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 尚 王 偉
(湖南省水利水電勘測設計研究總院 長沙市 410007)(中南勘測設計研究院 長沙市 410014)
“十一五”期間,湖南省的水利事業可持續發展治水思路得到全面貫徹,水利基礎設施建設取得重大進展,水資源管理和節水型社會建設深入推進,水土保持和生態環境治理有效推進,水利改革不斷深化,行業能力明顯提高,有力促進了經濟平穩較快發展和社會和諧穩定,為今后一段時期的水利改革和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但是,目前水情仍然是湖南省重要省情,水患仍然是心腹大患,季節性缺水和局部水質差仍然是影響全省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生活質量的突出問題,水利設施薄弱仍然是湖南省基礎設施的明顯短板。
水利建設的現代化是為國家現代化服務的,水利行業現代化首先要滿足國家現代化進程中社會對水的各種需求。但是,水資源是有限的,對水資源的開發利用又必須遵循自然規律。水利行業的現代化還表現為能清楚地認識水的基本規律,引導社會對水資源進行合理利用,控制不合理的需求和消費。縱觀人類社會對水的開發利用大致經歷過5個階段:
人類社會要求發展首先要確保自己的安全,特別是人類開始在水域周邊定居之后就必須進行防洪建設。一般是堤防、城墻、城區排水系統等,并且隨著社會經濟水平的提高,不斷提高防洪建設水平。
人類社會防洪安全得到一定保障之后,經濟就會發展,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之后,水的供需矛盾就日益突出,這時各種引水、配水等供水系統的建設成為水利建設的主要內容,經濟越發展,要求供水能力和保障率越高。
伴隨社會經濟的發展,供水量越高,排污量增加,水域的污染將造成重大社會問題,因而水資源保護、改善水域水質等水環境建設將成為水利建設的主要內容。
在水質問題基本解決之后,隨著人類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和旅游事業的發展,人們會對水域周邊的景觀提出較高的要求。因此,以水域空間管理、為人們提供良好的休息娛樂空間為主要內容的水利建設將首先在城市周邊地區得到發展。
隨著人們對保護生物多樣性意識的增強,人們重新審視自然水域在生態環境中的作用,要求恢復水系自然生態功能的呼聲越來越高。水域不僅要清潔、美觀,而且要求水域生機盎然,即回歸自然、修復水域的生態系統成為目前發達國家水系管理的主要內容。
綜上所述,在社會經濟的不同發展階段,水利建設所表現的相應內容也有所不同。新中國成立后,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由于經濟發展十分迅速,而前一時期由于水利建設投資不足,問題積累較多,在現階段表現的發展階段性不十分清楚。在防洪方面城市防洪標準較高,大江大河可防中、小洪水;在供水能力方面北方缺水嚴重,江河斷流,但地下水開采能力較強,造成地下水嚴重超采;水域污染已十分嚴重,流經城市的水系普遍呈嚴重污染,重大污染事故時有發生;在一些大城市水系已開始景觀建設,但水質普遍較差;水系的生態修復問題尚沒有引起足夠重視。進入21世紀,人們對水利建設的要求應當是全方位的,可以預計在21世紀的前半段,人們將會要求恢復碧水藍天、山川秀美,要求水系恢復良好的資源功能、環境功能和生態功能。而我國水利現代化要求我們進行大水利建設,在盡可能短的時間內完成水利五階段的跨越。
現代水利,是在經濟社會快速穩定發展的時期,采用先進的治水理念,通過先進的管理模式,運用先進的裝備技術,發展高效低耗、人水和諧的新型水利,實現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為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提供良好的水利保障。湖南現代水利就是要在中央1號文件和省委1號文件出臺的新形勢下,系統構建高標準防洪減災體系、水資源優化配置和有效供給體系、水環境保護體系、水利發展服務體系,實現江湖安瀾、保障有力、水域秀美、生態友好的新格局,更好地服務全省“四化兩型”建設,為經濟社會快速穩定發展提供有力的水利支撐和保障。
湖南現代水利具有新時代賦予的氣息與特質,與傳統水利相比,應具有先進性、全面性、規范性與可持續性等基本特征。
(1)先進性。現代水利的治水理念的先進性體現在轉變傳統治水思路,應從“抵御洪水”向“人水和諧共處”轉變,由單一的水資源功能開發向水的資源功能、環境功能、生態功能全面綜合開發利用和保護轉變,體現可持續發展的核心理念。工程設施與技術裝備先進科學既是現代水利技術能力的突出標志,又是防洪、灌溉、水資源調配等工程體系建設的基本保障,要求基本能夠代表當時最先進生產力水平和技術水平。高效先進的管理體制和嚴格有效的法規制度是現代水利發展的制度保障和必要條件。具有復合知識背景、現代觀念技術的優秀水利人才是現代水利創新發展的核心保證。
(2)全面性。現代水利應該涵蓋水利行業的各個方面和領域,包括從管理制度、工程建設到技術創新和人才培養的各項內容,也涉及其他涉水行業的相關工作。全面完整地管理利用好每一滴水,統籌協調地規劃好每一件水務工作,是現代水利穩定有序發展的重要基石。
(3)規范性。現代水利需要建立與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的水管理制度,就需要建立起法制完備、體制健全、機制合理、行為規范的水管理制度,建立適合湖南省省情的水市場、水權制度及水價機制,利用嚴格完備的法律制度來規范水務工作及水市場行為。
(4)可持續性。水資源利用的可持續性、水管理機制的可持續性、水利工程建設的可持續性以及水利創新人才技術的可持續性直接決定了水利對經濟社會發展可持續性的支持與保障。可持續性是現代水利堅持科學發展、以人為本的核心理念與基本需求。
可持續發展的原則已成為一項基本國策,但是這一原則還沒有能夠反映到水利規劃、建設、管理的基本理論中。要把可持續發展原則變成新的水利建設理論還需要一個過程,有許多理論問題需要研究:
(1)流域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條件。
(2)流域內人口、經濟、資源、環境、生態協調發展的基本模式。
(3)流域承載力的估算。
(4)流域內水資源的優化配置。
(5)流域生態系統的修復理論與技術。
(6)流域內水利工程建設對生態系統影響評價。
(7)流域內代際公平原則的體現。
(8)流域內地域公平原則的體現。
在傳統的水利理論中,比較多地受到改造自然、人定勝天思想的影響,沒有把人類作為流域內生態系統的一部分來加以研究和考察,而是片面強調滿足人類社會發展的愿望,以至干擾甚至破壞了流域內生態系統的協調和均衡。目前在發達國家的水系管理中比較注意全流域的管理,明確提出“人與水和諧共處”、“回歸自然”、“修復河流生態系統”等目標,流域生態系統保持較良好的狀態,流域內的居民普遍有較主動的環保和生態保護意識。應當說在觀念方面與國際先進觀念仍有較大差距。
目前湖南省在大量中、小型水利工程建設中仍采用較陳舊的設備和施工技術,對一些技術先進但造價昂貴的設備和施工工藝還無法采用。主要表現在:
(1)城市雨水調蓄設施。
(2)先進水利工程機械的使用。
(3)水系生態修復技術。
(4)河道自身凈化能力技術。
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尚未建立,城鄉統籌的飲水供水管理工程體系還不完善,基層水利管理能力薄弱,水利管理體制與涉水事務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的要求存在差距;水利綜合執法體制尚未建立,執法保障水平不高;水利投入體制機制不完善,水利發展長效機制未形成;信息規范化程度不高,水利信息化水平與現代水利的要求存在差距;水利科研機構基礎設施建設與現代水利建設需求不相適應,各級技術人才隊伍后勁不足,基礎技術力量薄弱。
綜上所述,我國在水利現代化方面目前與國際先進水平相比,差距主要表現在:觀念陳舊,受傳統水利影響較深;受國力限制,行業整體技術裝備水平不高;在管理上明顯落后。
湖南省水利發展有利條件很多,但也要充分認識到湖南省的基本水情仍然是水旱災害頻發、水資源時空分布不均、局部水質較差。水利發展面臨的問題和薄弱環節主要表現以下幾個方面:
水情是湖南省的重要省情,水患是湖南省的心腹大患。當前,湖南省流域防洪控制性工程嚴重不足,城鎮堤防防洪標準偏低,大部分僅能抗御5~10年一遇洪水,部分城市防洪圈未閉合,中小河流治理尚處于起步階段,小型病險水庫除險加固任務繁重,山洪災害防御預警預報能力薄弱,防汛減災調度決策支持系統不完善,災害應急響應機制和減災管理體系尚不健全,洞庭湖受長江超額洪水威脅依然嚴重,堤防設計標準偏低,堤基地質情況復雜、隱患多,蓄滯洪建設嚴重滯后,撇洪河、內湖防洪問題突出,內澇漬災風險依然存在。防洪減災能力與人民群眾生存發展的要求存在差距。
由于水資源時空分布不均,水資源調配能力不足,局部水域污染比較嚴重,資源性缺水、工程性缺水、水質性缺水現象凸顯,干旱年缺水程度十分嚴重,加之用水方式粗放、用水效率不高,進一步加劇了水資源短缺的局面,全省用水總量已逼近用水總量控制紅線。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尚未建立,城鄉統籌的飲水供水管理工程體系還不完善,農田水利建設標準偏低,難以保障農業現代化及新農村建設的水利需求。水資源保障能力與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要求存在差距。
水生態環境惡化趨勢還未得到有效控制;江湖關系變化,洞庭湖生態進水減少,濕地衰退問題依然嚴重;水土流失治理速度較慢,江河湖泊泥沙淤積日趨嚴重,人為水土流失面積日益增大;開發建設項目水土保持“三同時”制度沒有全面落實。水生態環境承載能力與建設生態文明、兩型社會的要求存在差距。
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積極踐行中央新時期治水方針和可持續發展治水思路,緊緊圍繞 “四化兩型”建設,堅持以人為本、人水和諧的治水理念,把水利建設作為基礎設施建設的優先領域,把嚴格水資源管理作為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戰略措施。大力發展安全水利、民生水利、生態水利,不斷深化水利改革,從根本上解決“水多、水少、水臟和水渾”四大水問題,展現“三湘四水山清水秀,洞庭水鄉碧波蕩漾”的湖南水利現代化愿景。
1. 劉樹坤.中國水利現代化初探[J].水利發展研究,2002,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