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沙平 □李樂樂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哈密地區境內柳樹泉農場的沙棗泉上,有一棵九龍樹,生長在茫茫戈壁腹地,“華蓋濃遮日”,“一折一龍盤”,堪稱奇景。樹下,一條清澈透亮的泉水蜿蜒流過。在柳樹泉農場場部,有個柳樹環抱的地方。這里曾有一眼很大的泉水,被譽為“北絲路上的一顆珍珠”。泉水匯聚成一個澇壩,澇壩四周是一棵棵兩人摟不過來的柳樹,柳樹泉因此而得名。
在柳樹泉這個地方,雪山融成的汩汩泉水潛入地下,又從地下溢出,終年不竭,清清洌洌,加上人工修建的一條條坎兒井,珍貴的水匯流成河,流入大戈壁。我們不禁發問,在新疆這個水資源極其短缺的地方,讓這樣珍貴的泉水白白流走,豈不是太可惜?這個問題,其實早有了解決方法。“在河南人民的幫助下,我們修建了這個工程。我們用引水渠、匯水渠把這些泉水和坎兒井的水引到這里蓄起來。”指著正在如火如荼施工的沙棗泉匯流工程,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農十三師水管處副處長周全這樣介紹道。
新一輪對口支援新疆工作部署后,河南省科學規劃、行動迅速,不僅做到了資金早投入,項目早見效,而且集全省之力,建立了全省18 個省轄市對口支援哈密地區49 個鄉鎮辦和農十三師8 個團場的全方位、多層次援疆工作體制。啟動了五大類14 個新疆干部人才培訓項目,援助市縣和單位的財力、物力、智力源源不斷涌向新疆。
兩年來,河南省水利廳爭取省財政安排援疆資金1.232 億元,其中哈密地區6320 萬元,農十三師6000 萬元,用于支持哈密地區和農十三師水利工程建設。
“河南省水利援疆按照規劃,突出了民生水利,突出了產業支持,突出了技術人才援疆,”哈密地區水利局局長田亞東向我們介紹道。他說,河南援建哈密地區的水利項目主要包括位于巴里坤縣的西黑溝望海水庫,二道溝水庫以及哈密地區的人飲安全工程。
巴里坤縣西黑溝望海水庫里,雪山融水形成的水體晶瑩透徹。這是河南省以改善民生為主的首批援疆試點項目之一,設計總庫容625 萬立方米,工程集灌溉、防洪、工業用水及生態、旅游等綜合效益為一體。工程總投資9285 萬元,其中河南省援助資金4000 萬元。工程于2010 年4 月開工建設,2011 年11 月下閘蓄水。老家在商丘的援疆干部,巴里坤縣水利局副局長趙永光指著水庫的引水明渠說,“這條渠冬天如果上凍了,我們還修有一條引水暗渠,保障水庫水源不斷。這個水庫保障了3 萬畝牧區飼草料基地灌溉用水,而且為巴里坤縣西部礦區工業供水500萬立方米。”
到達二道溝水庫,一片茫茫的戈壁灘是必經之路。建設工地,機械轟鳴,激戰正酣。這是一座以解決三塘湖工業園區煤電基地工業供水需求為主的攔河式小(1)型水庫,水庫總庫容410萬立方米,工程總投資12243 萬元,其中河南省援助2000 萬元。工程已于2012 年4 月底開工建設,已完成投資1460 萬元,計劃于明年7 月底下閘蓄水。26 歲的項目副經理崔增欣和他的同伴們,去一趟巴里坤縣城就要花去將近半天,由于工地缺水,平時連洗澡也要到縣城。在異乎尋常的環境下,建設者們真真切切地用實際行動實踐著水利行業“獻身、負責、求實”的行業精神。
除此之外,為讓哈密地區農牧區群眾盡早受益,河南省2012 年援助解決農牧區人飲安全工程入戶補助資金,工程概算總投資1560 萬元,其中河南省援助資金320 萬元,工程建成后將解決1.5 萬人的農村人飲水安全入戶問題,目前主體工程已經完工,正在進行入戶管道的安裝,已完成投資1350 萬元,已解決1.2 萬人的農村人飲水安全問題。
在哈密地區,隨處可見類似于“感謝河南人民的無私幫助”這樣的標語,因為援疆,河南人民和哈密人民的心緊緊連了起來。一位援疆干部在微博中寫道,“2000 公里外的哈密不是塞外,而是家鄉。來到哈密援疆,更感覺是在建設家鄉。”
河南省深化對口支援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農十三師團場全覆蓋,派出干部到團場任職、派出專業人員幫扶、開展團場干部人才交流培訓,同時做好智力支持、產業合作、資金項目幫扶與文化交流,這些措施被哈密地區地委副書記、河南省援疆前方指揮部總指揮、農十三師副師長王新偉分別形象地稱為“規定動作”和“自選動作”。
隸屬于農十三師的柳樹泉農場,分為北部沙棗泉灌區和南部柳樹泉灌區。南部柳樹泉灌區主要以機井水、坎爾井水、泉水為主,三道溝河水為輔,每年春季灌溉缺水。北部沙棗泉灌區灌溉主要以17 條坎爾井水和3 眼泉水灌溉,冬閑水及灌溉余水流入下游戈壁灘,柳樹泉農場一方面水資源短缺,一方面由于現狀水利工程落后,沒有調蓄工程造成水資源浪費。三道溝輸水干渠為兵地共用渠,根據兵地分水協議,柳樹泉農場只能夜間引水,引水不連續。
扼守水資源極度短缺的邊疆,“水”是農十三師發展的第一資源,是兵地之間融合發展的第一紐帶。為了改變柳樹泉農場貧困農場的面貌,解決柳樹泉農場農業用水矛盾,農十三師決定抓住機遇,在沙棗泉灌區修建匯流工程。
沙棗泉工程設計庫容430 萬立方米,總投資8600 萬元,其中援疆資金投資6000 萬元,工程于2011 年6 月底開工建設,計劃于本年度10 月完工。“因為坎兒井和泉眼分散,除了水庫,沙棗泉匯流工程還將修建引水渠5.039 公里,東西匯水渠7.838 公里,分支匯水渠7.9 公里,”沙棗泉匯流工程項目經理梅慶甫介紹道。
據了解,工程完工后,將蓄存北部沙棗泉冬閑水及灌溉余水調蓄解決下游柳樹泉灌區春旱缺水矛盾,改善農業基礎條件;另外匯流工程可對三道河地表水進行日調節,連續向下游供水,降低毛灌溉定額。另外,匯流工程可對三道河地表水進行日調節,連續向下游供水,降低毛灌溉定額。與此同時充分利用當地光熱資源,進一步發展特色產業—園藝業,擴大節水灌溉面積,為農場職工增加收入創造條件。
普普通通的河南人,踏踏實實的河南人,不畏艱難的河南人,俠肝義膽的河南人,扎根哈密,全身心服務援疆大局,用實際行動詮釋著“平凡之中的偉大追求,平靜之中的滿腔熱血,平常之中的極強烈責任感”。目前,已有18 名援疆干部人才被農十三師授予先進個人,3 人被授予優秀共產黨員,1 人被授予三等功。
“除了工程建設的援助,河南省水利廳還根據哈密地區的實際情況,面向哈密地區水利系統舉辦了水資源管理、節水型社會、工程建設管理、防汛抗旱等四期培訓班,培訓干部30 余人次,”哈密地區地委副書記、河南省援疆前方指揮部總指揮、農十三師副師長王新偉介紹說,“赴豫學習的各族水利干部開闊了眼界,轉變了觀念,提高了本領,增強了獻身哈密水利的意識。”一年多來,新疆自治區、兵團、哈密地區和農十三師水利系統組織21 批共113 人次到河南參觀考察學習水資源管理、節水型社會建設、防汛抗旱、山洪災害防治、水庫建設、水文設施建設與洪水測報等水利工程建設與管理工作。河南省水利廳廳長王樹山和其他廳領導先后15 次同考察團成員召開專題座談會,介紹河南水利發展情況,交流兩地三方工作經驗,共商水利發展大計。
按照水利廳黨組的要求,結合哈密地區和農十三師的實際需求,充分發揮河南水利系統的技術優勢,河南哈密兩地開展了多層次不同專業的學術交流活動,并建立了技術合作平臺。如:河南省水文水資源局與哈密水文水資源局建立的洪水預報學術合作平臺;陸渾水庫、白沙水庫、白龜山庫與哈密地區、農十三師建立的洪水調度技術成果共享合作平臺;豫東水利工程管理局與哈密地區建立的旱情墑情測報技術交流合作平臺;鄭州市水務局與哈密地區水利局建立的國家節水型社會試點建建設經驗交流合作平臺;許昌市水利局與哈密地區水利局建立農業節水灌溉技術成果運用合作平臺。
2010 年7-10 月,水利廳從計劃處、農水處、防汛抗旱辦、水利設計院抽調人員組成工作組,先后三次到哈密實地考察,了解哈密地區水資源情況、水利工程建設現狀、水利工作發展的思路和項目要求,與哈密地區水利局和農十三師水利局共同編制了《河南省水利援疆發展規劃》。2011 年,根據農十三師的實際需要,經省委組織部批準,省水利廳又增派1 名正處級干部到農十三師水利局掛職。省水利廳充分發揮河南省的人才資源和技術優勢,派出工程技術人員現場指導,為哈密提供技術服務。根據哈密地區水利局提出的技術援疆迫切需求,水利廳又指派水利勘測有限公司水利地質專家赴哈密地區幫助開展擬建水庫地質勘探工作。2012 年,應哈密地區伊吾縣水利局邀請,委派洛陽市水利設計院技術人員就伊吾河治理開展前期技術論證,提供技術服務。
河南省水利廳廳長王樹山提出了自己代表全省水利系統的殷殷希望。他說,援疆干部特別是水利系統援疆干部,要牢記使命,按照河南省委省政府“五年任務四年完成”的要求,吃苦耐勞,建設、發展、鞏固、保衛好邊疆。要發揚河南人務實重干的精神,少說多做,說到做到,真正使得援建的水利工程為哈密地區牧民帶來效益。
省援疆辦的同志也深情地說道,“援疆是河南的分內之事。在新疆,天山南北到處都能聽到河南鄉音,在新疆的河南籍老鄉也在百萬人以上。對于我們來說,一代代人扎根新疆,融入新疆,與各族同胞一道為新疆的建設和發展付出了汗水和心血,貢獻了智慧和力量。新疆就是兩地人民共同的家鄉。”
在哈密地區的大街小巷,很容易聽到一曲熟悉而親切的歌聲:“遠方的客人下馬來,請你嘗塊哈密瓜……”哈密人民熱情好客,河南人民樸實無私,兩地人民情深意重。一樁樁一件件真情援疆的故事,就是民族團結教育最真實、最生動、最鮮活的教材。這些故事應該講給青少年和各族干部群眾,甚至也可以告訴清真寺里的阿訇,讓他們講給更多的信教群眾,讓兩地人民進一步認識祖國大家庭的溫暖和幸福,認識民族團結互助是發展和長治久安的重要保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