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新城,王世崇
(中國人民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北京100872)
國有經濟控制力問題研究
周新城,王世崇
(中國人民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北京100872)
目前,中國仍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立足于這一國情,國有經濟控制力不僅應體現在宏觀調控、執行國家方針政策、履行社會責任、促進經濟增長、引領社會科學發展等各個方面,同時也必須在關系中國未來社會發展的基礎理論研究、重大科技攻關、縮小貧富差距、保護生態環境、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等關鍵問題上發揮基礎性作用。可以說,國有經濟只有實現對上述關鍵領域的控制,才能在國民經濟中發揮主導作用;國有經濟也只有實現了對非國有經濟的引領,貧富差距拉大、生態環境惡化等現階段突出矛盾才能得以根治,共同富裕和科學發展的目標才能最終實現。
國有經濟;控制力;國民經濟
十五大報告指出,“公有制的主體地位主要體現在:公有資產在社會總資產中占優勢;國有經濟控制國民經濟命脈,對經濟發展起主導作用……國有經濟起主導作用,主要體現在控制力上。”[1]但關于“控制力”的科學內涵和評價指標體系以及其增強途徑等問題,報告并沒有明確,實踐中也難以操作。
十五大報告從一般意義上明確了公有制主體地位的內涵包括兩層含義:一是在量的方面,公有資產在社會總資產中要占優勢;二是在質的方面,國有經濟對經濟社會發展要起主導作用,主要體現在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控制力上。究竟從時空視角如何正確地理解和評價這種“控制力”呢?目前,學術界還缺少系統的研究。這也是本文就國有經濟控制力問題做一解釋的根本原因。
1.國有經濟對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現階段控制力。所謂“現階段控制力”,也可以稱為“現在控制力”,立足于中國仍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一最大的國情,國有經濟現階段控制力主要體現在宏觀調控、執行國家方針政策、履行社會責任、拉動經濟增長、引領社會科學發展等各個具體方面,是一個可操作、多方面的綜合指標評價體系,而不是一個空泛的概念。國有經濟要發揮上述功能,堅持國有資產的量能優勢、尤其是經營性國有資產的量能優勢是必然前提,而非經營性國有資產,如資源性國有資產等雖也是國有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但由于非經營性的特征決定了這部分資產在量上只是隨著消費的增長而減少,并不能為國有經濟持續發揮控制力提供必要的物質基礎。而經營性國有資產可以在持續經營中實現保值增值,從而可以為國有經濟持續發揮作用提供可靠的物質保障。因此,國有經濟的主導作用和現在控制力體現量能優勢的資產載體只能是經營性國有資產而不包含非經營性國有資產。但是,經營性國有資產的量能優勢具體表現為多大比例,則取決于其運營效率的高低。一般而言,在經營性國有資產的運營效率較高的情形下,其量能優勢所占比例可以適度低一些;相反,則要相應提高這一比例以保證國有經濟控制力的有效發揮。
第一,發揮宏觀調控的基礎性作用。國有經濟相對于非國有經濟,無論是在資產規模上還是在經營效率上都具有顯著優勢,這就要求國有經濟在規模和效率上應具有相當水平,以期為實施宏觀調控提供較強的經濟實力及后盾,同時,國有經濟也應布局在那些規模效益顯著的行業上[2]。這不僅是由規模化效益顯著的行業特點所決定的,也是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宏觀調控的必然要求。當前中國政府對經濟社會的宏觀調控,是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制度框架體系之下進行的,是間接的宏觀調控。一般的,中央政府只能采取經濟和法律手段對國民經濟發展予以宏觀調控,而國有經濟及國有企業則可以為經濟和法律調控提供堅實基礎:一方面,國有經濟及國有企業積累的大量存量資產可以為政府實施宏觀調控提供堅強的經濟后盾;另一方面,國有經濟及國有企業在經營實踐中總結的經驗教訓可以為宏觀調控政策的選擇、制定、實施、評價等提供重要借鑒。更重要的是,國有經濟布局于能源、交通、裝備制造、通信等規模效益顯著的行業,也有利于政府宏觀政策措施的及時、穩定、持續地推進,更有利于保持調控中的國民經濟持續、穩定增長。
第二,積極踐行國家方針政策。國有經濟作為執行國家方針政策的先鋒,只有通過建立上通下達、高效的運營機制和管理體制,以及通過建立健全一套可操作性強的激勵約束機制,才能實現國有企業的行為目標函數與國家整體的利益目標函數的一致,并用信息透明來克服國有企業決策者的機會主義傾向。也就是說,通過建立健全國有資產管理體制,以及行之有效的激勵約束機制,既可以確保國有經濟發展與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目標的一致性,也可以加強國有經濟各行為主體執行國家方針政策的自覺性和能動性。雖然國有經濟在具體的操作實踐中可能在某些階段、某些方面會出現與社會整體利益或長遠利益相背離的現象,但這些背離只是實踐探索中付出的必要代價。隨著對國有經濟及國有企業改革認識的不斷深化、科學化,這些必要代價會逐漸減少,國有經濟與社會整體的利益函數、長期與短期利益將日益擬合。當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公有制為主體的基本經濟制度仍然是中國經濟社會運行的基本規則,國有經濟主導作用及控制力的實現形式仍需要在實踐中不斷探索,國有企業改革過程中出現的個別目標偏離與失誤還在所難免。因此,將國有經濟執行政策的先鋒作用作為控制力實現的評價指標具有重要意義。
第三,履行社會責任。是指國有企業在加入全球契約、發布社會責任報告、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社會科學發展等方面起到表率作用,以提升國有經濟的影響力。中央國有企業是當前國有企業的典型代表,基本布局在維系國家安全及國民經濟命脈的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規模效益顯著,綜合實力強大,對經濟和社會發展具有至關重要的引領作用。中央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表率作用,對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保護資源和生態環境,提高發展的質量和效益,實現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可持續發展具有特殊的示范意義。據國資委發布的統計數據顯示,2011年中央企業繼續保持平穩較快的發展態勢,全年累計實現營業收入20.2萬億元,同比增長20.8%;累計實現凈利潤9 173.3億元,同比增長6.4%;累計上繳稅金1.7萬億元,同比增長19.7%。截至2011年底,中央企業資產總額達到28萬億元,同比增長14.9%;凈資產 10.7 萬億元,同比增長 11.4%。由此可見,中央企業在經濟規模、收益水平、納稅貢獻等方面在國有經濟中居主導地位。這種主導地位內在要求其在履行社會責任方面要率先垂范和表率。中央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表率既是其肩負的政治、經濟和社會責任的客觀要求,也是企業謀求自身發展、鞏固國有經濟主體地位的必然選擇。
第四,拉動經濟持續增長。拉動經濟增長是國有經濟最基本的責任,也是增強國有經濟競爭力以促進社會主義優越性充分發揮的根本途徑,更是構建和諧社會堅實的經濟基礎。國有經濟要發揮主導作用,要在國民經濟發展中體現控制力,既需要有一定存量優勢,也要在持續拉動經濟增長等方面具有比較優勢。因此,國有企業、尤其是中央企業在營業收入、利潤、繳納稅金、吸納就業等各項具體指標的增長速度上至少不應低于非國有企業,也要用增長事實引領非國有經濟自覺服務于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2011年1-12月,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主要經濟效益指標為:累計實現營業總收入367 855億元,同比增長21.5%;累計實現利潤總額 22 556.8億元,同比增長12.8%;應交稅費29 934億元,同比增長17.9%;成本費用總額為 348 981.3億元,同比增長22.4%,從同比看,實現利潤增幅較大的行業為:化工、建材、電子、有色、煙草。從國家財政部最新公布的這組數據看,國有企業在營業收入、實現利潤、應交和已交稅費以及盈利和運營能力等經濟效益方面保持了強勁的增長勢頭,對持續拉動經濟增長作出了重要貢獻,為構建和諧社會積累了雄厚的經濟基礎,國有經濟也顯示了強大的控制力。
2.國有經濟對中國經濟社會發展未來的引領。國有經濟控制力不僅表現在對“現在”的控制上,而且也應表現在對未來先進生產力的引領上。國有經濟的存在和發展不僅是解決當今中國所面臨的一系列經濟社會問題的基礎,而且在重大科技創新、制度創新、理論創新以及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等關系社會未來發展的戰略性問題上仍將扮演重要角色。為此,國有經濟及國有企業必須在關系中國未來社會發展的基礎理論研究、重大科技攻關、縮小貧富差距、保護生態環境、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等關鍵問題上發揮基礎性作用,并從中華民族大局和長期利益出發,妥善解決個人利益、集體利益和社會利益以及短期利益與長期利益、局部利益與全局利益之間的矛盾[3]。這不僅是中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科學發展的現實需要,更是對世界發達國家發展國有經濟普遍經驗的積極借鑒。
當前,美國國有企業產值約占國內工業總產值的5%,占美國GDP的1%左右。美國的國有企業主要布局在郵政、軍工、環境保護、電力、鐵路客運、空中管制、博物館和公園等事關國家安全和未來發展的關鍵領域。從數量上看,美國國有企業數量較少,但規模較大,控制了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行業。
日本國有企業在改善民生、推進科技創新、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等方面也發揮著重要作用。特別是通過“有進有退”的改革,日本國有企業牢牢控制了地鐵、機場等社會基礎設施、公共產品領域以及廣播電視等意識形態領域,從而確保了國家的戰略安全。
中國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國家,國有經濟的主導作用和控制力是保障社會主義性質的重要基礎,中國堅持國有經濟的主導作用和控制力較美、日等資本主義國家更加緊迫、更加重要。借鑒美、日等發達國家發展國有經濟的積極經驗,政府在制定相關法律、政策時要把國有經濟對“現在”與“未來”的控制力有機地結合起來,針對經濟社會發展的不同階段、面臨的不同情況,科學地調節二者的比重。從未來經濟社會發展的角度看,國有經濟控制力主要體現在基礎理論創新、重大科技突破、先進制度創新、共同富裕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引領等方面。
十五大報告第一次明確指出:“對關系國民經濟命脈的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國有經濟必須占支配地位。”十六大報告進一步明確指出:“發展壯大國有經濟,國有經濟控制國民經濟命脈,對于發揮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增強我國的經濟實力、國防實力和民族凝聚力,具有關鍵性作用。”[4]這實際上明確了國有經濟的空間布局,就是應支配和控制國民經濟命脈,但具體涵蓋哪些行業并未明確,也無法明確。因為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各行業在國民經濟中相對地位和作用是不斷變化發展的,國民經濟命脈具體涵蓋的行業也是動態調整的。
究竟如何來界定國民經濟命脈呢?從科學發展觀的視角,國民經濟命脈應統籌現在和未來兩個發展階段,即關乎國計民生的能源、交通、通信、自然資源開采、軍工、裝備制造業、基礎理論研究、農業、文化及前沿技術研究等領域。國有經濟對上述領域的支配和控制既是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現實要求,也是確保中國未來科學發展和長治久安的根本條件。至于國有經濟采取何種控制方式及實現何種控制程度只是操作層面的問題,在實踐中可以探索創新,但實現國有經濟在質和量兩方面的控制力是根本目標,具體體現如下:
能源領域的石油石化、電網電力、水電、風電、太陽能、生物質能等新資源產業,可以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持久的動力,通過國有資本獨資或絕對控股、實現規模經濟和高效率,可以體現出國有經濟的控制力和比較優勢[5]。隨著科學技術發展和市場的逐步成熟,國有經濟可以從確保國家戰略安全的角度選擇關鍵領域繼續體現控制力,并有步驟地從風電、太陽能、生物質能等行業逐步退出。
自然資源的開發和利用直接影響生態環境的質量、關乎人民的生活質量和經濟社會發展的可持續性,國有經濟應依法實行專營,實現按比例協調開發,體現出完全的控制力。通過國有資本獨資,政府要結合現實需求和未來發展趨勢,統籌生態環境的承載能力、居民生活水平和經濟發展要求,合理、適度、協調開發和利用自然資源,最終實現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交通、通信和裝備制造是國民經濟的基礎部門,對其他經濟部門和經濟社會發展起著基礎性支撐作用,對于其中的關鍵企業必須采取國有資本獨資或絕對控股以確保其發揮經濟社會發展的技術支撐作用,并引導全領域的安全、健康、可持續發展。交通是現代市場經濟的命脈,兼具規模效益顯著、投資大、回報周期長等特點,為國有經濟的進入準備了必要條件。通信事關公民個人、組織和國家的信息安全,同時通信行業顯著的規模效益和易于形成壟斷,由國有經濟對其實施控制,既可以保證消費的合法權益、提供社會福利水平,又可以確保通信安全、維護國家的信息安全。
裝備制造業的發達程度是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的直接標志,也是中國現代化水平的重要指標之一。裝備制造業的發展水平和發達程度不僅是衡量一國經濟發達程度的主要指標,也是評價一國經濟比較優勢和綜合國力的重要因素;不僅決定一國經濟的現在發展水平,還預示其將來的發達程度。失去了對裝備制造業的控制,國有經濟的控制力也就無從談起。為此,一方面,國家應通過制定《經濟安全法》,設立專門的經濟安全評估機構對準備制造業的并購、重組等行為進行安全評估,以防外資等的惡意收購;另一方面,應通過稅收優惠、財政補貼、政府采購等形式,對裝備制造企業及自主研發項目進行扶持和政策引導。
文化是中華民族強大凝聚力的基礎,是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智力支撐和精神動力。發揮文化軟實力是中國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確保文化安全的重要途徑,也是抵御西方意識形態滲透的有效手段,對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因此,文化領域必須由國有經濟主導主控,從維護主流意識形態安全的戰略高度,確保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方向和先進性[6]。
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性部門,農業發達程度是當前中國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的根本標尺,農業安全是關系著中國的糧食安全和社會穩定的重大政治課題,對現階段占世界1/5人口的不發達的中國具有特殊的意義。國有經濟只有真正實現對農業的控制,實現了農業的大發展和比較優勢,才能確保中國現在和未來的糧食安全,中國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現在”及“未來”也才有堅實的基礎。在具體的操作層面上,國有經濟要致力于農業科技水平的不斷提高,要以科技創新確保農業基礎的安全。所以,從這種意義上說,如果沒有農業的現代化,中國現代化的最終實現也是不可能的。
軍工行業的發展與否事關國家安全和社會穩定,歷來是國有經濟控制的重點。近代中國的歷史無不證明發達的軍工是維系國家安全之本,當今中國領土完整仍然受到一些國家的嚴峻挑戰,優先發展軍工、確保領土安全是國有經濟的歷史使命,也是國有經濟控制力的重點內容。國有經濟增強對軍工領域的控制也是發達市場經濟國家通行的做法。西方的軍工優勢,不僅造就了顯著的軍事優勢,而且軍工的技術研究與開發是帶動重大科技進步的重要源泉。從瓦特蒸汽機的改進到電子計算機的研制和互聯網的引進等,軍工及軍事需求都扮演了重要角色。因此,將軍工納入國有經濟控制,既是歷史發展經驗證明了的正確選擇,也是維護祖國領土完整的必然要求。
國有經濟的控制力還體現在基礎理論和前沿技術研究方面。基礎理論與前沿技術研究是提升中國自主創新能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的重要基礎,也是推動科技創新和社會進步的動力源泉,更是確立中華民族世界地位的前提條件。但是,基礎理論和前沿技術研究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需要一定的過程,投資回收期長,具有較大的風險,因此,逐利性的非國有經濟一般不愿意涉足,國有經濟必須從中華民族的長期利益出發,結合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和世界科技發展趨勢予以強化控制、重點引導。這不僅是發達國家發展經驗的歷史總結,更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根本要求。
國有經濟控制力的體現必然要求通過獨資或控股等形式控制那些規模效益顯著、易于形成壟斷以及對經濟社會長期發展有深遠影響的部門與行業,如鐵路、民航、電信、石油石化以及煤炭等資源性行業等。國有經濟如果失去對這些行業的控制,市場經濟的優勝劣汰必然導致這些行業或部門的私人資本壟斷,從而降低全社會的福利水平、阻礙社會進步。國有經濟是全體人民的根本經濟利益所在,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經濟基礎。國有經濟對這些行業的控制,可以通過合理的政府定價改善民眾的現實社會福利水平;可以通過合理制度安排實現短期增長和長期發展的統一,從而實現經濟、社會、自然以及人的全面協調和可持續發展。同時,國有資本對上述行業或部門的獨資或控股經營不僅可以豐富國家調控經驗數據,而且可以為經濟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積累堅實的物質基礎,從而確保宏觀調控的科學性和有效性,保障民眾未來持續的福利增長。當前,國有企業存在的一些負面問題,并不是國有經濟控制力的必然結果,而是執行過程中的不當操作所致,恰恰是沒有切實貫徹控制力的表象,是國有經濟控制力的扭曲。
綜上,國有經濟只有實現對上述關鍵領域的控制,才能在國民經濟中扮演主導作用,才能引領非國有經濟走向社會主義。國有經濟也只有實現了對非國有經濟的引領,貧富差距拉大、生態環境惡化等現階段突出矛盾才能得以根治,共同富裕和科學發展的目標才能最終實現。
[1]周新城.關于公有制為主體的若干基本理論問題的探討[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1,(2):35 -42.
[2]劉光杰,程明高.國有經濟控制力問題探討[J].理論月刊,1998,(8):20 -22.
[3]刁永祚.論國有經濟的控制力[J].首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0,(6):32 -39.
[4]顧鈺民.科學把握公有制的主體地位和國有經濟的主導作用[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08,(11):77 -80.
[5]張繼良.論國有經濟的控制力[J].經濟學動態,1999,(5):11 -18.
[6]周維富.論提高我國國有經濟的控制力[J].經濟縱橫,2004,(10):17 -19.
F276
A
1007-4937(2012)04-0052-04
2012-03-15
周新城(1934-),男,江蘇常州人,一級教授,博士生導師,從事馬克思主義和蘇聯問題研究;王世崇(1975-),男,河南信陽人,博士研究生,從事馬克思主義和社會主義經濟理論研究。
〔責任編輯:陳淑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