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紅麗,李云飛,高 飛
(館陶縣水利局,河北 館陶 057750)
館陶縣位于河北省南部,是典型的平原地區農業縣,全縣耕地面積約為2.67萬hm2。衛西灌區建成于1981年,有效灌溉面積為 6 666.67 hm2,占全縣耕地面積的25%。在衛西灌區建設初期,灌溉保證率高,糧食增產顯著。近年來,由于提水設施老化失修、經營管理不善,地表水灌溉不能正常發揮效益,灌區群眾望渠興嘆,灌溉用水改為成本較高的地下水,而地下水位連年下降,井越打越深,井灌成本逐漸加大,灌溉效益明顯減弱。如能采取措施恢復灌區面貌,興利除弊,不僅能呈現灌區自身價值,也對保護地下水資源起到很大作用。
館陶縣衛西灌區東依衛運河,有泵站1座、機組10套、干渠1條、支渠17條,總長171 km,設計灌溉面積為8 000 hm2,有效灌溉面積為6 666.67 hm2,受益范圍涉及6個鄉鎮、107個行政村、11萬人,受益面積達201 km2。主要農作物有冬小麥、夏玉米、棉花、蔬菜和其他糧食及經濟作物。衛西灌區主要存在水資源、工程、管理等方面的問題,有些問題灌區自身難以解決,這些問題或相互關聯或互為因果,其最終影響是灌溉面積縮小,效益衰減。
(1)工程老化失修。路莊水站于1978年建成,機房及土建工程由館陶縣建筑公司修建,由于當時基建程序尚未規范,只要求速度,質量把關不嚴,致使機房房頂滲漏、護坡坍塌時有發生,配電線路及設備存在質量問題,進出水管道銹蝕嚴重。
(2)渠道質量標準低。由于西部農田高出東部沿河地面3 m多,群眾難以引用。因此,群眾對引用衛運河水灌溉認識不足,致使使用過程中投入不足,工程老化失修,僅有的建筑物帶病運行,個別地上渠道輸水能力與水站提水能力相差較大,發揮不了水站的應有作用。
(3)建筑物不配套。目前地上干渠只有1 km進行了防滲襯砌,滲漏、跑水現象嚴重,且無分水閘,本可自流卻不能自流。下游渠道有的淤積嚴重,有的無節制閘,水量不好控制,蓄水達不到設計水位。由于年久失修,原來修建的建筑物90%都已毀壞,不能使用。因缺少生產橋涵,嚴重影響了群眾生產與交通。
(4)末端渠道(支渠)水利用率低。由于渠道都是土渠,水有效利用系數為0.45,利用率低,水資源浪費嚴重。由于渠內蓄水很少甚至沒有,一方面地表水得不到充分利用,另一方面超量開采地下水導致地下水位大幅下降,既影響了衛西灌區經濟效益的發揮,也嚴重影響了當地生態環境的平衡。
(5)末端渠系不配套。衛西灌區渠道不配套,沒有支、斗渠。群眾用水還要2次提水,造成水源及經濟上的浪費;水費征收遲緩,不能到位,致使水站運轉困難。
館陶縣水利局是灌區主管部門。灌區管理處共有職工4人,其中管理人員1人、中初級技術工3人,負責提水、設備保管、值班、設施保養、巡視堤防、漂浮物打撈、情況報告等工作。
灌區剛建成的四五年間運行正常,灌溉面積在6 666.67 hm2左右。自20世紀80年代后期以來,由于一直沒有增加新員工,人員不足、疏于管理,導致設備銹蝕失靈和支渠滲水、漏水、跑水嚴重。
灌區收入主要有2項,主要是補貼,其次是多種經營收入。近年來,平均年收入為5.6萬元,其中補貼為4.1萬元、多種經營收入為1.5萬元。目前,灌區收支不平衡,資金緊張,水利工程折舊費用也未能及時提取。
目前,灌區管理中存在的許多矛盾是造成水資源浪費、灌溉成本高、效益差、阻礙生產發展的重要因素。
衛西灌區是準公益事業單位,不以營利為目的,灌溉提水不收取報酬,工程投資成本高,而水費低,導致無法獲取用于工程維修、養護、擴建、改良等的費用。
灌區工程建設與管理搭接不好和管理者與建設者分屬不同機構,導致無法實現互相促進相互支持發展。衛西灌區日常管理由灌區自已開展,而申報維修改造又由行政部門負責。
地表水來水量少,并且有季節性,往往是用時無水,不用時水量豐富。
灌區工程改造一般投資較高,并且經常性的維修養護也很重要,只有形成制訂規劃—落實實施循環進行才能保證運行健康發展,目前是上級有投資意向,下級單位才申請報批,否則資金鏈完全斷裂,投資與資金管理沒有形成自下而上的反饋機制。
灌區良性發展,既能合理保護水資源,緩解水危機和生態環境惡化,又能保障農業生產,旱澇保收。灌區發展應建立適應現代化農業市場經濟管理要求即職能清晰、權責明確、管理科學、經營規范的水管單位運行機制,不斷增強水管單位的活力,確保灌區的經費來源和灌區工程的安全運行,最大限度地發揮灌區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為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的實現作出積極貢獻。
灌區工程設備要進行更新改造或重建,改變陳舊落后的面貌,充分發揮灌、蓄、排功能,恢復應有的有效灌溉面積。在上級水利財政部門的支持下,充分發揮職能作用,加強工程改造,在建設配套、改造投資上予以支持。灌區更新改造費用應納入基本建設投資計劃。
從灌區實際出發,縱觀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全局,建立水利部門指導、用水戶參與、自主管理、經濟上良性運行的管理體制,體現利益、責任、權利一致的原則。
(1)分類定性。地表水灌區主要為農田灌溉服務,兼顧防洪、排澇、抗旱等,不以盈利為直接目的,其工作成果與價值不直接表現為可以估量的物質形態或貨幣形態。因此,應將衛西灌區定性為事業單位。
(2)定崗定編。根據水利部、財政部《水利工程管理單位定崗標準》,結合實際情況,按照精簡高效,因事設崗的原則定員,補充灌區力量。
(3)積極穩妥地推進人事制度改革。為保證改革順利進行、保持人員穩定,按照《河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印發 〈關于在全省事業單位實行人員聘用制度實施意見〉通知》的有關規定,單位負責人由上級聘任或委任;單位各部門結合工作實際和現有職工情況,制定出具體的上崗條件、任職資格,明確不同崗位的職責、權限。嚴格按照公開、公平、競爭、擇優的原則,實行考試考核相結合的辦法,擇優聘用,全部實行合同化管理,并建立解聘、辭聘制度,做到能上能下、能進能出。同時,為提高工作效率、激發職工的上進心、增加單位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工資仍執行國家統一的事業單位工資制度和工資標準,固定部分按國家標準執行,活的部分和其他津貼與崗位掛鉤,實行崗位津貼,合理拉開工資分配檔次,向優秀人才和關鍵崗位傾斜。
(4)嚴格經費測算,落實財政支付。根據國家財政部、水利部聯合下發的《水利工程維修養護定額標準》和河北省政府《河北省水利工程管理體制改革實施意見》、邯鄲市政府《邯鄲市人民政府關于印發〈邯鄲市水利工程管理體制實施意見〉的通知》,進行基本支出經費、維修養護經費測算,落實財政支付。
根據館陶縣實際情況,目前實行水利工程管養分離一步到位徹底分離的時機還不成熟。準備分兩步走,逐步推行管理與養護分離,第一步在單位內部實行管理與養護分離,維修養護人員成立一個股,實行獨立核算,主要承擔本單位的維修養護任務,對維修養護人員落實項目責任制,實行合同管理;第二步,在經費能夠保證、條件成熟時,成立維修養護企業,從單位分離出來,使水利工程維修養護走上社會化、市場化和專業化的道路。
把綜合節水措施作為一項極其重要的內容付諸實施。①工程節水措施:有計劃實施節水工程,減少滲漏,提高水的有效利用率。普遍安裝量水設施,定量灌溉,按水量收費,提高農民科學用水觀念。②農業節水措施:包括平整土地、平衡施肥、深耕深松、秸桿還田、良種推廣和農田林網建設。館陶縣的實踐證明,以上措施可使大氣水、土壤水和各種灌溉水得到充分有效的利用,減少騰發,達到真實節水的目的。在改革過程中,逐步使這些措施標準化和規范化,真正實現“四旁”植樹、防風固沙,全面推行良種化,提高農作物產量和質量,科學施肥,減少浪費,提高效益,實現畦田園田化。③管理節水措施:全面制訂灌溉制度和推行灌溉預報制度,根據不同種類的農作物需水量和需水規律實行定量、定時的灌溉,把灌溉和整個土地經營都置于科學管理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