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立友 張聯聰 李增艷
(1.陜西省嵐皋縣農技中心 725400; 2.陜西省嵐皋縣滔河農技站 725408)
2011年嵐皋縣魔芋種植面積7000hm2,產量14萬t,年產值2.7億元,芋農人均收入1 420元。與其它種植業相比,魔芋產業效益最好、前景最廣闊,已成為我縣農民增收、農業增效的重要產業。如何做大做強嵐皋魔芋產業化建設,應立足于縣情,依賴于科技,找準市場,用自己的一套模式,挖掘潛力,才會真正持續形成強勁的支柱產業。
全縣的氣候條件都適宜魔芋的種植,分布區域主要在海拔700m~2000m的范圍內(全縣海拔為300m~2600m),主要生長種植在林區,尤其以刺槐林和混交林為主區域。商品魔芋主要在大田(同高桿作物間作套種為主)。
嵐皋野生魔芋的歷史幾千年,但農民實行訓化種植史起源于上世紀80年代初期,30余年魔芋產業的發展,歷經了三起兩落,面積由當年的133hm2,發展到現在的7 000hm2。經過不斷地總結、探索、發展,總結出了“林下種植、健康栽培、循環發展”的發展路徑,被業界譽為“嵐皋模式”。成為“一縣一業”帶動農民增收,推進縣域經濟突破發展的范例。
魔芋干片的加工是通過烘烤除去水分的簡單加工進程,理論上可以由農戶完成,但是鮮魔芋干片加工季節性強,且土法加工存在系列問題。2006年我縣建立了兩條自動生產加工干片的生產線,到2008年我縣擁有一家千噸加工精粉的企業。隨著魔芋種植的良好發展和市場的不斷需求,自2009年起,先后成立了明珠魔芋公司、康森農業發展有限公司、普天食品公司、明富實業有限公司等四家龍頭企業,但由于企業規模有限,資金不足等因素的影響,加工能力不能滿足魔芋產業的發展。
嵐皋縣魔芋產業發展潛力巨大。一是種植上有巨大空間,全縣退耕還林面積達6萬hm2,真正可開發種植林下魔芋的面積達4萬hm2(因魔芋是小品種本身就起源于原始森林中,生長于林下,生產上采取挖大留小的方法,不會形成毀林開荒的局面),是發展種植魔芋面積的巨大潛力,抓住這一突破口,魔芋種植面積將實現翻倍。二是魔芋加工有巨大市場。加工企業才起步,而市場的需求是求大于供,這正是我縣魔芋產業蓬勃興起的大好時機。
作為效益最好、增效幅度最大、農民得實惠最多的產業,政府應逐步加大資金扶持力度,用于魔芋產業化開發。采取扶兩頭(扶優扶小)的辦法,針對企業發展資金不足和貸款難的問題,積極做好協調和各項服務工作,加大支持力度。對芋農出臺扶持標準和配套政策,采取3年~5年不變的惠農政策,保持政策的連續性,提高芋農種植積極性,增加魔芋種植面積。對企業給予補貼政策,在龍頭企業的培育上,堅持魔芋、旅游、文化一體化綜合開發的思路,廣泛吸納外地企業和資本實現合作開發,打造本地特色的名優產品品牌。構建企業產品名優化、產品多樣化的格局,真正體現生產種植、加工、銷售的利益共同體的好處,發揮企業引導市場和生產的龍頭作用。
魔芋是高投入、高產出的特種作物,也是高風險的作物,規模種植的歷史較晚,各地方都是“摸著石頭過河”,可借鑒或引進的推廣經驗幾乎沒有,嵐皋縣的魔芋種植曾發生過3次大面積的病蟲害危害,因為種植管理不善,防治不及時等原因造成減產絕收的不在少數。
3.2.1 搞好科技攻關,實行標準化生產
魔芋產業發展的主攻方向上應把科技攻關放在首位,應以科技為支撐,突出解決魔芋生產上的病害問題。在引進推廣外地魔芋病害研究科研成果的同時,要不斷了解、收集本地芋農的成功經驗,開展不同種植模式、不同管理方法的試驗,總結新經驗,探索新技術,更好地服務魔芋產業。政府應列出專項資金,用于魔芋高產栽培、病蟲害綜合防治等科研攻關和標準化種植推廣。在技術推廣上,堅持試驗、示范、推廣的技術之路,形成有地方特色的魔芋種芋、魔芋栽培管理技術規程,魔芋專用肥料、病蟲害綜合防治和魔芋加工等地方標準,在創新領域要走在同行的前列。
3.2.2 鞏固推廣現有技術
大力推廣林下魔芋生產技術、五邊地堆坑栽生產技術和大田標準化生產技術等3項生產技術,做大做強基地生產,從而達到生產高效,降低病蟲害危害的目的,降低農戶種植風險。
魔芋產業是一個勞動密集型產業,也是高風險、高回報、高收益的產業,在種植方面的投入產出比大,比較效益高。產業的全過程包括種植、芋角加工、精粉加工、魔芋產品生產,產品營銷等環節。多年來嵐皋縣的生產實踐證明,魔芋產業各環節的收益率較高,種植為125%,芋角加工為20%,精粉加工為53%,產品加工為122%。
3.3.1 做好種源文章
魔芋是小品種,我國目前僅有7萬hm2魔芋基地,應該堅持把種植同加工一樣作為招商引資的重要項目,積極研究探索提高技術含量,指導魔芋種植戶大力發展林下魔芋種源基地,力爭在3年~5年時間內,將嵐皋林下魔芋發展到1萬hm2以上,成為綠色、環保、優質的原生態種源基地。
3.3.2 統一規劃,形成現代的農業示范園區
堅持生產規模化、加工多樣化、營銷靈活多樣,做大魔芋加工業。嵐皋具有1000t魔芋加工能力的企業僅有一家,其余幾家企業規模較小,形同作坊業主。鑒于這種情況,將嵐皋魔芋產業建成現代農業的統一示范園,形成一個有機整體更是一個大好時機。要統一規劃,特別是對作坊式的、小打小鬧不具規模的企業給予扶持,鼓勵他們招商引資,增加投入形成具有規模、質量優質的、檢測合格的與種植基地紐帶關系牢固的、利益共贏發展的共同體。
嵐皋縣48個農村經濟協會組織,擁有會員數萬人,但是作用不是非常明顯,要充分發揮魔芋產業在農村經濟協會中的作用,加強政策指導和有效服務,要按照“一鎮一業”、“一村一品”的魔芋特色產業發展模式,積極引導,培育經濟協會,采取由產業大戶,科技能人牽頭,帶領農民以集體力量闖市場,減少農民的市場風險,并通過協會組織技術培訓,為農民提供科技示范信息等。提高農民的科技素質,要實現千家萬戶分散經營的小生產與大企業、大市場的有效對接,以協會為紐帶,以基地為保障,以技術為支撐,打造嵐皋優質魔芋種源品牌,形成一條龍式的“企業(市場)+協會+農戶”的產業增效模式。
一是擴大魔芋的種植面積,全面推廣“林下種植魔芋、健康栽培、循環發展”的“嵐皋模式”,核心是利用魔芋這種未經訓化得半野生植物屬性,讓它“從林中來,到林中去”,在林田之間循環,規避“兩病”,節本增效。二是在產品加工銷售上推行“精深加工在園區,初加工在鄉鎮,生產基地在農村”的城鄉一體化格局,實行“企業創級,產品創優,生產基地創重點,魔芋產品創名牌,技術創標準”的“五創”體系,建立起企業相互競爭激活力,企業與基地直通車風險共存的模式。三是在綜合服務上形成“有組織抓落實,有實體送服務,有部門送技術,競爭訂單促生產”的落實機制,從而解決一系列問題,真正達到經濟、生態、社會三種效益的共贏。
嵐皋的立縣之業是生態旅游,魔芋制品又是上好的旅游產品,將二者有機結合,推動魔芋產業與生態旅游產業互促融合發展,應是嵐皋積極探索的新課題。把魔芋產業納入生態旅游產業之中,統一規劃,一體推進,實現更大范圍、更高層次的循環發展。在景區景點沿線發展林下魔芋,建設設施魔芋示范園,發展觀光農業,鼓勵農家樂開發各種魔芋菜肴,打造更具嵐皋特色的農家飲食。支持企業研發魔芋保健食品、藥品,使其成為嵐皋代表性的旅游商品,讓國內外游客觀魔芋園地,品魔芋菜肴,購魔芋產品,進一步打響嵐皋魔芋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