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光良 郭俊英 陳榮智 鄒新堰 高 斌
(鄖西縣蠶桑辦 442600)
鄖西縣2006年開始發展桑蠶,近幾年桑蠶發展迅速,已成為山區部分農民收入的主要來源之一。雜草是危害桑園生產的主要因素,特別是新發展三年內桑園在夏季的高溫多雨季節,雜草生長特別快,草常多于苗,且旺于苗,造成草荒。雜草危害桑樹的生長,桑葉的產量低,質量差。自2009年至今,作者對桑園雜草種類、發生規律及除草技術進行了調查和研究,現報告如下。
桑園雜草分春季雜草和夏季雜草,在這兩個雜草發生高峰期,選擇我縣7個桑蠶專業鄉鎮,每鄉鎮選3個村,每個村定5塊桑園,每塊選3個點,每點調查1m2,記錄雜草種類,計算各種雜草占雜草總數的比例。
選擇桑蠶主產區鄉鎮,設夏季草量觀察地3個村,每村定3塊桑園,每塊選擇3個有代表性的觀察樣點,每點1m2,于每年5月10日開始,每隔10d調查樣點中的雜草種類和株數,出夏后統計出草總數和出草高峰期。
桑園雜草共有10科17種,禾本科4種:馬唐、狗尾草、牛筋草、野燕麥;菊科2種:刺兒菜、山苦菜;紫草科1種:麥家公;大戟科2種:地錦、鐵莧菜;十字花科3種:薺菜、芥菜、播娘蒿;玄參科1種:婆婆納;馬齒莧科1種:馬齒莧;茜草科1種:豬殃殃;石竹科1種:繁縷;豆科1種:野豌豆。
2.2.1 冬春季
冬春季桑園地主要雜草為刺兒菜、繁縷、婆婆納、豬殃殃等一年生闊葉雜草。其中刺兒菜占總發生量的35%,為優勢雜草種群。繁縷和婆婆納各占15%,豬殃殃占9%。其次為野燕麥、野豌豆、薺菜等雜草,麥家公、山苦荬、芥菜等雜草也有少量發生。不同桑園種植地區其雜草群落結構不同,主要有豬殃殃—刺兒菜—婆婆納、刺兒菜—婆婆納、野燕麥—豬殃殃、刺兒菜—繁縷—豬殃殃、豬殃殃—繁縷—婆婆納、刺兒菜—豬殃殃—繁縷—野豌豆等6種雜草群落結構。
2.2.2 夏秋季
夏秋季主要雜草為馬唐、狗尾草、牛筋草等單子葉雜草,其次為鐵莧菜、刺兒菜、馬齒莧等雜草,野燕麥、地綿等也有發生。其中,馬唐占總發生量的60%,為優勢雜草種群;狗尾草和牛筋草各占 17%。雜草群落結構主要為馬唐—牛筋草—狗尾草、馬唐—牛筋草—狗尾草—鐵莧菜和馬唐—鐵莧菜—狗尾草3種雜草群落結構。
2.3.1 冬春季
冬春季桑園地受氣候影響,雜草生長比夏季稍慢,發生種類和發生數量相應少一些,以闊葉雜草為主,出草高峰在10月~12月和4月下旬至5月下旬,屬桑園地雜草發生的第一個高峰。
2.3.2 夏秋季
夏秋季氣溫較高,山區濕度較大,特別有利于雜草的生長發育。據調查,夏秋季雜草株高每天以1cm的速度生長,雜草發生種類比冬春季多,發生量比冬春季高,出草高峰期為6月下旬至7月下旬。屬桑園地雜草發生的第二個高峰期,是雜草發生的主高峰。該期馬唐發生密度達353.4株/m2,約占3種主要雜草(馬唐、狗尾草、牛筋草)的50%;狗尾草發生密度達122.7株/m2,約占20.0%;牛筋草發生密度達96.6株/m2,占16.0%。
根據冬春季和夏秋季桑園地雜草發生特點、種類和群落組成,以及近幾年在冬春季和夏秋季進行的田間藥效試驗,采取冬春季(3月下旬)以芽前處理劑控制闊葉雜草,夏秋季在春蠶養殖結束后(6月中旬)以莖葉處理劑防除單子葉雜草的對策。近2年的推廣應用表明,能有效地解決三年桑園生產中的草害問題,挽回經濟損失效果顯著。
在養蠶前一個月(4月上旬)防治單雙子葉雜草,選用都阿合劑每667m2用150m加水40kg(下同),對春季主要闊葉雜草的防效均達100%。都爾每667m2用125ml加高效蓋草能30ml,對刺兒菜、繁縷、婆婆納、野豌豆等防效達100%,對豬殃殃防效達80%~85.8%。都爾每667m2用 180ml,對婆婆納、繁縷、野豌豆等雜草防效可達100%,對刺兒菜、豬殃殃防效可達80%~83.4%。
在春蠶養殖結束后,防治單子葉雜草,選用10.8%高效蓋草能EC,每667m2用30ml對水40kg,對馬唐、牛筋草的防效達95%以上,持效期達這30d;每667m2用40ml,對馬唐、狗尾草、牛筋草的防效可達100%,持效期達30d。
桑樹落葉后和春季桑樹發芽前每 667m2用41%草甘膦200ml兌水50 kg噴霧,可殺滅大部分越冬雜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