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玉帥(鄭州市常莊水庫管理處)
常莊水庫地處鄭州市的西郊,距市區僅2.5km。屬淮河流域沙潁河水系賈魯河支流賈峪河下游,主要功能是城市防洪和應急供水,1999年10月被確定為鄭州市一級水源保護地。
該流域位于淺山區向平原區過渡地帶,屬于黃河Ⅲ級階地,整體地勢西南高東北低。賈峪河自南而北流經本區,在黃河Ⅲ級階地下切和堆積而形成其自身的河谷地貌。庫區呈南小北大,中間較深。一年四季分明,光照豐富,夏季高溫多雨,冬季多風干旱。流域范圍內多年平均氣溫14.3℃,多年平均水面蒸發量為1300mm。多年平均降雨量為650mm,且時空分布不均。常莊水庫特有的地理位置、氣候特點和水文氣象條件,決定了其獨特的水生生物群落。
常莊水庫除險加固完成后,為及時了解和掌握常莊水庫水生態狀況,常莊水庫組織人員對庫區水生生物的種群組成、數量變化,群落結構及鏈鎖關系進行調查。從調查結果來看,形勢十分嚴峻。魚類由原先的27種銳減至16種,岸邊漂浮著死魚,其中以鰱魚居多。站在庫岸邊可肉眼觀察到魚體瘦弱,游動緩慢,反應遲鈍。甲殼類動物由原來的8種降至6種,岸邊隨處可見死去的螺絲。水鴨、天鵝、蒼鷺不見蹤影。水生昆蟲(如中華水斧、松藻蟲、紅娘華蟲、水蠆等)幾乎絕跡。原本隨處可見的蘆葦、蒲草零星分布在岸邊,水邊渣草泛濫成災,絲網藻浮現在水面,水梭草和水蓼到處都是。水質呈淺黃色,偶爾水面上有油帶狀物出現。從中可以看出常莊水庫的水生生物食物鏈缺失,水生態出現嚴重不平衡。
導致水生態不平衡的主要原因是幾年前常莊水庫進行的除險加固。為確保施工中的工程安全,水庫泄洪降至死水位;原引黃泵站已停止使用,黃河水不能抽進水庫;水庫上游生態環境惡化,山泉早已斷流;上游賈峪段的小煤礦在國家政策的干預下也相繼停產,原先采煤抽水中止,水體得不到有效交換;再加上自然蒸發,現庫容不足50萬m3,水庫幾近干涸。原先碧波蕩漾的近135hm2的水面不復存在。候鳥不來此地越冬,水生生物資源銳減,特別是庫區沒有草魚,渣草瘋長,大量消耗水中的無機營養物,水中微生物不能繁殖,鰱魚沒有食物,致使它們之間形成了惡性循環。由此可見,常莊水庫的水生態安全受到嚴重威脅,與水利部提出的“河湖健康”新理念相違背,當務之急是進行科學有效的水生態修復。
在實際工作中,人們對水生態安全的重視還遠遠不夠。許多領導只是一味地認為基層水庫把安全度汛和工程管理搞上去就萬事大吉了,其它的事情可以輕描淡寫地一筆帶過。殊不知,水生態安全直接關乎水質安全,國內發生的多起水環境事件更給我們敲響了警鐘。不論我們的工程管理怎樣提升,防汛預案如何到位,水政執法多么嚴格,如果水庫大壩攔蓄的是污水、臭水,那么我們以上所做的工作都將前功盡棄。
此外,水生態修復工程的配套資金基本不到位,上級有關部門支持措施不力,或者說這一塊資金就很少。常莊水庫作為基層水利單位,經常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也很想從水生態修復的角度來維護該流域內的水生態平衡,最終達到地表水環境質量ⅠⅠ類水質要求。但現實情況往往事與愿違,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從而導致一些水生態修復措施難以維持下去。
當前從事水生態修復的科技人才大都集中在科研院所、高?;蚴〖壱陨蠁挝?,常莊水庫作為基層水利單位,水生資源保護方面的人才嚴重缺失,沒有熟悉水生態修復理論的人員。
同時,縱觀國內外對水生態修復的相關研究成果,國外研究相對深入,理論、技術、方法先進多樣,在實踐中應用廣泛,積累了一定的成功經驗。而國內水生態修復存在的主要問題有:大多模仿國外已有案例去初步嘗試,較少從水庫流域所處地區的特點出發,缺少對水庫水生態修復的機理研究;在分區修復,水生態效益分析上不夠成熟;缺乏從大尺度流域角度考慮庫岸、庫區、上下游的整體生態修復。此外,水生態系統具有動態性、復雜性和非線性等特點,且生態系統構成因素眾多,相互之間作用關系復雜,給相關研究工作帶來難度與挑戰。所以,水生態修復技術基本處于探索階段。
雖然河南省水利廳要求各水利單位對本單位的水土保持進行五年規劃,但對水生態修復規劃卻沒有明文規定,各個單位只是為凈化水質、保持水生態系統的動態平衡而孤立地作為一項生態工程來搞,沒有形成系統的、經上級有關部門批準實施的規劃意見,致使水生態修復實際效果不太理想。
首先,人們對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理念缺乏足夠的理解和認識,因此要采用典型事件、電視報紙、媒體推介、圖片展覽等多種形式加大對水生態修復的宣傳力度,引起人們對水生態安全的重視,尤其是要改變有關領導的片面認識,引導人們正確理解并處理好人工治理與水生態自我修復的關系,把水生態修復作為水庫生態治理的一項重要工作落到實處。
其次,本著“以人為本、因地制宜、尊重自然、合理規劃”的原則,按照“分步實施、穩妥推進、治管結合”的方針,系統地編制出水生態修復實施方案,并統籌考慮鄭州市政府提出的“常西湖”生態水域規劃,與之相協調一致。明確水生態修復的區域、任務、目標和具體措施,納入鄭州市政府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計劃,安排專門資金,確保實施過程中的資金保障。同時,更要注重人才隊伍建設,因為沒有這方面的人才,一切都是空談。所以,一方面要大力從高等院校招錄水生態專業方面的畢業生,另一方面還要加強對現有人員進行培訓,急需建立一支與工作相適應、同水庫協調發展相匹配、規模與結構更趨合理的水生態修復人才隊伍,建立健全水生態修復科技服務體系,從而實現常莊水庫水生態建設的可持續發展。
4.2.1 庫邊栽水生植物
水庫淺水邊是水生態系統里一個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要盡可能構建水生植物多樣性的環境。在種植方法上,一般可以直接栽在河邊的灘地上、斜坡上,也可以栽在水庫消漲帶,還可在庫面上安置生態浮床進行無土栽培。在不影響水庫斷面的基礎上,可種植一些香蒲、水蔥、芡實、空心菜、千屈菜、美人蕉、水芹、茭白等挺水植物;也可以在水深不超過5m處種植一些荷花、睡蓮等浮水植物;在庫面上撒上浮萍,讓它隨風飄動;還可以在庫區水深處種植一些苦草、貍藻、狐尾藻等沉水植物。這樣既可以凈化水質,又能產生經濟效益,還能突出水生植物的層次,營造出千姿百態的水生態環境。
4.2.2 庫區增殖放流
在放養水生動物時,要注意食草性、食肉性、雜食性之間的搭配,如草魚、花白鰱、青魚、中華鱉、龜、蝦蟹等等?;柵c白鰱的比例按7:3放養,通過鰱魚來凈化水質。特別是針對目前常莊水庫渣草瘋長現象,放養草魚規格至少250g,使它們和其它生物共同構成完整的食物鏈,保持庫區水生態系統的動態平衡。
4.2.3 庫底爬螺蚌
螺蚌等貝殼類動物和大量的底棲動物,如河蚌、瘤麗蚌、田螺、湖螺、椎實螺等,它們在水底形成另一個世界,是名副其實的庫底清道夫。這些底層生物的活動能加速庫底微生物的分解,促進了上下水層水體的交換,從而使底層生物有效解決水底厭氧問題。
在水庫上游及庫區周邊大量植樹造林,樹木品種以本地鄉土樹種為主,形成大面積的水保涵養林帶,使其與庫區豐富多樣的水生生物環境相映成趣。能有效治理水土流失,阻止水土淤積庫區;減少有機物對庫區的沖擊,防止水體富營養化;并能改善這一地區的溫度、濕度與舒適度,也就是可以減少溫室效應。此外,水保涵養林還能增加空氣中負氧離子的含量,促進人體新陳代謝,改善機體神經系統功能。漫步林中,使人精神松弛,心情舒暢。
人們肉眼看不到的細菌、真菌、放線菌、土壤原生動物等生物種群的生存和繁衍,每時每刻都在將水中的有機物分解成無機物,它們需要充足的氧氣。因此,應盡量用各種方法和手段促進庫區水體溶氧,或者通過人為干預,安裝曝氧設備,定時在庫底通過曝氧(增加水體中氧氣)的方法來促使好氧細菌的生長繁殖,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水體的對流,從而達到快速分解水中有機污染物的目的。
每天定人定時到庫區進行巡查,做好記錄,歸檔留存,發現異常情況及時上報。隨時掌握庫區水生生物資源現狀,實時觀察,分析原因,使庫區及其周邊生態系統更趨完整,搭配更加合理科學,并積極地、經常不斷地進行必要的干預,促使其達到動態平衡。同時,還要提高警惕,嚴格控制外來物種的入侵。對來庫區進行放生的人,要主動上前詢問,查看所放生的物種,對違禁物種及時制止,堅決不允許在水庫放生。
當前,常莊水庫正在從尖崗水庫引水,庫區水位一天天上漲,這本身就是一個積極信號。只要水庫達到正常蓄水水位,一方面通過水生態自然修復,另一方面通過人工干預治理,以此來彌補水生生物鏈的缺失環節,最終達到常莊水庫小流域內的水生態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