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彩萍 李 南 羅文輝
(1.大冶市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檢驗站 435100; 2.大冶市植保站 435100)
“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農產品質量安全事關千家萬戶,已成為政府重視、社會關注的熱點問題。近年來,我市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工作在社會各界的關心和支持下,通過共同努力,取得了一定成績,農產品質量安全狀況不斷改善,但與消費者追求的高標準相比,還存在一定的差距,進一步提升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任重道遠。
大冶市政府高度重視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工作,成立了以分管副市長為組長,農業、工商、衛生、質監、藥監、公安等相關部門主要負責人為成員的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工作領導小組,領導小組辦公室設在農業局,具體負責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同時,市政府制定了《大冶市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體系建設實施方案》和《大冶市農產品重大安全事故應急預案(草案)》,明確了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工作職責,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體系基本建成。全市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工作實行目標管理,市政府與各鄉鎮、街辦簽訂了責任狀,明確了目標和責任。
大冶市2009年獲批建設縣級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督檢驗站,該項目總投入400萬元,其中國家投入267萬元,地方配套133萬元。通過該項目的建設與實施,成立了“大冶市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檢驗站”專項檢測機構,充實了專門的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隊伍,整合了農產品檢測資源,完善了檢測體系,配備了現代化檢測儀器、設備及檢測專用車,全面提高了我市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水平。
近年來,大冶市農業局利用廣播電視、報紙等新聞媒體和科技下鄉、現場咨詢、農產品質量安全知識培訓等多種方式,加大對農產品質量安全的宣傳力度,發放《農產品安全手冊》、《禁用高毒農藥》、《農藥管理條例》等宣傳資料8 000余份,培訓農產品生產人員和農產品生產投入品經營人員、農業技術人員300多人次。深入生產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和銷售企業進行農產品質量安全、農業投入品使用等宣傳教育,向農民傳授無公害農業種植、養殖業生產技術知識,不斷提高他們的科技水平。通過宣傳教育,廣大市民對農產品質量安全意識得到了提高,農產品生產和銷售的相關企業(責任人)、農民專業合作社(負責人)對農產品質量安全的法制觀念得到了加強。
我市建立了農業生產投入品監管的長效機制,實行日常監管與專項整治相結合,切實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和農業生產安全。按照農業生產重要季節和農業生產投入品主要經營時期,集中時間、集中精力、集中力量組織開展“農資打假保春耕”、高毒農藥禁用、獸藥、飼料及飼料添加的專項整治活動等,對農業生產投入品進行全面抽樣檢測。避免了濫用農藥、化肥、激素、飼料添加劑的行為,確保農產品生產環節的安全。
我市堅持按照“區域化布局、規模化經營、標準化生產”的工作思路,大力推廣“龍頭企業+基地(小區)+農戶”的產業化經營模式,初步建立了與農產品質量安全相適應的農業生產體系。全市已建優質稻板塊基地面積3.33萬hm2,特色蔬菜基地面積1 600 hm2,引進和培育經營耕地3.33 hm2以上的種植大戶達280多戶;已建規模化養豬場25個,其中萬頭以上的豬場9個,已建標準化生豬“150”、“600”模式養殖場207棟;已建年出籠20萬只以上的肉雞養殖小區25個,年出籠2萬只以上的肉雞養殖大戶84戶;已建年出籠20萬只以上的肉鴨養殖小區65個,鴨舍478棟。全市已建優勢農產品基地366個,其中種植業109個,畜牧業257個。積極實施精品名牌戰略,加大品牌創建力度,全市已創建農產品品牌100多個,其中,有機品牌2個,綠色食品品牌36個、無公害食品品牌19個。工作中以農業標準化生產示范創建活動為抓手,以農業龍頭企業和無公害農產品生產、加工基地為重點,積極開展標準化生產的宣傳、培訓、指導和服務,通過堅持按照無公害農產品生產標準組織生產,從生產環節上保證農產品的質量安全。
1.6.1 嚴格執行農產品產地準出、市場準入制度
每年市政府與各鄉鎮政府簽訂農業生產責任書,將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納入年終目標考核,明確了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工作的職責。在城區主要農貿市場、大型超市實行自檢制度的基礎上,市農產品檢測機構還會進行例行抽檢監督,未經檢測和不能提供有效合格證明的農產品一律不得上架銷售,經檢測農殘超標農產品一律下架銷毀。大型農產品種植基地與市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督檢驗站簽訂了委托檢測書,市農產品檢測機構在生產期間還不定期進行跟蹤抽檢,確保產地輸出農產品的安全。
1.6.2 加大生產基地抽檢力度
目前,全市規模化農產品生產基地和種植大戶全部納入監控范圍,城區農貿市場、超市的農產品全部納入檢測范圍。平均每年要檢查種養殖基地400多批次,檢查它們的生產記錄、田間檔案、農業生產投入品使用等情況,對基地的上市農產品進行農藥殘留檢測,開展產地環境檢測,對茗山等地區的灌溉水和土壤中的重金屬進行了定量檢測,多項措施確保農產品產地環境安全。
通過全市各有關部門的共同努力,我市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與消費者的高標準和嚴要求還存在一定距離,必須引起相關部門的高度重視。
部分領導干部群眾對農產品質量安全重要性的認識還沒有完全到位,思想觀念和生產方式跟不上形勢發展的需要。一是領導干部對農產品質量安全重要性認識不夠,農產品工作經費撥付延緩,鄉鎮農產品檢測機構建設緩慢。二是部分農戶、農產品企業(合作社)和經銷商對農產品質量安全認識不到位,法制觀念淡薄,重視經濟效益、忽視安全管理,重視自身利益,忽視公眾利益。三是部分消費者的農產品的質量安全意識不強,缺乏自我保護意識,安全消費觀念淡薄。
根據省、市有關文件要求,各鄉鎮要建立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檢測機構。通過對各鄉鎮農產品工作的檢查,我們發現各鄉鎮的農產品監管領導小組只存在于一紙文件中,部分領導小組成員不知道有監管領導小組的存在。絕大部分鄉鎮沒有建立農產品檢測室、配備檢測儀器。產地準出依靠鄉鎮檢測機構出具檢測結果就無從談起。鄉鎮對農產品基地的監管技術力量明顯缺失。
雖然我市有鑫東生態農業有限公司、劉仁八富農生態農業合作社等一批實力強的標準化基地,但是我市農產品生產布局零散,種植、養殖分散,農民組織化程度低的情況并未有根本性改變。產業化調整不到位,土地流轉、土地平整進程較慢,農產品基地建設投入不足,標準化生產難以大規模推廣,產出效益低。
從農產品生產特點看,由于農產品生產具有周期長、影響因素多、生產環境可控性差等特點,任何單一的控制措施和單一的監管環節都很難保證農產品質量安全。尤其是我市尚處在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型時期,生產經營分散,小、散、亂等問題突出,監管難度很大。
要充分利用各種新聞媒體和宣傳載體,加強對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的宣傳,進一步增強農戶、農產品企業(合作社)和經銷商的責任意識和安全意識,提高消費者的自我防范意識和自我保護能力。
嚴格鄉鎮農產品質量安全目標考核,促使鄉鎮領導更加重視農產品質量安全,建立健全農產品監管機構。建立農產品檢測機構,配置儀器,安排專職人員從事農產品檢測工作,使鄉鎮檢測機構能夠完成鄉鎮農產品檢測,對農產品基地開具產地證明,做好產地準出工作。市級各農產品監管機構也繼續加強農業投入品的監管,檢測機構要加大對農貿市場、超市等得抽檢力度,做好市場準入工作。
加強土地流轉工作,合理規劃農產品基地,使農產品生產呈現集約化、規模化、組織化。大力推進農業標準化示范區建設,繼續培育、創建更多名優農產品品牌。加大科技培訓力度,提高農業技術人員和農民的科技水平,引導農民科學種植、養殖,完善生產、銷售的臺帳記錄,確保發現質量安全問題能及時溯源。繼續推進有機農產品、綠色農產品和無公害農產品的認證申報工作,引進推廣生態高效種養模式和產品,廣泛應用測土配方施肥等技術,促進優質、安全農產品生產上規模、上檔次,提高我市農產品競爭力。
建議加大財政投入力度,農產品質量檢測經費要專門撥付,專項使用。要完善質量檢測網絡,整合檢測資源,優化檢測設備,不斷擴大檢測范圍和數量,提高檢測水平;要協調各監管部門,強化生產源頭、加工儲運和市場流通的全程監管,進一步規范凈化農業投入品市場,確保農產品質量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