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一鳴 □楊沙平(本刊記者)
作為“開下游引黃灌溉先河、創綜合利用偉業”的人民勝利渠,是新中國引黃灌溉第一渠。從1952年4月12日正式啟閘引黃至2012年,已經走過了整整六十年風雨歷程,其中既有開灌初期,灌溉、濟衛效益突顯、運行管理蒸蒸日上的成功,也有“井渠結合、控制地下水水位”的創舉,更有采取各種工程技術措施減少渠系輸水損失的成功經驗,它的建成,結束了“黃河百害,惟富一套”的歷史,揭開了開發利用黃河水沙資源的序幕,為黃河中下游地區利用黃河水資源提供了寶貴經驗,極大地促進了引黃灌溉事業的發展。
六十年來,人民勝利渠的運用產生了巨大的社會效益、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為豫北地區近百萬畝田園的豐收、為新鄉市和天津市等市的工業用水和飲用水作出了巨大貢獻,不但是沿黃人民治黃歷史上的一座不朽豐碑,也是黃河下游引黃灌溉的一面旗幟。
新中國成立之初,百廢待興。由于歷史原因造成的黃泛區面臨嚴重的沙漠化威脅,西方國家水利專家甚至斷言中國黃河無法治理,黃河流域(下游及周邊地區)若干年后就會變為荒漠。
人民勝利渠是在新中國成立后,在黃河下游興建的第一個大型水利工程。渠首位于武陟縣境內,總干渠全長52.7公里至新鄉市匯入衛河,灌排分設,1950年初,黃委會寫出《引黃灌溉濟衛工程計劃書》呈水利部轉報政務院,周恩來總理親批這項工程。1951年3月工程正式開工,1952年3月第1期工程勝利竣工,4月12日舉行了放水典禮,引黃灌溉濟衛工程被命名為“人民勝利渠”,宣告了新中國黃河治理初戰告捷,在國內和國際上均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
1952年10月31日,開國領袖毛澤東親臨人民勝利渠,視察新建的人民勝利渠渠首閘、總干渠、灌區和新鄉引黃入衛處,親切的稱人民勝利渠為“小黃河”,并親手搖開了渠首一孔閘門。在聽完匯報后,毛澤東指出,渠道灌溉是陣地戰,水井澆地是游擊戰,渠井灌溉要結合起來。并稱贊說:“水利是農業的命脈,這個閘修得好,人民勝利渠名字取得好!”
1989年4月18日,美籍華人、著名水利專家徐懷云來到灌區進行實地考察。1991年4月22日,國際灌排會議代表團考察人民勝利渠灌區。1994年1月26日,泰國亞洲理工學院專家組來灌區參觀,他們稱:人民勝利渠良好的組織及管理技術在世界上獨樹一幟。1995年11月1日,埃塞俄比亞聯邦民主共和國總理梅萊斯?澤納維帶團來灌區參觀考察。1997年8月23日,納米比亞副總理漢德雷克·維特布伊一行14人來灌區參觀考察。1998年4月5日,非洲31個國家駐華使節代表團考察人民勝利渠。1999年3月31日,世界水稻研究首席研究員威廉(美國)、武漢水利電力大學教授等來灌區考察。
1999年6月20日,時任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江澤民,來到人民勝利渠渠首閘視察,并欣然親筆題字。
兩代黨和國家最高領導人先后視察同一個引黃灌溉工程的殊榮,全國罕見。
中國治黃史上特殊的歷史地位,使得人民勝利渠名揚四海。黃河下游臨黃地區大規模開發利用黃河水沙資源、發展引黃灌溉的序幕由此揭開,水生態環境和農業耕作條件由此得到根本改善,并迅速發展成為中國最大的連片自流灌溉區,徹底改變了中國農業生產布局。
聯合國糧農組織項目經理阿倫?坎迪亞在考察人民勝利渠時曾稱贊,“這是一個偉大的工程,他將造福于中國人民。”國際灌排委員會主席巴特?舒爾茨在為人民勝利渠灌區題詞時寫到——“能在這樣多泥沙的條件下灌溉,確實是個奇跡。”
人民勝利渠灌區是灌排分設、井渠結合的工程模式。灌區工程主要由灌溉、排水和機井3套工程系統組成。經過六十年的發展,灌區現有總干渠2條,長77.9千米,干渠8條,總長215.7千米,支渠89條,總長648.57千米,斗農渠2774條,長1660千米,各類配套建筑物8401座,機井2萬余眼。
人民勝利渠開灌以前,豫北地區由于頻受洪、澇、旱、漬、鹽堿及風沙等自然災害的影響,加上普遍存在的大面積鹽堿、沙荒及沼澤地,灌區農業生產條件極其惡劣。
在緊鄰黃河大堤的詹店鎮,群眾形容大堤南的的黃河灘地為:“氣死龍王地”,缺水嚴重,種在人,收在天。在黃河背河洼地,因地下水水位高,排水條件差,冬春季節,表土積鹽,白茫茫一片;夏、秋季節,積澇難排,一片汪洋。沿黃群眾形象總結為:“冬春白茫茫,夏秋水汪汪,種一葫蘆籽,能打一瓢糧。”在全國聞名的老鹽堿區獲嘉縣的丁村,地下水含鹽量很高,又苦又咸,難以飲用,群眾戲言:“喝了丁村水,兩眼活見鬼”。一般農作物難以成活,歷史上就沒有長過莊稼。一些群眾靠掃鹽煮堿維持生計,過著“糠菜半年糧”的艱苦生活,而更多的人則被迫背井離鄉,外出逃荒,成為遠近聞名的討飯村。
“人民勝利渠的成功興建,開黃河下游破堤引水之先例,在下游地區開辟了一條‘發展引黃灌溉、改善農業生產條件、造福兩岸人民’的成功道路,黃河從此成為‘水肥兼具、灌淤兩便’的幸福之源。”河南省省委常委、副省長劉滿倉說。
在六十年的引黃實踐中,人民勝利渠利用完善的灌溉和排水工程體系,充分利用黃河水、沙資源,對灌區的洼堿荒地和低產田進行了卓有成效的改良,使開灌前寸草不生的堿荒地、風沙漫天的沙荒地以及蘆葦、雜草叢生的沼澤地逐步變為麥棉輪作或稻麥雙收的高產穩產田,極大地改變了灌區的自然環境和農業生產條件,灌區農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豫北地區也因引黃灌溉而一躍成為聞名全國的商品量生產基地。
資料顯示,截至2011年底,人民勝利渠共引水360億立方米,其中農業用水230億立方米,向新鄉城市供水12億立方米,向天津送水11億立方米,濟衛及補源108億立方米。目前,灌區內平均糧食單產達14250千克/公頃,是開灌前的10.7倍;棉花單產1125千克/公頃,是開灌前的5倍。據初步估算,創社會效益達400多億元。
人民勝利渠灌區位于黃河下游沖積平原上,無論是土地資源、氣候條件還是社會經濟發展狀況在黃河下游地區都具有典型的代表性,能夠全面滿足示范灌區“除害興利、綜合利用”的需要,在灌溉、航運、水力發電、泥沙處理利用、鹽堿地改良、淤灌改土等方面取得的成功經驗可以在下游其他地區迅速推廣。
事實上,在人民勝利渠建成后長達六十年的運行時間里,開展了一大批針對下游引黃灌溉的科研項目,如井渠結合灌溉,沉沙改土、淤灌稻改,灌排兼施、鹽堿地治理和防止土壤次生鹽堿化,綜合治理旱、澇、堿、淤等一大批科研成果在下游大多數引黃灌區得到應用,人民勝利渠灌區成為下游引黃灌區的一面旗幟,充分發揮了示范灌區和典型灌區的作用。
針對黃河下游引黃灌區大面積次生鹽堿化的發生與發展,人民勝利渠灌區在20世紀60年代初以疏浚、深挖排水溝道為主要工程技術措施,通過調控地下水水位,全面展開次生鹽堿化的防治工作。經過3年控制運用,到1965年,灌區地下水水位明顯回落,次生鹽堿化得到遏制。
從1965年開始,人民勝利渠灌區開始大力發展井渠結合的灌溉模式。到20世紀80年代初,灌區機井建設初具規模,配套機井數量達到6500余眼,逐步形成了引黃地表水與地下水聯合調度、水資源統籌運用的“井渠結合”灌溉格局,在黃河下游的引黃灌區中獨樹一幟。
從20世紀90年代初期開始,隨著上游焦作市工礦企業排污量加大,沁、蟒河污染加劇,為解決渠首污染問題,人民勝利渠于1994在渠首開工建設導污工程,通過倒虹吸將流至人民勝利渠渠首閘前的沁蟒河污水導至引水渠左岸,并通過新開挖的排污渠將污水引至黃河老鐵路橋上游注入黃河。2000年,對排污工程進行擴建,增建一條排污涵洞,使排污能力擴大至20立方米/秒。
1999年,國家啟動大中型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項目后,人民勝利渠開始大力開展現代化節水型灌區建設。經過連續10余年的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人民勝利渠骨干工程狀況得到明顯改觀,效益十分顯著。
總干渠砼襯砌改造后,解決了沿渠兩岸4000畝耕地的浸水問題,使浸水地區由以前每年只種一季水稻變成為一麥一稻,每年防滲增產效益為120萬元。渠道襯砌后,糙率由0.025降為0.016,輸水輸沙能力大大提高,每年減少淤泥淤積30萬立方米(包括節水減淤9萬立方米),可節省清淤費用180多萬元。據測算,節水技術改造可實現年節水2020萬立方米,恢復灌溉面積13.41萬畝,改善灌溉面積23.45萬畝,糧食單產由改造前的595千克增長到656千克,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提高6636萬元,農民年人均增收136元。
“在黃河下游河道首創破堤建閘引黃河水。灌區灌溉渠系和排水渠系配套,既灌溉農田,又防止土地鹽堿化,還供給城市和工業用水。科學管理,井渠結合,綜合治理旱澇鹽淤,成績卓著。人民勝利渠成為引黃灌溉的典范。”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院士張光斗對人民勝利渠給與高度評價。
人民勝利渠灌區經過近六十年的建設發展,設計灌溉面積達到184.84萬畝,有效灌溉面積136萬畝。主要承擔焦作、新鄉、安陽3市11縣(市、區)、57個鄉鎮的農田灌溉和向新鄉市城市供水任務,并承擔向滑縣地下水補源的任務,受益人口達500萬人。
“隨著黃河流域經濟的發展和人口數量的增長,水資源供需矛盾日益嚴峻。人民勝利渠灌區要把節約用水作為一項革命性的措施抓緊抓好,進一步加大灌區續建配套和節水技術改造力度,著力抓好干渠和支渠的防滲襯砌和骨干建筑物的配套;要改革灌溉方式,在有條件的地區積極采用噴灌、管灌等節水新技術,提高水資源利用率。同時,要以改革和科技創新為動力,加強工程經營管理、深化改革的力度,探索灌區良性運行的新機制。要積極推廣運用現代科學技術,加大防污治污工作力度,逐步把灌區建設成為管理現代化、運用智能化的現代化大型灌區。”談到人民勝利渠未來的發展,河南省水利廳廳長王樹山說。
據河南省人民勝利渠管理局局長李世軍介紹,人民勝利渠灌區已形成了一套比較完善的末級渠系管理辦法。人民勝利渠管理局根據工程灌溉使用范圍的情況,按照“誰投資、誰收益、誰所有”的原則,積極推進農田末級渠系產權制度改革,明確小型農田水利設施的所有權,落實管護責任主體。以農戶、村小組自用為主的毛渠及部分小農渠歸農戶個人、村集體所有;對范圍較大、田間工程比較完善、管理基礎較好的地方,實行灌區農民用水戶協會、供水公司、水利服務中心等末級渠系管理組織,這些組織擁有斗、農渠產權,村用水組擁有使用權。本著誰管理、誰養護的原則,對工程進行管護,允許小、微型農田水利設施以承包、租賃形式進行產權流轉,吸引社會資金投入。專業水管單位可以以補貼形式對涉及村組較多的部分斗渠進行適當投資,完善田間工程配套。
截止目前,人民勝利渠灌區已經建立了29個不同形式的末級渠系管理組織,其中已經注冊登記的有16個,占實際灌溉面積的70%。這些用水組織成立后,改變了有人用水,無人管理、無人繳費的局面,在加強末級渠系工程管理、優化配水、科學計量,強化服務意識,收取水費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
近年來,人民勝利渠灌區先后被水利部授予“部一級管理單位”、“全國先進灌區”榮譽稱號;被新鄉市委、市政府授予“支持新鄉農業發展先進單位”榮譽稱號;管理局黨委被新鄉市市直工委評為“先進基層黨組織”,被河南省水利廳授予“水利經濟先進單位”稱號;被評為“全國大型灌區精神文明先進單位”、“河南省水利系統文明單位”、“省級衛生先進單位”、“治安模范單位”、“依法治理先進單位”、“平安建設先進單位”等。2010年被命名為河南省省級文明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