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大鵬 □姜亞敏 □馬卓犖(黃河勘測規劃設計有限公司)
為了實現汴西新區“田園城市”和“生態城市”的發展目標,在城市總體規劃的基礎上,開展了水系規劃工作。同時,為了提高水系總體規劃的科技水平,針對其中存在的規劃控制目標、防洪排澇、水資源配置、水文化等重點技術問題進行了研究,并結合開封市汴西新區的特點,將研究成果應用于開封市汴西新區水系規劃中。
城市水系規劃理念的核心內容可以概括為“三大要素、四種功能、四種水源、七個環節、五位一體”。
水體、岸線、濱水空間是構建水生態系統的三大要素,構成了水系的空間和生態特征。
城市水系具有流水、親水、空間和自然生態四大功能,各功能之間相互作用、相互影響,使得河流功能得以充分發揮。
采用“北引黃河水、截用天上水、保護地下水、開發再生水”的水資源開發利用策略,適應開封市水源及開發利用特點。
各種水源經歷供水、經濟社會發展用水、生態環境景觀用水、污水、中水、再生水利用等過程,水源經河渠、湖泊引蓄等供用戶用水,通過節水,清潔生產,產生的廢污水經處理后,對中水要加以充分利用,同時進一步對中水生態化處理,提高水質標準,擴大供水對象。
采用融合水安全、水環境、水景觀、水文化、水經濟五位一體的河流生態系統建設模式,構建良性、健康的城市河流生態系統。
汴西新區在參照開封老城區現狀水面面積比率、國家水利行業《城市水系規劃導則》所提出的城市水系分區和適宜水面面積率等資料和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充分考慮汴西新區自然環境、水資源的稟賦以及新區發展規劃的具體要求,確定汴西新區適宜水面面積率為10%,按汴西新區城市建設用地78km2計算,水面面積約7.8km2。綜合分析,確定汴西新區水系規劃的總體目標為城市水面面積達到8km2以上。
綠地系統規劃作為城市規劃中的一個專項規劃,其規劃控制指標—綠地率已經成為城市規劃中的一個控制性指標;然而比綠地系統規劃更基礎、更重要的城市專項規劃—水系規劃,其相應配套的《城市水系規劃導則》(SL431-2008)和《城市水系規劃規范》(GB50513-2009)文件頒布實施還不到5年,其規劃控制指標—水面面積率既沒有被列入城市規劃中的控制性指標,也沒有被列入引導性指標。雖然水系規劃還是城市規劃中一個比較新的規劃,但是由于其對城市發展建設具有基礎性的指導作用,已經得到越來越多城市的重視,也有大批專家學者呼吁將水面面積率列入城市規劃控制指標體系,使其發揮應有的作用。相信下一次城市規劃編制規范修編的時候,一定會考慮這個合理的訴求的。
結合汴西新區現狀水系格局,圍繞開封市城市發展戰略和城市總體規劃,將汴西新區和開封市區及周邊河、庫、湖和人工水系相連,構建了“一湖兩區三橫四縱”的水系網絡空間格局,實現防洪、供水、生態、景觀、旅游等綜合利用功能。
一湖:中心區地帶的眾意湖;兩區:黑崗口水庫和馬家河北支蓄泄洪工程區、運糧河調蓄水庫和蓄泄洪工程區;三橫:碧水河、晉安河、馬家河;四縱:運糧河、馬家河和秀溪河、清溪河、馬家河北支。
目前,由于城市化地區的排水任務一般涉及到市政管網和河網兩部分,而它們分屬兩個不同的部門,采用完全不同的技術標準和方法來確定其規模,但在排水過程中又是上下游的關系,兩者的設計暴雨參數推求方法截然不同,給排澇標準的確定帶來困難。針對汴西新區河流集水面積小的特點,分析研究了城市雨水排水模數公式(暴雨強度公式)和平原排水模數公式的異同。計算研究表明,設計暴雨重現期采用1年時,按暴雨強度公式計算的最大排水流量,相當于按平原排水模數公式計算的20年一遇暴雨產生的澇水流量,即與市政管網排水標準相配套,汴西新區河道排澇標準宜采用20年一遇。這一結果,將汴西新區雨水管網的排放標準和城市河流的排澇標準協調一致,對周邊自然、經濟條件相似的城市規劃中,研究市政管網排水標準和河道排澇標準的關系提供了重要參考。
通過水資源利用規劃,滿足河湖水系生態用水量,維持城市水系的基本生態功能,提出維持城市水系循環和生態環境用水的措施和途徑。
依據“北引黃河水、截用天上水、保護地下水、開發再生水”策略,提出以下保障措施:統籌利用引黃水,在黃河來水偏枯的情況下適當降低市區引黃水的打折比例,重點確保開封市區用水;適當超采淺層地下水,合理開采深層地下水,滿足應急供水要求;結合下游灌溉用水,拓展汴西水系的供水途徑;提高再生水利用率;積極利用雨水資源;加強城鎮生活和工業節水力度,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和水平。采用上述靈活、務實的策略和措施,構建出一個多層次、立體式的配水模式。
隨著汴西新區城市化進程的發展,原有的灌溉土地將逐漸變成城市建設用地,不再有灌溉用水要求。但是原有的灌溉用水水權是屬于開封市區的,開封市區可以將其變成汴西新區的生態環境用水,滿足汴西水系的用水要求。在此前提下,通過建設引黃調蓄工程,協調引水、蓄水、放水之間的時間和空間關系等,建立起一整套系統的分期引黃、合理利用、補充生態需水量的引黃延時用水模式,使寶貴的黃河水資源得到充分利用,滿足了城市河道的多項用水需求。
根據開封市境內四個沿黃取水口的取水指標,從維護開封市合理利益和平衡河南省沿黃各地區利益的角度出發,結合深入分析現狀用水量和預測未來用水需求,提出今后河南省分配給開封全市、開封市區、汴西新區的引黃用水細化指標。據分析,開封全市、開封市區、汴西新區多年平均可分配的引黃水量分別為44000萬m3、17600萬m3、8096萬m3。該引黃用水細化指標在開封市城市規劃中的提出和應用尚屬首次。
開封市作為北方缺水城市,在水資源開發利用方面應按照減量化、再利用、再循環的循環經濟發展原則,加大污水收集、處理和回用力度,促進水資源的健康循環和可持續利用。結合開封市區及汴西新區的經濟、社會現狀及發展前景,提出了開封市區和汴西新區的中水回用率指標。預測開封市區再生水利用率(再生水利用量占廢污水排放量的比例)2015年達到20%,2020年達到30%;汴西新區2015年再生水利用率達到30%,2020年達到40%。
開封號稱“七朝古都”,具有悠久的歷史和厚重的文化積淀,汴西新區也傳承了這一特點;同時,汴西新區還是“鄭汴一體化”、“中原城市群”與“中部崛起”的重要組成部分,承擔著帶動區域經濟發展的重任。因此,汴西新區是一個典型的古今交匯的區域。
在水系形態設計上,著力提出“龍鳳中原”的規劃意向,以中國傳統的文化元素為意向,取材中華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概念和圖元,將運糧河水庫及滯洪區形態設計為一只舞動的鳳凰,意為“鳳舞中原”,連同龍形的黑崗口水庫和“中”字寓意的中心區水系形態,共同構成“龍鳳中原”的華彩篇章。同時,在水系規劃中,以中國傳統的文化元素為意向,協調、融合傳統水利規劃和生態景觀設計理念,體現“龍鳳中原”的水系形態布局,塑造反映歷史文化積淀的景觀節點,創造出“古中有今、以今論古”的強烈時空感,使歷史古韻與現代風貌在汴西新區的水系規劃中得以體現。這種古今結合,利用水系傳承和表達歷史文化積淀的處理方法,在我國其他的歷史文化古城的規劃設計中都具有借鑒意義。
汴西新區水系規劃是具有綜合性、協調性、規范性的水系規劃體系,上述針對一些重要技術問題的研究結論,大大提高了其規劃成果的科技水平,必將為汴西新區乃至開封市城市水利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技術支撐。
[1]王沛芳,王超,侯俊.城市河流生態系統建設模式研究及應用[J].河海大學學報,2005,(1).
[2]奚肖亞,楊紅衛,李萍.關于排澇計算中設計暴雨的相關分析[J].城市道橋與防洪,2009,(11).
[3]汪霞,曾堅,李躍文.城市非常規水資源的景觀利用[J].建筑學報,2007,(6).
[4]袁寶招,陸桂華,酈建強.黃河區用水指標分析與評價[J].水利水電技術,200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