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 軍 汪世虎
(新疆阜康市水利管理總站 阜康市 831500)
張 媛
(新疆阜康市水利局水利工程技術服務中心 阜康市 831500)
阜康市高效節水滴灌工程大規模建設始于2009年,興起時間短,但已處于工程建設的高峰期,各級政府及受益農牧民都在忙于搞建設,高效節水工程的運行管理未在思想上得到重視,出現了諸多問題,導致高效節水工程的效益未能得到最大限度的發揮,一是各級政府對高效節水滴灌工程運行管工作重視不夠,缺乏領導的支持,大家都在忙于搞建設,疏忽了建成后的運行管理。二是各級財政及農牧民投資資金均投向了工程建設,運行管理工作的經費得不到保障,管理人員積極性不高。三是現有管理隊伍臨時組成,管理的系統機制及體制未形成,管理人員數量少、經驗少、責任心不強,運行管理不規范、水平低。四是無專業化的管理隊伍,如技術服務中心、技術推廣站,沒有開展工程建設管理、運行管理、技術指導、工程維護、經驗積累、探索創新等工作。
在發現這些問題后,各級政府及農牧民開始摸索并實踐,政府也鼓勵探索適合本區域運行管理的模式,出現了“農協會管理”、“農業合作組織管理”、“聯戶管理”、“專業管理機構管理”、“農場主管理”的五種管理模式,實現對高效節水滴灌工程“統一建設管理、統一作物及品種、統一地塊及耕作、統一施肥施藥、統一灌水”的“五統一”。
(1)農協會管理模式。農協會通過“一事一議”民主決策,統一農戶思想,統一高效節水工程建設及運行管理,工程歸農戶所有,土地由農戶自己種植。民主決策的事宜一是工程由農協會負責建設管理,農戶自籌資金由農協會統一收取,然后交由農經站統一管理;二是推選管理人員,要求管理人員的威信高、責任心強、種植技術好,一般按照500畝定額兩人進行分配,并在管理人員中推選組長一名,接受農協會的統一領導;三是明確管理人員責任,管理人員一方面負責工程建設期間的質量及進度監督,熟悉工程情況,另一方面負責建成后工程的運行及維護養護,包括滴水、滴肥、設備和管網維修養護;四是管理費用的收取發放及對管理人員的考核約束,管理費一般按(12~15)元/畝收取,大修及日常維修費用另行攤派。
通過農協會“一事一議”,商定工程建設及運行管理的一切事宜,在運作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向農協會反映后召開會議討論決定。
此種管理模式優點是農協會組織經多年運行已成熟,管理機構本身基本規范,管理制度健全,管理責任明確,達到了“五統一”管理的條件;缺點是管理人員與農戶之間的經濟利益關系脫節,調動不起管理人員的責任心,農戶主動配合意識較差。
(2)農業合作組織管理模式。合作社由農戶自發組成,通過土地流轉實現承包經營,土地由合作社統一經營管理,合作社給農戶繳納租金,租金一般為(400~600)元/畝,高效節水工程由合作社統一建設及運行管理,建設資金來源為市財政“以獎代補”和農戶自籌,工程產權歸農戶所有,合作社工程管理及田間管理優先雇傭本村農戶有償勞動,村委會發揮協調服務作用。
此種管理模式優點是土地集約化程度較高,達到了“五統一”的高度統一,包括品種、種植、中耕、灌水、追肥、植保、采收等,農業生產產業化經營初步形成;缺點是對合作社本身的要求較高,不但要有充足的運轉資金,合作社成員還需有較高的種植技術。
(3)聯戶管理模式。此種管理模式一般在種植大戶中比較適用,幾個種植面積較大的農戶聯合起來,建設資金由農戶按各自種植比例繳納,統一高效節水工程建設及運行管理,推選一人負責統籌協調,按照種植面積為負責人配備協助人員,管理人員工資按畝計征,一般為(12~15)元,由負責人統一收取、使用和發放,建立賬目、定期公布。
此種管理模式的優點是土地集約化及經營產業化水平較高,農戶的資金及技術實力較強,缺點是適用范圍較小,不適宜農戶較多的地塊推廣。
(4)專業管理機構管理模式。高效節水工程由村委會統一建設,工程運行管理從外地聘請管理經驗豐富的人員管理,一般要求此類管理人員有固定的組織機構,明確的職責分工,村委會發揮協調服務作用,統一收取管理費用,交給管理機構,工程大修及日常修理,材料費、機械費由農戶均攤,由管理機構負責修理。
此種管理模式的優點是管理機構規范,管理水平較高,管理人員責任心較強;缺點是農戶自主管理水平較差,自身管理水平無法提高,一旦脫離管理機構,自身無法進行管理,且管理費不能受益于本村農戶。
(5)農場主管理模式。農場主一般有固定的土地,高效節水工程有農場主自行投資建設,工程管理由農場主聘請專人管理,人員由農場主統一管理。此種管理模式實現了土地集約化、管理規范化、經營規模化,對高效節水工程管理及農業生產的產業化起到了示范引導作用。
按目前已實施的40萬畝滴灌工程計算,取得效益如下:
(1)節約用水。常規灌溉灌溉定額為570 m3/畝,滴灌灌溉定額為350 m3/畝,灌溉定額降低120 m3/畝,按水價0.12元/m3計算,畝節約水費21.6元,每年可實現節水4 800萬m3,節約水費864萬元。
(2)增產增收。冬小麥常規灌溉灌水間隔時間長,一次灌水量大;在灌水間隔期內,土壤含水量變化很大,作物生長受影響。采用滴灌技術,變幅小,土壤水分可保持在最佳水平,便于作物吸收養分和水分、減少作物體內能量消耗。由于土壤水是以毛細管水形式存在的,因而能保持土壤有良好的通氣狀態,從而使作物產量得到提高,畝均可實現增效600元。
(3)提高肥效。滴灌結合施肥非常方便,因而很容易做到少施、勤施,既有利于提高作物產量,又有利于減少化肥用量。滴灌系統施肥的特點是養分可以根據作物消耗直接施到作物根系附近,使土壤養分保持在最佳平衡狀態。這種準確、及時的施肥只有滴灌才能做到。同時,均勻的肥料分布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肥料被淋濕到根系以下。所以,同樣的產量,滴灌所需的肥料比其它灌溉方式大大降低,并可提高肥料利用率20%~30%。
(4)提高了田間管理水平,有利于實現自動化控制。采用滴灌技術,通過灌溉系統施用水、肥料、除草劑、殺蟲劑以及其它藥品可以降低操作管理費用,如:澆水時只需開關閥門即可,無需堵壩打埂,省時省工,畝均可節約勞力費30%~50%,節約機耕費20%~40%。可避免病蟲害分散防治后交叉感染的后果,減少病蟲害防治成本(15~25)元,為今后實現自動化控制邁出了第一步。
(5)土地利用率高,對地形適應能力強。滴灌無需修毛渠、打埂子,可節約土地3%~5%。并且,在坡度為50%~60%的陡坡地上,也可以采用滴灌系統進行灌溉。在很大壓差變化范圍內能可靠地進行工作的補償式滴頭,特別適用于山丘坡地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