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金華,褚淑貞
中國藥科大學醫藥產業發展研究中心,江蘇 南京,211198
醫藥產業被譽為永不衰落的“朝陽產業”,是我國增長最快的產業之一,根據全球知名醫藥調研公司IMS Health對醫藥市場的監測,1991年全球醫藥市場為2058億美元,2011年達到8800億美元,二十年間醫藥市場的平均年增長速度超過4.0%。目前,我國醫藥產業也呈高速增長,但總體上看我國醫藥產業的發展還處在比較“年輕”的階段,規模小,產業集中度不夠,產業競爭力不強等不足仍然存在于醫藥產業中。為了促進醫藥產業的健康發展,國家需要制定與醫藥產業相關的一系列政策。但政策的制定并不是盲目的,相關政策的制定需要建立在對醫藥產業定位的基礎上,在制定政策前需要對目標產業進行全面而正確的定位。因此,對醫藥產業進行定位對于相關政策的制定的意義非同小可。
醫藥產業作為一種產業類別,具有一般產業的基本屬性,醫藥產業作為我國的戰略性新興產業之一,還有著這類產業的特點。同時,醫藥產業由于其產品——藥品關系國計民生而具有自身的特殊屬性。隨著基本藥物制度的實施,醫藥產業有別于其它產業的屬性更加突出。因此,本文擬首先從市場調節的角度、國家變遷的角度對醫藥產業進行基本定位,再從醫藥產業的產品的出發,結合基本藥物制度與醫藥產業的關系對醫藥產業的特殊屬性進行分析,以達到對醫藥產業的全面定位。
醫藥產業作為一個正在逐步進入國家主導和核心產業的產業類別,與其它產業一樣,必須接受市場的自發調節。作為一只看不見的手,市場通常是通過該產業的投入、產出等方面的一些特性來發揮調節作用。從而一個產業的投入、產出方面的特性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該產業的市場結構,諸如進入壁壘條件、生產者規模和分布、產品差異、規模經濟等。
1.1 醫藥產業是高投入的產業 醫藥產業本身是一種高新技術產業,具有高技術的特征,而與此特征相聯系,醫藥產業具有高投入的特點。醫藥產業的高投入主要體現在醫藥研發上。醫藥產業中,承擔研發的是制藥產業。制藥產業在產品研發的早期和生產過程中嚴格的標準和質量控制,以及最終產品上市和市場開發的過程中都需要非常高的投入。尤其是新藥的研究開發過程更是耗資巨大。國外通常開發一種新藥需要2.5億美元,有的甚至高達10億美元[1]。
1.2 醫藥產業是高收益和高產出的產業 眾所周知,醫藥產業是一個高盈利產業,發達國家醫藥行業的銷售利潤率一般高達30%。而創新藥物的利潤回報率更高、更快。一般情況下,一種新藥上市后2~3年就可收回所有投資。換言之,新藥品一旦開發成功,投放市場后將獲取暴利[2]。
1.3 醫藥產業具有相對壟斷性 醫藥產業在大多數國家都是由政府控制準入的行業,政府的嚴格監督和醫藥產業本身的高投入特性使得醫藥行業的進入壁壘很高。高進入壁壘進一步導致了企業一旦進入醫藥產業則可形成相對壟斷的地位。這種相對壟斷性不僅表現在區域方面,也表現在企業壟斷方面。
區域的相對壟斷主要體現在發達國家是全球制藥市場的主體。北美市場首屈一指,其次是歐盟地區和日本。
醫藥產業中企業的相對壟斷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是跨國公司通過大規模的聯合兼并,對市場的壟斷性越來越強,對世界醫藥經濟產生越來越大的影響。另一方面,主要發達國家及其跨國企業壟斷地占有著醫藥研發資源和醫藥技術創新的成果。
醫藥產業的高投入、高產出及相對壟斷性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我國醫藥產業的諸如進入壁壘條件、生產者規模和分布、產品差異、規模經濟等這些市場結構,而產業的發展狀況往往受這些市場結構的制約并通過這些市場結構得以體現,從而該產業的發展也就必須遵循市場規律,接受市場的自發調節。
受市場調節是醫藥產業與其它產業的共同屬性,從這個意義上來說,醫藥產業與一般產業并無差異。 然而,隨著國家發展的變遷,我國需做出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重大戰略選擇。當前,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科技部、工信部等有關部門正在組織各部門和有關專家正在抓緊研究制定《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十二五”專項規劃》,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進入重要戰略機遇期。醫藥產業作為戰略性新興產業之一,被賦予了這類產業的新的屬性和特征,這些屬性和特征便成為我國對醫藥產業制定針對性政策的依據。
戰略性新興產業是指基于新興技術、科技含量高、出現時間短且發展速度快,具有良好市場前景,具有較大溢出作用,能帶動一批產業興起,對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具有戰略支撐作用,最終會成為主導產業和支柱產業的業態形式,其產品質量要穩定并有較大的市場需求,發展前景要好,符合節能減排要求,經濟技術效益顯著[2]。結合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內涵和特征,醫藥產業可被定位為我國的戰略性新興產業。
2.1 醫藥產業是剛興起、滲透力強的高新技術產業我國醫藥產業規模較小,正處于產業生命周期快速成長期。醫藥產業作為一種基于新興技術的高新技術產業,對未來產業發展具有極強的帶動作用,對傳統產業和支柱產業具有較強的輻射和滲透作用。醫藥產業結合了傳統產業和現代產業,它不僅能帶動一批新興產業的形成,也能帶動傳統產業的升級發展,并將最終成為國民經濟的重點或支柱產業。2.2 醫藥產業是高科技含量、高產品價值的先導性產業 醫藥產業需要堅實的科學知識基礎和新技術的支撐,其產品蘊含大量的技術突破。在醫藥產業中知識產權密布。因此,醫藥產業往往具有較強的市場競爭優勢,附加價值高,能夠引導和發展市場需求,并因此成為國民經濟發展的先導。
2.3 醫藥產業是綜合消耗少、環境污染小的友好性產業 醫藥產業的發展主要依靠科技創新,不僅適應低碳經濟條件下的產業選擇,也是實現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有力手段。醫藥產業不以產生消耗大量資源為條件,更不以造成大量污染為代價,節約資源,排放少,強調環境保護是創新驅動的產業,也是環境友好型產業。
2.4 醫藥產業是促進我國產業結構優化與升級的導向性產業 目前,我國產業結構還處于低級階段,現代服務業所占比例不高,農業人口比例仍很高,制造業主要依靠投資和資源消耗。醫藥產業的發展有利于我國在當前激烈的國際競爭和創新競賽環境下抓住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的重要戰略機遇,促進我國產業結構優化和升級。
2.5 醫藥產業是吸納新就業、社會效益好的依靠性產業 擴大就業是促進民生的一大主題。在當前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未完全消除的情況下,我國制造業發展仍面臨一系列瓶頸問題和制約因素。醫藥產業的興起和發展在促進充分就業、保持社會穩定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
上述醫藥產業的特性是醫藥產業作為某一類產業的一些屬性,然而,由于產品的特殊性,以及與之相關的一些公共政策,醫藥產業又有著自身的特殊屬性。
醫藥產業的產品——藥品,與人民的健康息息相關,因此,醫藥產業是關系到國計民生的特殊產業。隨著基本藥物制度的實施,醫藥產業的這種特殊屬性更加顯著,醫藥產業的公共性質也越發凸顯?;舅幬镏贫鹊穆鋵嵤且詫崿F基本藥物的可及為主要目的的,而基本藥物的產業部門就是醫藥產業。因此,醫藥產業是基本藥物制度得以順利實施的直接相關產業。為此,筆者從基本藥物及基本藥物制度的公共產品屬性的角度對醫藥產業的公共性質進行探討和論述。
3.1 公共產品理論分析 經濟學家大衛·休謨(Hume,1739)最早對公共產品進行了理論分析,他認為“某些對每個人都有益的事情,只能通過集體行動來完成”。此后,隨著眾多經濟學家對公共產品相關理論進行了分析和討論,該理論逐漸趨于完善。但薩繆爾森[3,4]對公共產品的定義對該理論的影響最大。依照薩繆爾森的分析,純公共產品是指任何一個人對某種物品的消費不會減少別人對其消費的物品。換言之,一定數量的純公共產品只要被生產出來或被提供,社會的所有成員都可以對其進行消費。
后來的研究者根據薩繆爾森對公共產品的定義,總結出區別公共產品與私人產品的兩個特性,即消費的非競爭性(Non-rivalness)和收益的非排他性(Non-excludability)。對于同時具有消費的非競爭性和收益的非排他性的消費品稱之為公共產品(Public goods);而對于同時具有消費的競爭性和收益的排他性的產品稱之為私人產品(Private goods)。
這里的消費的非競爭性是指任何一個消費者對某種產品的消費不會減少其他消費者對該產品消費。因此,整個社會對于該產品的消費量就是每一個消費者的消費量。這表明:第一,從消費角度來看,任何一個消費者都可以支配公共產品的總量商品;第二,公共產品在個人之間是不可分的;第三,該類產品多分配給一個消費者的邊際成本為零[5]。
而這里的收益的非排他性是指某種產品一旦被提供,就不能排斥該社會任何人消費該種產品,或者排他成本很高??梢姡桥潘耘c外部性具有密切聯系,具有收益的非排他性的產品往往具有明顯的外部性收益(External Benefit)的特征。當然,外部性與非排他性是有區別的,外部性收益通常發生在有限個體之間;而收益的非排他性通常是指廣泛的外部性收益,甚至涉及全社會的個體。
對于公共產品的消費的非競爭性與收益的非排他性而言,前者是公共產品的基本屬性,是由公共產品自身的因素決定的。而后者則是由外部因素決定的。根據消費的非競爭性和收益的非排他性,可以將所有產品分為4類:純私人產品,既不具消費的非競爭性也不具收益的非排他性;純公共產品,既具有消費的非競爭性又具有收益的非排他性;俱樂部產品,具有消費的非競爭性但不具有收益的非排他性;共同資源,具有收益的非排他性而不具有消費的非競爭性。俱樂部產品和共同資源因只具有這兩個競爭性和排他性兩個特征中的一個,有時也被稱為準公共產品。
3.2 醫藥產業的公共性質分析
3.2.1 基本藥物的公共產品屬性分析 基于上述公共產品理論的分析,筆者從是否具有消費的非競爭性和收益的非排他性出發來判斷基本藥物是否屬于純公共產品。布朗和杰克森(Brawn and Jackson,1990)曾以圖示方式,給出判別公共產品的步驟,如圖1所示。
根據圖1的流程進行判斷,首先基本藥物具有明顯的消費競爭性:在所有的基本藥物中,某一個單位的藥品被某一個患者使用后,同一單位藥品不可能同時被另外一個患者使用,也就是說,多分配給一個消費者的邊際成本不為零,即具有消費競爭性。進一步對收益的非排他性進行判斷,可以發現絕大多數基本藥物不具有收益的非排他性,因為某一個患者用藥治療后,一般不會導致該患者以外的很多人的健康狀況的改善。即使對于一小部分傳染病防治的藥品(如疫苗)而言,它們確實存在明顯的外部性,但這種外部性并非是公共產品收益的非排他性意義上的外部性。因此,基本藥物也不具有收益的非排他性。由此得出,基本藥物本身并不具有公共產品的屬性。
3.2.2 基本藥物制度的公共產品屬性分析 在對基本藥物制度的公共產品屬性進行分析時,筆者仍然遵循圖1的流程來進行分析?;舅幬镏贫茸鳛橐豁棁抑贫?,一旦建立,就意味著國家中的每一個居民都有權力享有,每一個居民都能從中獲益。對于國家而言,收益的排他成本很高,當然,也不可能進行收益的排他。所以,基本藥物制度具有明確的收益的非排他性。但基本藥物制度的政策下,多一個人享受基本藥物制度的待遇就會多消耗一份藥品資源,也就是基本藥物制度分配的邊際成本不為零,即基本藥物制度不具有消費的非排他性。因此,基本藥物制度應屬于準公共產品。

圖1 判別公共產品的步驟Fig 1 The procedure of distinguishing public products
3.2.3 醫藥產業的公共性質分析 基本藥物制度得以落實,根本的物質保障就是基本藥物。而醫藥產業作為基本藥物的產出部門,是基本藥物制度得以順利實施的堅實后盾。通過上文分析得出基本藥物制度具有準公共產品的屬性,而基本藥物制度的這種屬性便賦予了與之密切相關的醫藥產業某些特性:醫藥產業關系到國民對準公共產品的消費;醫藥產業的健康發展與否與國民的基本用藥息息相關等。總之,作為公共產品的基本藥物制度的建立,使得醫藥產業在也具有了一定程度的公共性質,從這個角度說,醫藥產業可以被看作一種公共產業。
醫藥產業必須接受市場的自發調節,產業的發展必須遵循市場規律,這一點是醫藥產業與其它企業的共性。從這個角度來說,醫藥產業并沒有什么特殊之處。但是,隨著國家的變遷,醫藥產業被視為戰略性新興產業之一,從而也就具備了這類產業的一些特性。與此同時,醫藥產業因與具有準公共產品屬性的基本藥物制度密切相關而具有一定程度的公共屬性。因此,為了促進醫藥產業的健康發展,并促使醫藥產業能夠為基本藥物制度的順利落實提供強大的物質保障,首先要遵循市場的自發調節機制,堅持醫藥產業的競爭性充分發揮藥品生產、經營企業的市場主體地位;其次,必須針對醫藥產業的基本屬性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特性制定相應的醫藥產業政策,即以醫藥產業為對象,實施能夠影響醫藥產業發展進程的一整套政策,包括醫藥產業組織政策、產業結構政策、產業技術政策和產業布局政策等[7]。更為重要的是,醫藥產業具有一定程度的公共性質,因此,為了促進醫藥產業的健康發展,針對醫藥產業還必須制定一定的公共政策,如國家藥物政策等,促進公共事業的有序發展,滿足人民基本健康需求。
[1] 王維剛.中國醫藥產業成長特征與機理研究[D].上海:同濟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2007.
[2] 宋河發,萬勁波,任中保.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內涵特征、產業選擇與發展政策研究 [J].科技促進發展.2010,(9):7-13.
[3] Paul A.Samuelson.The Pure Theory of Public Expenditure.The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 1954, 36(4):387-389.
[4] Paul A.Samuelson.Diagrammatic Exposition of a Theory of Public Expenditure[J].The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 1955, 37(4):350-356.
[5] 李洪超.基本藥物制度的公共產品性質分析[J].中國藥物經濟學.2009, (4):29-34.
[6] 楊世民.藥事管理學[M].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02:7-12.
[7] 胡元佳,卞鷹,邵蓉,等.國內外醫藥產業政策比較[J].中國藥業.2003, 13 (5):9-10.
[8] 金丹鳳.我國生態制藥面臨的機遇與挑戰[J].藥品評價, 2006, 3(1):10-11.
[9] 鄧晨珂.藥價虛高的經濟學分析及對策研究[J].藥品評價, 2006, 3(2):94-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