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人民政府副省長 徐明華
2012年3月22日是第二十屆“世界水日”,3月22~28日是第二十五屆“中國水周”。聯合國確定2012年“世界水日”宣傳主題是“水與糧食安全”,我國紀念“世界水日”和“中國水周”活動的宣傳主題為“大力加強農田水利,保障國家糧食安全”。
在今年“世界水日”和“中國水周”到來之際,我們開展紀念活動,目的就是喚醒全社會的水資源意識、水憂患意識,大興農田水利建設,為國家糧食安全提供可靠的水利保障。
大力加強農田水利,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我們必須進一步提高認識,增強緊迫感、責任感,把農田水利建設作為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重點任務,完善農田水利灌溉體系,提升農業用水效率和效益,提高防災減災能力。
2011年的中央和省委1號文件,都強調大力加強農田水利,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省政府、水利部批準的《湖南省加快水利改革試點方案》,也把大力加強農田水利建設作為加快水利改革的重點目標。2011年12月2日,省委書記、省人大常委會主任周強,省委副書記、省長徐守盛,省政協主席胡彪等10多位省領導帶頭,在長沙縣參加農田水利建設勞動,充分體現了省委、省政府對加強農田水利建設的重視和關心。
農田水利是農業的命脈,但由于歷史的原因,我省農業生產仍然沒有擺脫主要“靠天吃飯”的局面。近年來,我省頻繁發生水旱災害,每年都有數百萬畝農田受災,給包括糧食生產在內的人民生命財產造成損失,說明農田水利建設滯后仍然是影響農業穩定發展和國家糧食安全的最大硬傷。
大力加強農田水利,既是提高防災減災能力的重要途徑,也是確保糧食安全的迫切需要。我省糧食產量要穩定在300億公斤以上,旱澇保收面積就必須維持在3700萬畝以上。但目前農田水利設施滯后,加之農業用水方式粗放,用水效率較低,農村水資源和水環境壓力不斷加劇。2010年我省農業灌溉用水量達188.5億立方米,接近全社會用水總量的60%,農業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數還低于0.5。同時,近年來氣候變化對我省的影響加大,極端天氣事件明顯增多,氣象災害的突發性、反常性、不可預見性日顯突出。實踐證明,面對同樣災情,農田水利設施好的地方,因災損失就小,生產恢復就快;而農田水利設施薄弱的地方,因災損失就重,生產恢復也慢。
大力加強農田水利,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我們必須堅定目標,突出重點環節,以時不我待、只爭朝夕的態度,盡快完善農田水利設施,盡快扭轉農業主要“靠天吃飯”的被動局面。
省委、省政府已經就大力加強農田水利作出明確部署。總的目標是,從2011年起,通過5~10年的努力,顯著提高抗旱防災減災能力,新增和恢復灌溉面積154萬畝,改善灌溉面積618萬畝,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提高到0.55以上,從根本上扭轉農田水利建設明顯滯后經濟社會發展的局面。
以“小農水”重點縣建設、灌區配套和節水改造、高效節水灌溉技術推廣為重點,著力提高農田灌溉效益。一是完善農田灌排設施體系。加快實施大中型灌區節水改造和灌排泵站更新改造,擴大有效灌溉面積。著力抓好57個國家和省級“小農水”重點縣建設,力爭所有糧食主產縣全部納入“小農水”重點縣建設,對糧食主產縣的農田水利設施進行集中配套改造。完成洞庭湖區千萬畝基本農田田間水利設施配套改造。二是大力發展高效節水灌溉。積極推廣管道輸水、噴灌、微灌等高效節水灌溉技術,集中力量建設一批規模化高效節水灌溉示范區。
以重點水源工程、抗旱水源工程建設為重點,著力提高糧食生產的供水保障能力。一是加快涔天河等重點水源工程建設,為糧食生產提供水資源保障。二是加快抗旱水源工程建設。繼續實施山平塘清淤和溝渠疏浚工程,積極興修小型蓄水、引水、提水工程,有計劃增打一批抗旱機電井。加強田間工程、末級渠系以及涵閘泵站建設,因地制宜興建小水窖、小水池、小塘壩、小泵站、小水渠等“五小”水利工程。
以洞庭湖治理、小型病險水庫除險加固、中小河流及水土流失治理為重點,著力提高糧食生產的抗災減災能力。一是加快洞庭湖治理,加快完成《洞庭湖區治理近期實施方案》確定的建設任務。二是加快推進中小河流和大江大河重要支流治理、小型病險水庫和病險水閘除險加固,搞好山洪災害防治。今年完成1272座小Ⅱ型病險水庫除險加固任務。三是搞好水土保持生態建設。繼續推進水土流失嚴重地區綜合治理,加快坡耕地綜合整治步伐,加快水電新農村電氣化建設、小水電代燃料和農村水電增效擴容改造,開展農村河道綜合整治。
大力加強農田水利,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我們必須加強組織領導,加大資金投入,加快改革創新,以扎實的措施、實干的行動抓好農田水利這一重大的民生工程。
加強組織領導。各級各部門要高度重視農田水利事業,按照《湖南省小型農田水利條例》規定的職責,建立和落實農田水利建設責任制,統籌各方力量,確保農田水利建設、管理和改革各項任務落到實處。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將小型農田水利事業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建立農田水利事業發展的長效機制。水利部門要負責組織、指導、協調本行政區域內農田水利工作,發改、財政、國土資源、農業等有關部門要按照各自職責,分別負責農田水利的有關工作。同時,加強鄉鎮水利管理機構建設,完善保障機制,發揮其在小型農田水利工作中的職能作用。
完善投入機制。各地要以農田水利建設規劃為平臺,加快建立完善穩定多元和持續增長的農田水利投入機制。一是加快建立公共財政投入穩定增長機制。按照《湖南省加快水利改革試點方案》要求,發揮政府在水利建設中的主導作用,將水利作為公共財政投入的重點領域,保持公共財政對水利投入的持續穩定增加,土地出讓收益中足額計提農田水利建設資金,嚴格執行水利建設基金籌集政策,充實、完善水利規費征收政策。省政府已經明確,自2011年開始,以年度財政經常性收入增長數據為依據,各級財政每年預算安排水利建設投入的增幅與同期財政經常性收入的增幅同步。各級財政設立農田水利專項資金,并逐年增加投入規模。健全資金監管機制,確保專項資金專用于農田水利設施建設。一是要大幅度增加公共財政對農田水利投入。二是加大整合涉農資金力度。以農田水利建設規劃為依據,協調集中使用涉水資金,搭建農村水利資金整合平臺。三是用好民辦公助和財政獎補政策。通過“一事一議”財政獎補,充分調動農民興修水利的積極性。
創新建管機制。以建立小型農田水利建設管理新機制為著力點,充分調動農民群眾參與水利建設和管理的積極性。建立“規劃引領、政策引導、村民自建、民主管理、政府驗收”的建設管理新機制,引導群眾籌資投勞參與小型農田水利工程的建設、管理和監督,充分發揮受益農戶在小型農田水利建設和管理中的主體作用,實現建設責任主體從政府到受益農戶的轉換。堅持“政府支持、民辦公助”的原則,鼓勵農民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在統一規劃基礎上,按照多籌多補、多干多補原則,加大“一事一議”財政獎補力度,充分調動農民興修農田水利的積極性。深化小型農田水利工程產權制度改革,全面落實管理設施與主體工程“三同時”制度,大力推行“先建機制、再建工程”模式。按照“誰投資、誰受益、誰所有、誰養護”的原則,對村組集體、農民個人以及農民用水戶協會等籌資投勞為主建設的小型農田水利設施,產權歸籌資投勞主體所有,維護農民籌資投勞建設水利工程的受益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