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 蕾
(德州市水利局,山東德州 253009)
2012年7月以來,持續少雨的德州市降水天氣明顯增多,先后出現了13次降雨天氣過程。特別是7月下旬至8月上旬,受副熱帶高壓氣旋及第10號臺風影響,連續遭受2次大范圍暴雨襲擊,境內河道水量劇增,溝滿壕平,干支流長時間高水位運行,部分河段超警戒水位1 m以上,甚至出現漫溢倒灌現象,村莊被積水圍困,農田大面積受淹,給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造成了嚴重影響,防汛形勢的復雜和嚴峻程度大大超過往年。
7月5日至8月18日45 d面雨量達到464.5 mm,超過魯北地區排澇設計標準。由于連續發生多次降雨過程,土壤蓄滿,匯流加速,很快形成徑流。時段性強降雨主要發生在7月30日至8月6日短短一周內,全市平均降雨量達到277 mm,接近年均平均降雨量50%,占前期總降雨量的45%,折合水量達28.7億m3。降雨多自西向東推進,樂陵、陵縣、寧津、平原等縣市雨區疊加,平均降雨量均超過200 mm,平原縣前曹站點雨量兩次累計達到559 mm、為60年一遇。
受強降雨、上游近3億m3客水下泄和下游河道頂托三重影響,自8月1日起,三干流(即徒駭河、馬頰河和德惠新河)河道水量急漲,明顯表現為小流量、高水位。德惠新河鄭店閘實測最大流量為95 m3/s,僅為設計排澇流量的25%,水位則為10.07 m,超警戒水位0.1 m運行,并于8月6日16時達到最高水位10.20 m,超警戒水位0.14 m,歷時12 h。馬頰河津期店攔河閘實測最大流量為204 m3/s,僅為設計排澇流量的34%,水位22.77 m,超警戒水位0.07 m運行,于8月6日14時達到最高水位22.84 m,超警戒水位0.14 m,歷時8 h。
暴雨內澇造成農作物大面積淹泡,堤防涵閘等水利設施受到損毀。據民政、水利等部門統計,自7月30日發生強降雨以來,有12個縣(市、區)120個鄉鎮受災,受災人口254萬人,緊急轉移安置人口14萬人;農田積水面積37.33萬hm2;損毀、倒塌房屋6.4萬間;水毀橋、涵、閘等大小水利工程1 555處、堤防4 315 m,直接經濟損失近23億元。
經過廣大干部群眾的共同努力,最大限度地降低了災害損失,取得了無一處河堤決口、無一人傷亡的重大勝利。據統計,全市累計投入人力551萬人次、物資8.6億元、機械22.1萬臺套,通過局部圍田排水、設備抽排等有效措施,歷時15d將積水全部排除。
面對暴雨內澇嚴峻形勢,德州市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以保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為第一要務,嚴格落實以行政首長負責制為核心的各項防汛責任制,實行“市級領導包縣、縣級領導包鄉、鄉鎮干部包村、脫產干部包戶”的責任機制,遵循“先救人、后救財,先搶險、后排澇,先生活、后救災”的原則,精心部署、超前應對、不等不靠、迅速行動,組織發動廣大干部群眾,對獨居老人、五保戶、危房戶、低洼易澇地段進行逐村逐戶排查,發生險情的,想方設法動員轉移;已經轉移的,從確保安全入手,迅速組織帳篷搭建、飲水食品藥品發放和供應等工作,千方百計搞好生活保障,確保無一人傷亡,所有群眾都有房住、有水喝、有飯吃。
充分利用遠程視頻調度平臺,實時掌控雨情、水情、工程運行情況和各縣市區工作開展情況,為及時果斷指揮決策、迅速有效應對贏得了主動。在強降雨和行洪期間,各級水利部門對河道引水口門、堤防、在建工程等薄弱部位和險工險段進行嚴密布控,專人負責,晝夜巡防,確保了第一時間發現險情、第一時間上報、第一時間處置。當樂陵市躍豐河出現漫堤外溢險情時,及時對漫溢部位進行了加固封堵,阻止了險情進一步擴延,確保了一方平安。
水利部門針對暴雨侵襲可能造成的水源地污染、管網毀損等問題,加強水源地巡查、供水管網維護和水質監測等各項工作,確保群眾飲水安全。農業部門迅速派出專家,深入田間地頭指導農業排澇減災,并備齊種子、農藥、化肥等調整減產地塊作物生長,對絕產地塊及時補種。衛生部門采取發放明白紙、開設電視專欄等形式進行衛生防疫知識宣傳培訓。民政、供電、公安、交通等部門全力配合搶險救災和群眾安置工作,確保盡快恢復生產生活秩序。
德州市針對雨情、水情發展,于7月26日22時30分發布防汛Ⅲ級預警,8月1日9時發布防汛Ⅱ級應急響應,8月11日10時將防汛應急響應級別由Ⅱ級降為Ⅲ級,8月13日9時解除防汛Ⅲ級應急響應。并于8月6日連夜緊急調撥沖鋒舟、發電機組、水泵等一大批防汛物資支援樂陵、平原等受災嚴重縣市區。在工程運用上,統籌協調上下游、左右岸的關系,聯合調控、分級啟閉干支流河道所有涵閘,騰出最大空間全力泄洪;汛情緊急時,通過北四分干、沙楊河、躍豐河北段、四南干等河道向馬頰河、減河、漳衛新河多路分洪近1.5億m3水,既確保了河道運行安全,又緩解了下游行洪壓力。
本次汛澇災害,是對德州市水利設施防洪排澇能力的一次重大考驗,更是對2009年以來實施的大水網工程的一次檢驗。在抗災救災過程中,經治理的102條河道在排澇救災過程中發揮了巨大作用。據統計,經過治理的河道沿線縣市區澇水均在3~4 d內排除完畢,對比多年未經治理的德惠新河,防洪排澇效益非常明顯。同時,也暴露出了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和隱患。各級政府、部門應充分認識水利工程的重要性,進一步加快加大水利工程建設的步伐和力度,盡快構建“橫到邊、縱到底、全覆蓋”的防洪排澇體系,切實提高防災減災能力。
德惠新河平均淤深2~4 m,局部河段平河槽,趙棒槌閘上5 km和鄭店閘上5 km處淤積卡口,淤積土方累計達1 300萬m3。馬頰河在2008、2010年分別對上、下游河道按照“1964設計排澇標準”的70%進行了清淤開卡,防洪除澇能力仍需提高,目前馬才至大田橋、孟家至前進溝共計85km的河道一直未曾治理。躍豐河等支流河道大部分淤積在2 m以上,防汛排澇能力降低80%以上。四南干、四分干等分洪河道,現狀淤積近3 m,分洪能力明顯弱化。
建議:將德惠新河清淤治理盡快提上重要議事日程,及早組織實施。以此為契機,結合德州市、縣兩級現代水網建設,按照“調查摸底、科學規劃、明確責任、抓好落實”的要求,對徒駭河、馬頰河及其支流河道和分洪調水河道按照恢復或擴大設計標準進行綜合治理,進一步加快推進縣級河道溝渠的清淤整治,提升整體行洪排澇能力。
沿河建筑物老化失修,缺乏控制性工程。沿徒駭河、馬頰河和德惠新河各類水工建筑物多建于20世紀六七十年代,超期服役、老化嚴重,不同程度存有護坡坍塌、啟閉不靈、洞身裂縫等險情。個別經鑒定的3、4類病險水閘,在此次暴雨內澇中出現了護坡淹沒、沖刷、塌陷、滲水等,自身安全尚不能保證,防洪除澇效益更是難以充分發揮。支流入口處和多處小溝渠自然缺口斷堤現象普遍,大部分橋梁引道都低于設計堤頂高程(一般在1~2 m),長度為30~70 m。德惠新河多處堤防缺口(支流入口、橋頭引道、自然排水溝口)無建筑物控制,有6座生產橋屬于漫水橋,橋梁與堤防交叉處低于排澇水位,形成缺口。
建議:一是抓緊修復在此次暴雨內澇中出現險情的河道、堤防、涵閘等影響安全度汛和農業生產的水毀防洪工程以及涉及群眾飲水安全的水毀人飲管網工程,為確保度汛安全打下基礎。二是把病險水閘除險加固工作列入重要日程,對未立項的抓緊立項,對已完成初步設計的盡快爭取省水利廳批復,及早實施。與德州大水網規劃的河道治理工程同步,配套做好水工建筑物。
河道行洪障礙多,田間排水體系不暢。干支流河道灘地、河槽林木眾多,有大量引水高渠、大棚、養魚池等阻水障礙。上游河道垃圾隨水一同下泄,如津期店閘上一度被廢棄物、柴禾等堵塞,影響閘門啟閉。涉河建設工程項目施工壩、阻水圍堰等臨時性建筑物也對河道行洪排澇造成一定阻礙。由于降雨歷時短、強度高,田間快速匯流,澇水受竹節溝、碟子溝阻滯,外排不暢,大面積農田長時間受到淹泡,損失嚴重。
建議:按照“誰設障、誰清除”的原則,立即清除河道內阻水障礙,今后應進一步嚴格涉河建設項目審批,嚴禁新設障礙。根據這次降雨農田受災特點,突出易澇區域,結合中央財政小型農田水利重點縣建設,加大今冬明春農田水利建設規模和力度,完善干支斗農毛5級渠系。同時,對田間工程配套建設實行以縣為單位統一規劃治理,徹底打通竹節溝、碟子溝,實現溝溝相通、溝河相連。
另外,在恢復原有坑塘規模的基礎上,將坑塘建設納入農村新建社區規劃,進一步完善防洪工程體系,一方面集水分流,緩解行洪壓力;另一方面蓄滯水源,涵養地下水,達到汛旱兩利的功效。同時,還可起到抬高地基、美化周邊環境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