門、新加坡、美國也有這樣的意向。
另外,現在中國崛起,全世界很多地方都在學華文,了解中華文化,我們還將和外國出版社合作,把這些青年少圖書的內容改成其他國家的文字,從而讓中華文化走向世界各地。
書香:在電子出版方面有什么新想法?
張:電子出版實際上是建立在內容出版的基礎上,沒有內容出版就沒有電子出版,目前電子出版還很難賺錢。但必須努力去做,首先我們所有的出版都購買了電子版權。每年出版近1000種書就有1000種圖書的電子版權,這是一個很可觀的量。接著我們要建一個兩岸青少年的電子商務平臺。這將是兩岸青少年閱讀與交流的最大最好的平臺。有這樣一個好的平臺,其他的出版社都會把青少年電子版圖書放到這個平臺上,因為不可能有比這再好的平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