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進 徐永進
(1.恩施市崔壩鎮農業服務中心 445015; 2.恩施市農技推廣中心 445000)
恩施市屬一季中稻區,每年水稻秧苗移栽大田后,過了返青期,都會有部分稻株出現“坐蔸”,也有叫“僵苗”。表現明顯的生長不良,植株矮小,禾苗簇生,少分蘗或不分蘗,葉片發紅或發黃,自下而上從葉尖到基部變黃色至黃褐色枯死。嚴重的全田葉片變成紅褐色,遠望如火燒焦狀。無經驗農戶誤以為是稻瘟病而噴藥防治,打了不少的藥也不見好轉。2012年6月~7月分別接到盛家壩鄉灣田村、崔壩鎮公龍村、三岔蓮花池村村民電話,赴現場調查,未見病蟲危害,拔取稻株,可見稻根呈黃褐色至黑色,部分稻根壞死、發臭,新根極少或完全無新根。經現場對比分析和結合栽培管理措施綜合分析,診斷為水稻生理病害—坐蔸。一般發病早的田隨著溫度的升高和施肥水平的調整,可逐漸轉入正常生長,但最終會因早期的有效分蘗少,而有效穗數不足,穗小、粒輕等原因,造成嚴重減產。
發生此類坐蔸的稻田,以冷浸田、爛糊田(沼澤化田)為主。冷浸田,地下泉,水溫低,根系受寒,根系活力差,阻礙水稻根系正常生長發育,鉀的吸收利用率低;爛糊田,土壤沼澤化,地面長期積水,泥腳深,排水困難,土壤通氣性不良。這兩種類型土壤,都是因為水溫偏低,泥腳深,扎不下根或不扎根,致水稻根系活力差,農戶在水稻分蘗期又缺乏施鉀肥的習慣,因嚴重缺鉀而坐蔸。
近年來由于種糧效益不高,為減少耕作成本,在水稻收獲后,除少數冬種田外,純種水稻的農田極少犁翻冬曬。冬季雜草大量生長,來年春季拋栽水稻前才一次性耕翻整田,而且翻耕質量差,未均勻深埋雜草或有機肥,集中在土壤淺層的未腐爛的雜草、有機肥,在嫌氣分解過程中會產生大量的有機酸、硫化氫、沼氣和亞鐵類等有毒物質,直接毒害根系,阻礙根系呼吸和對養分的吸收。
整田時埋壓的雜草未充分腐熟,未充分腐熟的農家肥,如牛糞、青草沃肥等,施到大田后都有一個嫌氣腐熟過程,產生大量的有機酸、硫化氫、沼氣和亞鐵類等有毒物質,直接毒害根系。
2012年三岔蓮花池、崔壩公龍,地處盆地小平原,雖然是成熟的黃棕壤土,但由于地勢低畦,受6月下旬至7月上旬的連續強降雨,受洪水淹沒,排水溝嚴重淤塞,排水不暢,長期積水,當洪水消退后,洪水中的細泥沉淀在稻田泥表,致土壤通透性差,形成爛根坐蔸。
結合當地推行的新農村建設和沃土計劃,充分利用秋、冬季農閑時節,有計劃地組織農戶優先針對排水不暢的農田進行排、灌系統改造和完善。逐步建成灌能及時、排能徹底,明水可排、暗水可濾的高產稻田。
水稻收獲后至立冬節氣前后,最遲不超過冬至節氣,對所有冬閑農田先開溝,排凈田水,曬干田土,再進行犁翻冬曬,以疏松、增厚土層,促進土壤中的有毒物質氧化分解和下滲。有條件的地方最好實行水、旱輪作。
在早春雨水節氣后至拋栽前20d,抓住降雨的有利時機進行粗整田,將雜草和有機肥均勻埋壓,促進腐熟分解。對施用雜草沃肥和其它農家肥多的紅、黃壤酸性稻田,在整田前每667m2措施生石灰粉30 kg~50kg,可加速有機質的分解,并中和土壤酸度,消除有毒物質。提早整田還可以促進雜草種子提早萌發,提早處理,減輕水稻移栽后的雜草為害。在移栽前2d~3d,全田撒施速效氮肥碳銨25kg和磷肥25kg,隨后精細整田,過1d~2d,待渾泥水沉降后,保留露泥皮淺水移栽。
發病田塊應立即開好溝,圍溝、腰溝要溝相連,溝溝相通,充分排水,適度曬田。對爛糊田、冷浸田則應重曬,以促進水稻根部通氣良好,增強根系活力,并促進有毒物質氧化或下滲,降低或消除對水稻根系的毒害。
排出田水后,然后每667m2稻田措施草木灰100kg~150kg,增鉀,以調節土壤酸堿度,消除土壤中有毒物質,促進有機質分解,同時草木灰含有大量鉀,促進根系生長,增強根系吸收能力。
在排水、適度曬田的同時,可葉面噴施磷酸二氫鉀,施用量一定要嚴格,每667m2100g~150g,兌水60kg均勻噴于水稻地上部葉面,并隔7d噴一次,連續噴施2次~3次。回水后,要視前期所施肥料種類、數量及禾苗生長情況,適量撒施優質氮肥、磷肥、鉀肥或復合肥,尤其要重視磷、鉀的配合施用,以促進分蘗生長,增加有效穗數,爭取穗大、粒重,確保水稻產量。
對受洪水淹沒,排水不暢,洪水消退后,水中細泥沉淀在稻田表皮,稻田表面結構受到破壞,通透性差導致坐蔸的田,除采用上述預防措施和補救措施外,還要采用中耕除草。具體操作方法:下田用腳踩泥土,改善土壤結構,增加通透性,同時去除田間雜草,減少雜草爭肥、爭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