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光活
(豐順縣水產技術推廣站 廣東 梅州 豐順 514300)
我省淡水池塘養魚,經過近幾十年的快速發展,通過不斷調整產業結構和優化品種布局,許多優良養殖品種得到廣泛推廣應用,名、優、新、特品種養殖比例有所提高。但就整個行業而言,傳統的四大家魚養殖仍然占主導地位,特別是我省粵東等內陸山區,四大家魚等常規魚類仍然是市場主角。因此,在漁業生產中,認真做好家魚人工繁殖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本人在縣魚苗場從事家魚人工繁殖孵化工作近二十年,積累了一些經驗和心得體會,現就有關問題與大家交流切磋。
催產季節是指催情產卵所延續的時間,生產中應選擇最適宜季節進行催產,這是家魚人工繁殖獲得成功的關鍵之處。不到催產期,親魚性腺發育未成熟,催產效果不好,過了這一時期,性腺已退化,催產效果同樣不好。
決定催產期的主要因素是水溫。催產期華南在4月份,長江流域一般在5月初到6月中,同一地區,也會因地理環境、海拔高低的不同而不同,海拔高的地方比海拔低的地方晚一些。由于最佳催產期持續的時間都不長,過了這個時期,親魚性腺就開始退化。水溫過高和多次拉網都能加速魚的性腺退化,因此最佳催產期需準確把握。在實踐中可結合下列因素來進行判斷:
(1)氣候及水溫變化:天氣睛好,氣溫回升快,當早晨最低水溫能持續穩定在18℃以上時,則表示催產期到來了。
(2)催產期臨近時,親魚食量明顯減退,甚至不吃東西,便是性腺成熟的表現。
(3)檢查親魚性腺發育情況,如雄魚有精液,雌魚腹部飽滿,水溫適宜時即可催產了。四大家魚中一般鰱、草魚催產期稍早,鳙魚次之,青魚最晚。此外,已多次成熟的魚,催產期可能提前,初產魚催產期則較晚。
生產中有些魚苗場為了爭時間、搶季節,搶占魚花市場先機“頭啖湯”,為了魚花賣上好價錢,往往不惜提早時間進行催產孵化,這是得不償失的行為,斷不可取。因為未到季節的早期水溫低,親魚成熟度欠佳,催產親魚發情、產卵率較低,魚苗成活率低、畸形率高。應提倡早晨最低水溫穩定在18℃以上,夜間有“蟲鳴蛙叫”的生物征侯條件下,開始產孵為宜。就我省粵東地區而言,一般在清明節前后3-5天開始為佳。
應選擇體格健壯、成熟的親魚,雌魚要求腹部明顯膨大、飽滿、松軟有彈性,生殖孔紅潤,卵巢輪廓明顯。雄親魚從頭向尾方向輕擠腹部即有精液流出,若精液濃稠,呈乳白色,入水后能很快散開,為性成熟的優質親魚;若精液量少,入水后呈線狀不散開,則表明尚未完全成熟,若精液呈淡黃色近似膏狀,表明性腺已過熟。提倡使用壯旺親魚,淘汰老弱病殘親魚,避免近親繁殖交配,以確保魚苗質量。
進行人工催產自然產卵的親魚,雌雄比例為1:1.1至1∶1.2左右,雄魚略多于雌魚。魚苗培育生產中往往要求草、鳙魚;或草、鰱魚;青、鳙魚混養搭配,因此,在水源充足、產卵池、孵化池數量充足許可的情況下,人工催產孵化時,要二種甚至三種魚同一天進行催產孵化(分池進行),達到同一天出魚花之目的,以滿足生產之需。
(1)催產劑種類與用量問題
目前我國廣泛使用的魚類催產劑主要有三種,即魚類腦垂體(簡稱垂體或PG)、絨毛膜促性腺激素(簡稱絨膜激素或HCG)、促黃體生成素釋放激素類似物(簡稱類似物或LRH-A),此外,還有一些提高催產效果的輔助劑,如多巴胺排除劑(RES)、多巴胺拮抗物(Dom)。不同親魚對催產劑敏感度有所差別,草、青魚常用PG+LRH-A,鰱魚則用PG+HCG為好。常用劑量:PG3-4mg/kg,HCG800-1000國際單位/kg,LRH-A10-30μg/kg。劑量要嚴格按要求使用,不要盲目加大或減少劑量,以免造成對親魚的危害或影響催產效果。
(2)催產劑的注射
親魚從池塘中捕獲經選擇后抬到產卵池時,需編好號碼并逐尾秤重、做好記錄,配制催產劑藥量要嚴格按親魚體重計算,用生理鹽水配成藥液,現配現用,不能放置太久。一般雌親魚采取二次注射法,雄魚則一次注射且劑量是雌魚的一半即可。注射時間應根據工作方便、天氣和水溫情況及催產劑的效應時間靈活掌握,原則上要求注射后讓親魚在第二天清早產卵較好。注射動作要輕、穩、準、快,盡量不損傷親魚。雌雄親魚注射催產劑后經過一定的效應時間則會發情產卵,將產出的魚卵通過一定方法收集到產卵池中進行孵化,而親魚則放回池塘進行產后培育管理。
親魚是魚苗場的寶貴財富和“搖錢樹”,特別是盛產親魚往往已投入了較大的養殖成本,并能產生較大的經濟效益,要加以愛惜和呵護,在人工繁殖催產過程中,親魚經過多次捕撈操作及產卵、發情時在產卵池中高密度魚群的互相磨擦、沖撞,常會引起親魚受傷,催產后回塘10-15天往往是親魚死亡的高峰期,如不很好護理,極容易感染疾病導致死亡,造成損失。因此,產后親魚護理,必須認真、細致對待,不能馬虎。護理措施與注意事項如下:
1、產后親魚培育池塘須經消毒清整處理,要求水質清新,水質良好,溶解氧充足,適當施肥,培肥水質。產后親魚千萬不能與待產親魚混在一起,應專塘培育,并記錄回塘親魚的種類、數量、重量等情況。日常管理中加強早中晚巡塘,并精養細喂,使它們能迅速恢復體質,增強對疾病的抵抗力。
2、對受傷親魚進行藥物治療。回塘時所有親魚用4-5%食鹽水浸浴10-20分鐘,防止因皮膚受傷、鱗片脫落引起的水霉、膚霉病;泄殖孔紅腫突出、半產、未產者應將其過熟的卵擠出體外,以防其吸水膨脹引起腹脹及性腺發炎等危害;受傷嚴重者,肌注青霉素5-10萬單位或磺胺類藥膏涂抹傷口,都能起到防、治病作用,能很好提高產后親魚成活率,減少損失。
3、產后親魚回塘4-5天后若天氣晴朗,可投喂一些適口鮮嫩的青飼料,如黑麥草、蕪萍、谷芽、麥芽等餌料,適當合理施肥,做到勤施少施,調節水質。這樣,親魚體質就能得到很好的恢復,為下輪生產打下良好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