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永州市委書記 張碩輔
永州地處湖南南部,瀟水、湘江在境內匯合,是古時“三湘”大地上漓湘、瀟湘、蒸湘中的“瀟湘”所在地。境內水文化資源得天獨厚,水文化歷史源遠流長。“千年詩文地,錦繡瀟湘源”是永州水文化形象而通俗的概括和詮釋。生態與文化是永州發展的兩張王牌,水生態、水文化是這兩張王牌中最具靈性、最賦韻味的名片。保護水生態,建設水文化是永州貫徹落實“兩型社會”建設的生動實踐,更是永州突出“產業承接、綠色引領、文化創新”三大特色,發展現代水利事業,加快建設國家級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的一項基礎性工程。
永州屬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類型,年均降雨量1 484.9 mm,雨量充沛。水資源豐富的自然條件,使得農耕文明成為永州人們的必然選擇。境內瀟水與湘江“九曲回腸”的水文特點,自然而然地在江河兩岸依水而居形成許多城鎮。農業的發展,城鎮的興起,衍生出燦爛的瀟湘文化。水文化不是永州獨有,但瀟湘水文化有自己獨特的內容,它與永州依山傍水、攜江帶庫的水文特征密切相關。
永州境內山塘水庫、河流眾多,水網密布,是湖南省水域最廣、水量最多的地區之一,江南水鄉特色十分鮮明。現有各類水域面積938.7 km2,占全市總面積的4.2%,每年過境客水468億m3。湘江在永州境內綿延伸展223 km,占全長的26.1%,并派生出眾多的支流。境內河網密布,共有大小河流733條。水利工程點多面廣,總數達20多萬處,各類型水庫1 229座,其中大型水庫2座、中型水庫26座、小(Ⅰ)型水庫159座、小(Ⅱ)型水庫1 042座,中型河壩10座,蓄水5萬m3以上的骨干山塘6.5萬多處。永州域內水生態景觀星羅棋布,有瀟湘平湖、愚溪眺雪、香零煙雨、朝陽旭日、澹巖秋月、浯溪碑林等360多處,“瀟湘夜雨”為湖南八景之首。這些水生態景觀像一串珍珠撒在永州瀟湘二水兩岸,將永州這座歷史文化名城映襯得更加優美動人。
“揮毫當得江山助,不到瀟湘豈有詩”,從屈原的《離騷》、柳宗元的《小石潭記》、《江雪》,到毛澤東的《七律·答友人》、陶鑄的《東風》,永州人民對歷朝歷代水文化詩文口耳相傳;眾多名人雅士與水結緣,元結與浯溪、柳宗元與愚溪、周敦頤與濂溪,三條中國文化名溪,讓永州聞名遐邇;岳麓書院名聯“吾道南來,原是濂溪一脈;大江東去,無非湘水余波”對周敦頤理學價值作了高度概括;依山傍水,彰顯農耕文化的祁陽李家大院、零陵周家大院、江永上甘棠村、新田龍家大院等永州古村令人流連忘返;二妃千里尋夫淚灑斑竹、盤王率眾千家峒阻兵、諸葛亮督軍桂永曬兵書等廣為人知的水故事流傳千載;《紅樓夢》名著中林黛玉所住“瀟湘館”,蘋島右岸至今依存的“瀟湘廟”,更是永州瀟湘水文化的歷史遺存。
永州民間與水文化有關的龍舟競渡、采蓮船、端午粽子、民歌民謠和水上祭祀活動,為老百姓喜聞樂見代代相傳。百舸爭流的道縣龍舟賽,風格奇絕的女書習俗,唱腔高亢的祁陽小調,奔放粗獷的瑤家長鼓舞,委婉悠長的零陵漁鼓、瀟水放排歌等傳統習俗流傳至今。和其它地區、其它種類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相比而言,永州瀟湘水文化的非物質遺產在老百姓中不僅不是后繼乏人或傳承中斷,還迭有新的創新。建國后祁劇中《奈何橋》、《泗水拿剛》、《三氣周瑜》、《蘆花蕩》、《柳剛打井》等與水有關的劇目獲得了很大的成功,1960年在南昌演出時,劇組人員受到周恩來總理的親切接見,成為瀟湘水文化非物質遺產中一筆寶貴的財富。
勤勞勇敢的永州人民在千百年來與水的斗爭中,“水漲堤高”馴服洪水,牢牢掌握了治河權。有史可查歷史上記載較早的水事活動有秦始皇修靈渠,溝通漓湘兩水,三國修呂虎井,唐代零陵修司馬塘,在此后長達兩千多年的歷史中,永州人民與水斗爭留下了豐富的歷史遺存,可以說“史不絕書”。永州經濟社會的發展史,就是一部悠久的河流文明史。
永州位于湘江上游,得水而優的區位特點,勢必會成就該地區的繁榮。興涉水產業,辦親水旅游,建濱水城市,“水”對永州而言,既是一種地理概念,又是一種文化符號,更是經濟發展的動力源泉。
通常水體(江、河、湖、海)具有5種功能:水利功能、水路運輸功能、旅游娛樂功能、城市形象功能和生態保護功能。水體的功能定位,對城市結構和功能的優化有著重要的意義,體現了水體的自然、經濟和社會價值。
永州濱江攜水為特色的“涉水經濟”以江河、水庫為載體,可大力發展水利、水電、漁業、水上交通、涉水體育及文化娛樂活動所帶動的相關產業,必將給永州的經濟發展帶來活力,成為其經濟新的增長點。由此可見,一個地方經濟的迅猛發展,必須有豐富的水資源為支撐,而現代文明進步,又推動地方經濟與水文化和諧發展。
永州素有“錦繡瀟湘”美譽,湘江、瀟水及其眾多支流構成永州寶貴的水資源。永州之美在于水,旅游業將來最大賣點之一也在于水,永州旅游文化的底色在于水文化。水文化資源同永州自然風光、人文景觀、宗教文化、飲食文化有機地融合在一起,使水文化旅游開發具有遠大的發展前景,將有力地促進永州旅游業的蓬勃發展。
充分挖掘瀟湘水文化內涵,加快河湖水景觀建設,讓“一湖(河)一景一文化”的個性得到彰顯。把水域管理與旅游開發結合起來,借“水”做好旅游文章,著力開發引進一批與水有關的旅游休閑項目,把美化河道、親水空間、歷史文化融為一體,營造優美的水生態旅游環境,使河湖水面不僅發揮供水、排水和防洪功能,更成為游客游覽、娛樂、休憩的名勝地。
一座現代文明城市,需要水去靈動和美化,需要水去揚韻和鑄魂。國內外許多城市因得“名水”或與水“融合”而顯得魅力無窮。倫敦的泰晤士河,巴黎的塞納河,上海的黃浦江,廣州的珠江,其兩岸不僅是現代產業的集聚帶,而且是光彩照人的文化長廊,其水體也仿佛成為流動的風景,不僅經濟快速發展,而且營造出景色怡人的人居環境。
湘江、瀟水及其眾多支流環繞的永州,城市建設處處將折射著瀟湘水文化帶來的光環。這里山青水碧、天藍地綠,處處充滿詩情畫意。提升城市水文化品質是永州成為宜居城市的關鍵,“人文、生態、精致”是永州鮮明的城市特色,體現了永州城市的獨特魅力。
城市水系是城市重要的有機組成部分,提升城市水文化,做到“整治、保護、開發”三位一體,整體推進,把城市水利放到城市發展的宏觀大局中考慮,城市水利規劃建設應體現“三個結合”:即城市防洪工程項目與改善城區水質、修復水生態環境相結合;水系綜合整治與搞好濱水綠化、建設宜居環境相結合;城市水利建設與挖掘永州瀟湘文化積淀、打造城市景觀、優化旅游資源配置相結合。建造富有瀟湘文化內涵的濱水景區、景點及藝術園林,體現出濃厚的地域文化特征。
“十二五”期間,永州將按照省委、省政府“四化兩型”和“兩個加快”戰略部署,通過政府主導,部門主抓,大力開展水文化建設,以“立足水利行業、挖掘水道文脈、彰顯水貌特色、提升水城品味”為目標,突出物質水文化創精品,精神水文化上臺階,行為水文化出亮點,制度水文化見實效,水文化產業建設鑄品牌。
采取經濟、法律等各種措施,把環境保護落到實處。引入市場機制,倡導用水有償服務,提高人們的節水意識。通過環保護水、和諧用水兩手抓,大力開展造綠治流,減排控水活動,為湘江中下游各地區、各城市調控好水資源、提供優質水資源,當好錦繡瀟湘和東方萊茵河的守護神。在水生態環境保護方面,實施生態修復、濱水區建設、污水處理系統建設、外源控制、清除內源,調水增加環境容積等項目,大力改善水生態環境。生態城市建設方面,通過對江河、水庫進行整修、雨季蓄水、旱季保水等方法進行詳盡的水系規劃,通過優先利用再生水,讓水資源流動,塑造富有永州特色的水系空間。在具體工作中,我們在全省率先實行三大舉措:一是“聯村造綠”,市縣區直單位,中央駐永單位與沿城、沿水、沿路的村聯合種樹造林。二是“一票否決”,在全市所有鄉鎮考核中,將植樹造林和城鄉環境整治列為“一票否決”內容。三是“用水戶協會”,在東安縣試點并推廣用水戶協會。通過努力,爭取“十二五”末,全市森林覆蓋率達到65%,空氣質量優良率達到96%,城市飲用水供水質量達標率保持100%,城鎮生活污水處理率達到72%,城鎮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到80%以上。
堅持“建一個水利工程,造一方文化景觀”,強化水利工程的文化元素,注重水文化景觀建設,將水文化景觀建設與水利、交通、建筑、環保、綠化等有機結合,使水文化景觀成為永州展示現代文明的一顆顆璀璨明珠。認真搞好水利規劃建設,既要體現自然景觀特色,又能反映歷史文化淵源,使每一處水文化景觀,充分展示豐厚的水文化底蘊,展現獨特的水環境風采,營造人與水、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良好氛圍。目前,永州將著重打造“兩水三山四湖”水文化景觀。“兩水”就是以冷水灘、零陵、祁陽、東安和雙牌5個城市為節點,充分利用湘江、瀟水兩大水資源,建立湘江風光帶和“水云瀟湘”主題文化旅游公園。“三山”就是以陽明山、舜皇山、金洞的觀瀑漂流為內容,保持生態、休閑特色,突出親水、親綠主題,大力發展永州水文化旅游。“四湖”就是以永州四大水利工程為景觀元素,結合當地生態特色,搞好綜合開發,打造水利風景區。以涔天河水庫為中心,建設神州瑤池風景區;以雙牌水庫為中心,建設瀟水平湖風景區;以南津渡電站為中心,建設水上大世界風景區;以宋家洲電站為中心,建設瀟湘平湖風景區。
以“強素質、鑄文化、樹精神”為目標,著力加強以水利行業核心價值觀為主要載體的文化建設。水利行業核心價值觀包括可持續水利發展思路、人與自然和諧的水生態倫理觀念、“獻身、負責、求實”的水利行業精神三個核心內容。水利行業核心價值觀體現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治水新思路,是科學發展觀在水利事業發展上的集中表現,是對長期以來水利建設實踐經驗的高度概括。人與自然和諧的水生態倫理觀是實現人與自然協調發展的必然價值取向,是人類所應承擔的對自然的責任和道義的整體認識和把握,是推進可持續發展水利的社會公德支撐。“獻身、負責、求實”的水利行業精神是社會主義榮辱觀在水利行業的生動體現,是形成良好行業風氣的重要思想基礎,是推進可持續發展水利的職業道德保障,培育水利核心價值觀是水利事業健康、持續、和諧發展的內在要求。與此同時,努力提高水利人文化素養。水利人不但需要具備較強的水利業務知識,更需要具備政治、經濟、歷史、人文、管理等多學科知識,努力使自己成為業務精通、博學多專的“文化人”、“全能人”,做好瀟湘水文化研究、挖掘與建設這篇大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