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丹
(哈爾濱市阿城區阿什河街道辦事處 哈爾濱 阿城 150300)
在每年的5-6月份是放養魚種的最好季節,因為這段時間水溫偏低,魚的活動不太劇烈。應選擇放養優質魚種(無病無傷、鱗片緊密),這樣的魚種在拉網、捕撈、運輸過程中不易受傷,可大大提高魚種放養成活率。魚種放養應做好以下幾方面工作:
對魚種的要求為數量足,規格整齊,健壯無傷。標準為同種同齡的魚種,規格一致、體長體重相差無幾,背部肌肉厚,魚體顏色鮮明,鱗片鰭條完整,游動正常,體表沒有傷痕和寄生蟲。
在養殖過程中有的養殖戶投放魚種時不進行消毒處理,導致魚的發病率增高,等到魚發病的時候再用藥物已經對魚的生長產生了影響。其實只要在魚種放養階段做好消毒工作,往往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魚種在消毒過程中要注意以下幾點:
1、要使用保質期以內的藥物,配藥用的水要用清水。
2、用藥劑量要準確,避免用藥過量或用藥量不足。
3、發現魚在用藥過程中出現異常現象時要及時采取有效措施。
魚種下塘前應先將部分魚放到別的容器里進行暫養觀察,看其活動情況有無異常,如出現焦躁不安、浮頭掙扎、四處竄游等現象,應及時進行有效的處理。除此之外,在魚種下塘前還需用魚網對池塘進行1-2次的拉網,以便將池中的野生雜魚等清除干凈。魚種下塘最好選在連續晴天的中午下塘,因為此時魚種適應快,成活率高。有風天時應在魚池的上風處放入,確保下塘魚種安全。
下塘時注意裝魚種的水體水溫與池塘水溫盡量不超過3℃的水溫差。如果溫差過大應及時調節,在魚種下塘時應準確記數,避免數量不準,影響養殖管理。
養殖魚類從棲息習性上看可分為上層魚、中層魚、底層魚三類。將不同習性(包括食性)的魚混養在一個池塘里,可充分利用水體空間提高養殖產量。
1、池塘中主養魚類要占較大比例,并且是飼養和管理的主要對象,其余數量較少的搭配魚類在飼養中可依靠攝取投喂主養魚類的剩余飼料或池中的有機碎屑和天然餌料生物來生長。在混養池塘中主養魚類對提高產量起著主要作用,但混養魚類在養殖中對水體的利用和魚產量起到的作用也不容忽視。
2、混養比例。現在比較常用的混養比例為80:20模式,在這種養殖池塘主養魚類收獲時約占總產量的80﹪左右,而其余20﹪左右的魚產量則為搭配魚類,如濾食性魚類(有利于凈化水質)和肉食性魚類(有利于控制野雜魚等)。與以往的池塘養魚技術相比,80:20的池塘養殖技術既科學同時還易掌握,對池塘生態系統和環境的控制程度較高,對養殖流程及養殖效益較容易預測。80:20的池塘養殖模式對環境的影響程度要比傳統的單一養殖模式對環境的影響程度要小得多,因為它產生的廢物少,不會造成廢物的大量沉積,并且對資源的利用率和對經濟效益的增加起到了積極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