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國家科學技術獎勵條例及其實施細則的規定,各地方、各學會、協會和各部門所推薦的2012 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候選項目目前正在進行公示。公示的過程是向全社會征求意見的過程,公示的目的是要更廣泛地接受社會監督。歡迎社會各界以各種形式對推薦項目提出異議和意見。對于公示期間各方面提出的異議和意見,我們高度重視,嚴肅對待,分類整理,認真研究,并嚴格按照國家科學技術獎勵條例實施細則的異議處理程序辦理。
關于各方面反映較集中的對“中式卷煙特征理論體系構建及應用”成果被推薦國家科技進步獎所提出的異議,負責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具體工作的國家科學技術獎勵辦公室已經與項目推薦部門主動溝通和反饋,并按照異議處理程序將有關異議材料轉請推薦部門研究提出意見。
公示期結束后,對有異議的項目,進行梳理、分析和咨詢,聽取各方面建議,提出處理意見。
中國科技網
細胞自噬是機體一種重要的防御和保護機制。但是這種自噬“信號”如何傳遞給細胞從而使其“執行”自噬過程,則一直是科學界的難題。近期,廈門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林圣彩教授課題組成功找到高等動物細胞在生長因子缺失條件下,啟動自噬的部分“密碼”,從而在細胞自噬機制研究方面取得重大突破。4 月28 日,最新一期的美國《科學》雜志以研究文章的形式刊發了這項研究成果,并配發專門評述。
《科技日報》

一座金黃色的菠蘿造型大門將浙江省科技館點綴得隆重又別致。4 月初,首屆“菠蘿科學獎”頒獎典禮在這里舉行。在科技館里開party,這在中國還是頭一遭!科學家、明星以及科學愛好者匯聚一堂,共同見證獲得菠蘿獎的科學命題:數錢能夠有效鎮痛?瓦罐雞湯為啥那么鮮美?如何通過科學分析抗議食堂漲價事件?……這些有趣的問題都經過了專業人士的科學論證,看似搞笑卻又不失嚴謹的科學支撐,“菠蘿科學獎”的發起人——果殼網CEO 姬十三告訴記者:“我們希望發現搞笑又嚴肅的科學研究成果,它首先要貼近生活,讓公眾感覺到,科學離自己很近。”
從去年冬天開始,“菠蘿科學獎”就開始尋找“科學達人”,他們鼓勵大家推舉身邊的人,也鼓勵具有科學精神的人自薦。起初,人們對這顆“好奇的菠蘿”并不了解,也不知道獎項的主辦方——浙江省科技館以及果殼網到底要做什么。當從眾多參評的科學研究中脫穎而出這些令人捧腹大笑卻又發人深思的獎項時,姬十三說:“我們想給大家一個驚喜。”這個“驚喜”的由來,還是受到國外“搞笑諾貝爾獎”(the Ig Nobel Prizes)的啟發。這是一項從1991 年起,每年10 月(即諾貝爾獎頒獎前一至兩周),在哈佛大學的桑德斯劇場舉辦的“另類諾貝爾獎”,評委中有些是真正的諾貝爾獎得主,其目的是選出那些“乍看之下令人發笑,之后發人深省”的研究。姬十三說:“大約從2001 年起我便開始關注‘搞笑諾貝爾獎’了,去年無意間翻開六七年前買的一本《泡沫》,發現那時候我在一段介紹‘搞笑諾貝爾’的文字旁寫下了一行字,有一天我也想讓中國有這樣的獎項。”
當有了這個想法時,姬十三便立即開始行動。“我們和浙江省科技館一拍即合,得到了館長李瑞宏的大力支持。我們希望通過這個獎項,讓大家感受到科學其實在向所有人招手,科學的門檻其實并沒有人們想象得那么高。”
《科技日報》

西安交通大學紀念錢學森百年誕辰圖書出版發布會今天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我國首部記載錢學森生平、思想和業績的編年體著作《錢學森年譜》正式出版,以此作為對人民科學家錢學森百年誕辰的獻禮。
“兩彈一星”元勛、中科院院士孫家棟,物理學家、兩院院士鄭哲敏,控制論與人工智能專家、中科院院士戴汝為,錢學森長子錢永剛等參加會議。孫家棟表示,“圖書的出版,讓我繼續學習錢老愛科學、學科學的精神,學習他堅持真理、治學嚴謹的精神,學習研究好錢老的科技創新思想,對于建設創新型國家、推進軍事科技發展和人才隊伍建設,意義深遠。”
會上,西安交通大學校長鄭南寧表示,錢學森是西安交通大學“最受崇敬的杰出校友”之一,西安交通大學對深入宣傳錢學森的愛國精神、科學精神、創新精神和人文精神,有著責無旁貸的責任。
《科技日報》
蓬萊19-3 油田溢油事故海洋生態損害索賠工作取得重大進展。記者今天從國家海洋局了解到,康菲石油中國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康菲公司”)和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以下簡稱“中海油”)總計支付16.83 億元人民幣,其中,康菲公司出資10.9 億元人民幣,賠償本次溢油事故對海洋生態造成的損失;中海油和康菲公司分別出資4.8 億元人民幣和1.13 億元人民幣,承擔保護渤海環境的社會責任。
《科技日報》
一種富含蝦青素的番茄在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問世,這是世界首例能高產蝦青素的番茄新品種。4 月10 日,課題負責人黃俊潮在云南省科研機構聯合會召開的2012 年第一次項目推介會上介紹了該項目。
蝦青素是自然界中最強的抗氧化劑。醫學研究證明,蝦青素具有保護皮膚和眼睛,提高免疫力,抗心血管疾病、抗炎、抗腫瘤、抗衰老等生物學功能。專家預測蝦青素是未來50 年最引人矚目的天然活性物質。然而,蝦青素的生物合成只發生于少數生物且其產量通常很低。雨生紅球藻是自然界中蝦青素含量最高的生物,是目前唯一用于商業化生產天然蝦青素的單細胞真核綠藻。但受制于雨生紅球藻自身的遺傳特性,如生長慢、對生長環境敏感等,雨生紅球藻養殖企業只能以小生產規模和較高的生產成本得到產品質量難以保持穩定的藻粉。
由于天然蝦青素來源非常有限,培育高產蝦青素經濟植物成為科技人員追尋的目標。10 年前誕生了首例產蝦青素煙草(只在花的基部產少量的蝦青素),2008年又有人培育出含蝦青素胡蘿卜(蝦青素含量約0.1%)和葉綠體基因組轉化的煙草(蝦青素含量約0.3%)。
《科技日報》
以全國地質災害防治“十二五”規劃和全國地面沉降防治規劃發布實施為契機,2012 年全國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目前已全面啟動。
國土資源部副部長、中國地質調查局局長汪民4 月12 日在全國汛期地質災害防治工作視頻會議上說,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多次作出重大決策部署。特別是2011 年,國務院審議通過《國務院關于加強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決定》,明確了我國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核心是建立健全地質災害調查評價體系、監測預警體系、防治體系、應急體系,全面提高我國地質災害防治水平。
汪民說,今年將實施《全國地質災害防治“十二五”規劃》《全國地面沉降防治規劃》,確定了今后一個時期我國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具體目標和任務。
《全國地質災害防治“十二五”規劃》進一步劃定了地質災害易發區和重點防治區,提出調查評價、監測預警體系建設、搬遷避讓與工程治理、應急技術體系建設、科學技術研究支撐等主要任務。
《全國地面沉降防治規劃》是我國首次發布實施的地面沉降防治專項規劃,著力于建立完善重點地區地面沉降防控體系,部署了調查、監測、地下水控采與超采區治理、防治技術創新等工程。
兩部規劃明確了今后防治工作總體格局,是實施具體工程和項目的重要依據。
新華網
近日,由解放軍信息工程大學教授汪斌強領銜完成的“可重構柔性試驗網”科技成果,順利通過了河南省科技廳組織的專家鑒定。以中國工程院院士金怡濂等4 位院士為首組成的鑒定委員會一致認為,該成果在網絡體系研究方面開創了新方向,整體技術達到國內領先、國際先進水平。
“可重構柔性試驗網”項目由解放軍信息工程大學寬帶信息網絡研究團隊牽頭,聯合國內15 家院校、科研機構和企業歷時6 年完成。該成果為下一代互聯網開辟新方向提供了理論和技術支持,并于日前通過了科技部的驗收,是全球首個給予可重構技術的柔性試驗網絡。與現行網絡相比,該網絡架構在體系結構、節點控制和資源管理方面實現了重要創新。創建了柔性網絡體系結構,提出了全新的網絡分層模型,借助服務層實現了應用層與資源的松耦合,以及網絡拓撲的按需變化,達到網絡資源與應用需求的高效匹配,進一步提升了網絡應用服務的質量保證。
試驗網構建了可重構節點,實現了網絡節點可重構開發的開放性,為柔性網絡體系提供了技術支撐,突破了網絡節點設備在線功能可擴展、性能可升級和能耗可控制的關鍵技術瓶頸;提出了主動式資源管理機制,研究出服務層需求與全局資源優化匹配的服務實體網構建算法,實現多個服務實體網共存的主動資源規劃和動態管理,在保證應用服務質量的前提下達到高效利用網絡資源的目的。
據悉,“可重構柔性試驗網”5 個節點的可重構核心設備均由項目組自主研發,自2009 年起在長三角地區部署穩定運行至今,累計新增產值4.64 億元。
中國科技網
日前,國家海洋局向社會發布海洋二號衛星數據產品,介紹數據產品申請的規則與流程。發布的數據表明,海洋二號衛星在軌運行穩定、星地接口匹配,具備開展應用服務能力,已可正式開展數據產品分發服務。
海洋二號衛星是我國第一顆海洋動力環境衛星,該衛星集主、被動微波遙感器于一體,具有高精度測軌、定軌能力與全天候、全天時、全球探測能力。使我國首次具備了全天候、全天時的觀測海洋的能力,其每天可觀測全球近90%的海域,極大地提升了我國海洋觀測能力。海洋二號衛星主要使命是監測和調查海洋環境,獲得包括海面風場、浪高、海流、海面溫度等多種海洋動力環境參數,可直接為災害性海況預警預報提供實測數據。目前,已可制作出0、1、2、3 級產品,處理出11 個主要海洋動力環境參數,為海洋防災減災、海洋權益維護、海洋資源開發、海洋環境保護、海洋科學研究以及國防建設等提供支撐服務。據國家海洋局有關負責人透露,未來我國將發展包括海洋水色、動力環境和監視監測衛星等在內的海洋系列衛星,建立完整的、業務化運行的我海洋衛星應用體系。
中國科技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