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遠軍 阮記明 章海鑫 王會聰 楊先樂
(1.江蘇省南通農場漁業管理區 226017 2.江西農業大學動科院 330045 3.上海海洋大學 201306)
斑點叉尾鮰(Ictalurus punctatus)亦稱溝鯰,屬于鯰形目(Silurifomm)叉尾魚科(Ictaluddae),原產于美國,是一種淡水溫水型魚類。斑點叉尾鮰具有生長快、個體大、抗病力強、適應性強等特點,且肉質細嫩、味道鮮美、食肉率高、無肌間刺、營養豐富,受到廣大消費者的好評。斑點叉尾鮰自20世紀80年代引入我國后,經過多年的研究和推廣,目前國內很多地區均有養殖,已成為我國重要的水產養殖經濟魚類之一。
東臺市沿海地區作為我國淡水魚類的主養地區,其斑點叉尾鮰的養殖規模以及養殖效益均比較喜人。但近年來,由于斑點叉尾鮰的病害爆發頻率越來越高,防治難度也逐漸加大,使得蘇北地區斑點叉尾鮰的養殖受到一定影響,其中斑點叉尾鮰“套腸病”就是典型的代表之一。由于目前對于該病的防治方法匱乏,其對養殖戶造成的損失逐年加大。因此,能夠全面了解該病及總結出合理的防治方法對于斑點叉尾鮰的推廣養殖具有重要的意義。筆者于2011年5月-10月一直在東臺市沿海地區調查斑點叉尾鮰的病害流行狀況,現將該地區斑點叉尾鮰“套腸病”的基本情況及相關防治方法總結如下,供廣大養殖戶參考。
發病初期,魚表現為游動緩慢,靠邊或離群獨游,吻端至頭部皮膚發白;隨著病情的發展,體表有圓形或橢圓形褐色斑,肛門紅腫,時有黃色粘液流出。解剖病死魚發現,腹部膨大,肛門紅腫外突,有的病魚甚至出現脫肛現象,胃腸道空無食物;腸道充血、腸腔內充有大量含血的黏液,腸道發生痙攣或異常蠕動,后腸出現l-2個腸套疊,發生套疊和脫肛的腸道明顯充血、出血和壞死。肝腫大,變淡發白或呈土黃色;膽囊擴張,膽汁充箍;脾、腎腫大,淤血,呈紫黑色。其中,魚體體表出現圓形或者橢圓形圓斑、腸道充血與腸套疊是其主要的癥狀。
目前,對于斑點叉尾鮰“套腸病”的確切病原還存在很多的爭議,雖然學術界較為統一的認為其病原為細菌,但是對于其細菌種類以及腸套疊為細菌寄生條件還是寄生結果有一定的爭論。報導較多關于患病斑點叉尾鮰體內的致病菌有嗜水氣單胞菌、熒光假單胞菌、假單胞菌、溫和氣單胞菌和嗜麥芽寡養單胞菌等少數幾種菌。其中嗜水氣單胞菌和嗜麥芽寡養單胞菌兩種菌是較為被大家接受的病原。嗜水氣單胞菌屬于氣單胞菌科(Aermonadaceae)氣單胞菌屬(Aeromonas),為革蘭氏陰性菌;是人、畜及水生動物共患的條件致病菌,是多種水產動物的主要致病菌。該菌可引起變溫動物(包括魚類、蛇類、兩棲類動物)的出血性敗血癥。嗜麥芽寡養單胞菌則為革蘭氏陰性需氧非發酵菌,廣泛分布在自然界,污水、自來水、土壤、動物和人類體內均有寄居,屬于機會致病菌,具有天然耐藥性。目前報導的關于斑點叉尾鮰“套腸病”是否為細菌感染的原因和結果還存在爭論。Durborow和Hanson認為斑點叉尾鮰腸套疊是由于某些方面的原因,導致腸道血流減少;這時粘膜容易發生損傷,繼而發生由胰蛋白酶等腸道蛋白酶類參與的腸粘膜自溶,導致腸道斷裂、不規則收縮、套疊等現象。同時由于報導中分離的菌均屬于腸道寄生菌,所以套腸為細菌寄生的結果可能性大一點。
筆者在調查過程中,對斑點叉尾鮰“套腸病”池塘魚進行了藥敏實驗,結果顯示菌株對于喹諾酮類的氧氟沙星、恩諾沙星、諾氟沙星等屬于中度敏感,而對于芐青霉素、頭孢唑林、頭孢拉定、慶大霉素、土霉素、四環素、氟甲砜霉素等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耐藥性。藥敏結果與嗜麥芽寡養單胞菌有幾分相似性,具有極強的耐藥性。這也是為什么蘇北地區斑點叉尾鮰套腸病難治療的原因。
斑點叉尾鮰“套腸病”是近年來新流行的一種危害嚴重的傳染性疾病,一開始是在四川、重慶等地發現,對斑點叉尾鮰的養殖造成嚴重的危害,之后開始向周邊地區蔓延。目前,貴州、廣西、云南、湖南、湖北、江蘇等地都有報導。該病主要感染斑點叉尾鮰魚苗、魚種和成魚,其他的鮰科魚也可以感染;相同條件下養殖的有鱗魚感染的幾率很小。每年的3-9月是其發病的時期,但以低溫季節發病較為頻繁,水溫多在16℃以上,魚開始攝食后爆發。該病來勢兇猛,具有發病突然,傳染快,死亡率高等特點。一般病程在2-5天,并隨水溫的升高病程縮短。
東臺市沿海地區斑點叉尾鮰“套腸病”爆發主要集中在5-6月和8-9月這兩個時間段,發病的高峰期在6月份和8月中下旬,一般在水溫晝夜變化較大、天氣多變的時間段爆發的概率高。發病池塘水體氨態氮濃度高、水體溶解氧偏低。3-4天內出現死亡,之后死亡量逐漸增加,一星期內死亡達到高峰期,死亡率達到70%以上。
目前對于該病的治療方法鮮有報道,特別是爆發該病后的治療方法很少。此病關鍵在于預防,發病后積極治療,不亂使用藥物。筆者總結了一些關于此病的預防和治療方法,在蘇北推廣后收到了滿意的效果。
預防:
①要加強飼養管理,尤其是保持良好水質,因為無論是嗜水氣單胞菌還是嗜麥芽寡養單胞菌均為條件致病菌,良好的水質可以減少感染幾率,盡量減少低溶氧和惡劣的水環境等應激因子的刺激。定期使用水質改良劑改良和調節水質。科學飼喂,投喂營養元素豐富的飼料,特別是在發病季節保證魚體充足的營養供給。②選取無病優良的斑點叉尾鲴苗種進行養殖,苗種盡量減少運輸和避免從外地引進苗種。魚種下塘前務必做好消毒工作,可用5-10mg/L的高錳酸鉀水溶液藥浴5-15min或者3-4%的食鹽水溶液浴10-20min。③本病一般在5-6月和8-9月份兩個時間段爆發,發病水溫表現在20℃左右,因此在發病季節,飼料中應添加一些免疫增強劑(如酵母多糖、黃芪多糖等)以提高魚體的免疫力和抗病力,并投喂一些藥餌(如0.1%的氧氟沙星)進行預防。
治療:
外用消毒:①10%聚維酮碘溶液25-300mL/畝,水深1m,化水全池潑灑。②全池潑灑45%二氧化氯,500g/2-3畝,1m水深。③二溴海因或溴氯海因500g/2-3畝每1m水深。使用后三天內再用一次。
內服用藥:內服主要以抗菌藥物為主,輔助一些中草藥。①每噸飼料中加10%氟苯尼考4kg,維生素C 2kg,1-2kg板藍根或大黃,每天投喂2次,連用3天。②每噸飼料加復方新諾明(以原料藥計)3kg,2kg三黃粉,第一天投喂量加倍,連用3-5天。③每噸飼料加1.5kg氟苯尼考(10%),1kg氧氟沙星(按原藥計),加500g魚用多維,每天投喂兩次,連用3天。
(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