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軍
(海河水利委員會漳河上游管理局,河北邯鄲 053006)
水是生命之源、生產之要、生態之基。從21世紀看,洪澇災害、干旱缺水、水生態環境惡化三大問題特別是水資源短缺問題,越來越成為制約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因素。對我國有限的水資源進行合理分配、高效利用和保護,是保障我國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基本條件。
漳河上游地區跨山西、河南、河北三省,由于水資源短缺,為爭水而產生省際間水事糾紛,多次引發大規模的群眾對峙械斗事件,嚴重影響了社會穩定和當地的經濟發展。針對這些突出的問題,進一步加強漳河上游水資源的管理,實施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就顯得尤為重要。
漳河是海河流域漳衛南運河的一條重要河流。它發源于山西省境內,流經河北、河南兩省邊界。上游分濁漳河、清漳河兩支,在合漳村匯合后為漳河干流,干流出岳城水庫進入平原,至稱鉤灣匯入衛運河。
漳河上游地區是指岳城水庫觀臺水文站以上區域,流域面積 18 284 km2,其中山西省 15 847 km2、河北省1 813 km2、河南省624 km2。以山區為主,其間為上黨盆地。屬溫帶大陸性氣候,四季分明。年均氣溫7.4~10.3℃,多年平均年降水量583.4mm。降水量受氣候、地形因素影響,地帶差異明顯。太行山迎風坡雨量較多,背風區降水量減少。
漳河上游地區水系呈扇形分布,分東西兩大支流。東支為清漳河,該流域為石質山區;西支為濁漳河,該流域為山丘盆地區,盆地內黃土覆蓋較厚,植被較差,水土流失嚴重,洪水挾帶泥沙較多,故稱濁漳河。清漳河上游分清漳東源和清漳西源。清漳東源發源于太行山區山西省昔陽縣西寨鄉柳林村附近,東南流至左權縣下交漳村匯清漳西源;清漳西源發源于山西省和順縣八賦嶺,東南流經石拐、橫嶺、左權縣至下交漳村,東、西兩源匯流后稱清漳河,繼續向東南流經黎城下清泉村出山西省進河北省,流經劉家莊、涉縣縣城、匡門口至合漳村匯濁漳河。清漳東、西兩源所經地區峽谷、小盆地交錯,河道比降18‰。濁漳河發源于太行山區,上游有濁漳北源、濁漳西源和濁漳南源三大支流。北源發源于山西省榆社縣,西源發源于山西省沁縣,南源發源于山西省長子縣。南源由南向北,西源由西北向東南匯合于襄垣縣甘村,然后流向西北與北源匯合于襄垣縣小蛟村,三源合流后為濁漳河,由西北向東南流經黎城、潞城、平順三縣出山西省,在三省橋以下為河南省、河北省界河。
漳河上游地區多年平均年天然徑流量為17.94億m3(觀臺站),水資源時空分布不均。流域內降水量年內變化、年際變化都比較大。多年(1952—2000年)平均年降水量為583.4 mm,降水量總的分布趨勢是南部大于北部、迎風坡多于背風坡和盆地中心。全年雨量主要集中在汛期(6—9月),而汛期的一二場大雨 (占全年降水量的30%~52.5%)又集中在7月下旬至8月上旬。年際變化也比較大,最大降水量為1 768.0 mm(1962年),最小降水量為 217.5 mm(1957年),最大年份為最小年份的8.13倍。
歷史上,漳河水資源開發與利用較早。戰國時期,魏國西門豹發動人民開鑿了12條渠道,引河水灌溉農田,消除了水患;隋唐、明代修筑了萬金渠、永惠渠、任公渠、柴公渠等;清代和民國前期修筑了公益渠、萬順渠、民有渠、漳南渠;抗日戰爭時期,129師官兵與當地群眾共同修建了長達27 km的漳南大渠,被當地人民稱作“救命渠”“將軍渠”。
新中國成立后,黨和政府十分重視漳河的整治。1958年開始,陸續在漳河上游地區建成大中小型水庫159座,總庫容達23億m3。同時,在漳河上游地區建有4個大型跨流域引水工程,有河南省的紅旗渠灌區、躍進渠灌區和河北省的大躍峰渠灌區、小躍峰渠灌區。
近幾十年,由于沒有統一規劃和統一管理,漳河的開發治理失去了宏觀控制,地區之間競相開發,工程建設規模過大,不僅浪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還直接造成了下游灌區大面積萎縮,水資源供需矛盾日益尖銳,水事糾紛不斷發生。加之河灘地稀缺,沿河村莊爭奪灘地經常發生沖突。同時,沿河村莊村村興建小水電站,爭奪水能矛盾突出。多重利益沖突的交織疊加,致使漳河上游地區水事矛盾越來越尖銳,水事糾紛不斷發生。
近年來,漳河河道來水量銳減,多年平均河道基流由20世紀80年代的10 m3/s左右降為3 m3/s左右。從1956年以后岳城水庫以上流域汛期降水量與來水量資料點繪關系線可以看出,漳河上游地區在降水量相同的情況下,20世紀80年代以后的來水量比五六十年代減少了3/4;根據清漳河匡門口及濁漳河侯壁水文站多年實測水文資料可以看出,漳河河道來水量也呈逐年下降趨勢,其主要原因是自然降雨少、人類活動多和下墊面情況發生變化等因素的影響。漳河水資源量這種下降趨勢,在未來一段時間內仍有進一步發展的趨勢。
隨著漳河上游地區經濟迅猛發展,緊缺的水資源問題日漸突出,已建水利工程效益不能充分發揮其作用,漳河兩岸三?。ê幽?、河北、山西)的工農業發展受到嚴重影響,從而引起搶水、爭水現象,嚴重地影響了當地社會穩定。
漳河上游地區70%以上的用水是農業澆灌,大水漫灌依然是農業灌溉的主要方式;大水漫灌方式的水利用率僅為0.40,與國家《節水灌溉技術規范》要求的中型灌區水利用率不小于0.6相比差距還很大。
漳河上游管理局所轄漳河段兩岸的沿河村莊,每年灌溉期因缺水時常引發水事糾紛。同時,漳河上游山西省境內建有關河、后灣、漳澤3座大型水庫攔存水量較大,作為流域機構的派出機構漳河上游管理局對這部分水量卻無權調度。
在漳河上游地區實行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的基礎上,進一步加強水資源管理,有效提高用水效率,嚴格按照國務院國發 〔1989〕42號文件實施分水,確保漳河上游地區水量分配有法必依。這不僅是實施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的迫切要求,也是能夠充分發揮漳河水資源效益及保持漳河上游地區持續穩定的保障措施。
胡錦濤總書記在講話時強調:“中國要積極建設節水型社會。要把節水作為一項必須長期堅持的戰略方針,把節水工作貫穿于國民經濟發展和群眾生產生活的全過程”。節水農業是實現農業現代化的必由之路,滴灌節水技術是世界上最先進的灌溉技術。采用這一技術,農業灌溉效率將大幅提高,灌溉用水量僅為漫灌的1/3。因而,做好漳河上游地區節水工作,應充分發揮當地政府的主導作用,綜合運用行政、科技、經濟等多種措施,建設節水型社會。
通過協商購得上游地區的部分水量,是現階段解決河南、河北水事糾紛的新型水資源管理方式,受到有關領導贊賞和地方的肯定。今后,要積極爭取流域機構對漳河上游水庫的調度權;同時,積極攔蓄洪水資源,完善應急調水機制,加強用水節水管理,最大限度地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只有做到流域水資源合理配置,才能有效地緩解下游兩省用水,實現上下游地區多方受益。
建立漳河水市場,嚴格漳河水量水費計收,全面落實水資源有償使用管理制度,用經濟杠桿促進節水型社會建設,盡快扭轉本地區水資源粗放利用的局面,全面提高用水效率,保持漳河上游水事秩序持續穩定。
人的思想決定人的行為。要充分利用行之有效的宣傳方式,以每年“世界水日”“中國水周”“12·4”法制宣傳日為契機,采取集中宣傳和平時的電視、短信等宣傳方式相結合,深入廣泛地向廣大干部群眾特別是對沿河中小學生宣傳有關水的重要性和節水意識,使人們知法、守法,為實施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創造良好的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