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維波
(大連民族學院外國語言與文化學院,遼寧大連116600)
全球化視野下赫哲族伊瑪堪的英語翻譯
王維波
(大連民族學院外國語言與文化學院,遼寧大連116600)
2002年10月,中國第一屆典籍英譯研討會在河北師范大學召開;2004年5月,中國第二屆典籍英譯研討會在蘇州大學召開。兩次全國范圍典籍英譯研討會的召開,促進了我國典籍英譯及研究的提高和發展,同時也標志著中國典籍英譯及研究在實踐與理論方面步入全國范圍內系統的學術研究層面。近幾年,中國政府十分重視中國文化典籍翻譯工作。如1995年正式立項的《大中華文庫》(漢英對照)工程,是中國歷史上首次系統全面地向世界推出外文版中國文化典籍的重大文化工程。另一方面,在中國知名學者汪榕培教授和王宏印教授等一批學者的努力下,從2002年至2012年的十年里,已經舉辦了全國范圍的典籍英譯研討會7次,出版《中國典籍英譯研究》文集7部,并成立了“中國典籍英譯學會”。國內眾多學者以翻譯理論及文化翻譯等多方面為視角開展學術研究,取得了眾多典籍英譯學術成果。
全國典籍英譯研究的發展帶動了中國少數民族文化典籍的英譯與研究。2010年5月,全國第六屆典籍英譯研討會在河南大學召開,我國英譯翻譯家、英語教育家、中國典籍英譯研究會會長汪榕培教授及南開大學博士生導師王宏印教授,在研討會上正式提出“中國少數民族文化典籍英譯研究”的主題,帶有規劃性地提出在全國范圍內系統地進行少數民族文化典籍的英譯及研究。鑒于中國少數民族史詩在世界占有的突出地位,兩位專家特別提出了要重點開展中國少數民族史詩的英譯與研究,并希望地處東北地區的大連民族學院,借助地域和學術優勢,在東北少數民族文化典籍英譯方面有所作為。2010年5月,在汪榕培教授的指導下,筆者主持的《東北少數民族文化典籍英譯研究:以赫哲族英雄史詩“伊瑪堪”為例》項目獲國家自主科研基金立項。自此,赫哲族史詩伊瑪堪的英譯與研究,在有科研項目和資金的支撐下,在良好的國內英語典籍研究大環境下,正式啟動并實施。
“在我國少數民族地區,特別是北方少數民族地區,蘊藏著大量原始、古樸且極具審美價值的史詩。據調查,各類史詩多達300余種,它們不僅是我國民族文學中的瑰寶,也是中華民族的精神財富。目前除享有盛譽的蒙、藏史詩《格薩爾》、蒙古族史詩《江格爾》、柯爾克孜族史詩《瑪納斯》等少量已為人們所熟知,大多還‘養在深閨人未識’,赫哲族英雄史詩伊瑪堪便是其中一朵奇葩。”[1]目前的現實是,與國家少數民族文化政策、國家文化典籍英語翻譯及文化對外傳播宣傳的現狀相比,少數民族文化典籍的英語翻譯與研究嚴重滯后,而東北少數民族文化典籍的英譯與研究滯后現象更為嚴重。“在對外交流中,我們現在輸入的外國文化是比較多的,相對這點來說,我們輸出的文化比較少……不是說我們的文化沒有資源,這里很重要的是我們對外的表達和傳播的能力弱”[2]。經過調研,我們發現,雖然東北少數民族文化典籍極為豐富,然而基于英語翻譯的研究,尤其是涉及東北人口較少民族的英譯和研究并不多見,而涉及赫哲族英雄史詩伊瑪堪的翻譯與研究幾乎是我國英語翻譯與研究的“處女地”。“在蘊含豐富的少數民族史詩寶庫中,赫哲族的伊瑪堪主體作品獨樹一幟,被稱為世界罕見的珍品[3]”。伊瑪堪是瀕危的民族史詩,它不僅是赫哲族的文化遺產,也是中國的文化遺產,更是世界的文化遺產。它應該以英語語言的方式為世界所了解、欣賞和傳承。
以英語語言作為工具,保護瀕危的英雄史詩伊瑪堪,激活這個民族文化的載體——伊瑪堪,把它留給世界人類。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生存的根本,除物質的保證之外,文化遺產也是立命的根本。中國人之所以成為中國人,是以他所創造的文化作為標志的。如果這種文化消失,國家和民族就失去了存在的意義。“目前,只有老年人會說赫哲族語言,中青年特別是少年中多數已經聽不懂赫哲族語。以前伊瑪堪說唱藝人得到赫哲族人的普遍尊重,有一批受人喜愛的、能完整說唱的藝人;到上世紀80年代,還有20多位,現在能說唱伊瑪堪的僅有5人[4]”。赫哲族的民族語言正處于一種自然消亡狀態。伊瑪堪這樣一個赫哲族文化載體的形式及其文化典籍正在消失,隨之的將是我們國家這個人口不到5 000人的民族的消失。目前,國內有關伊瑪堪的研究和保護只局限于漢語語言層面。如果以英語為工具,對伊瑪堪及其典籍進行研究,并在研究基礎之上,對研究成果及英雄史詩典籍進行英語翻譯,推介世界,這無疑是以英語——這一世界運用最為廣泛的語言工具——擴大了對伊瑪堪的保護和傳承,并極大地提高其保護效果。
另外,以英語為媒介,開拓一個新的研究形式,把赫哲族、赫哲族文化及赫哲族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推介世界。近年來,中國的歷史文化遺產保護事業正在從“閉關鎖國”進入到“開放包容”的時代。中國已經成為全球歷史文化遺產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要融入世界。中國向世界推介的文化產品越來越豐富多樣,有關少數民族文化的比重也年年增大,內容也從簡單的風俗民情介紹,向具有歷史和文化內涵的宗教及文學典籍方面發展,其中包括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赫哲族伊瑪堪2006年列入國務院非物質文化名錄,2011年列入聯合國“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把伊瑪堪推向世界,推介給世界,就是讓世界了解這個中國人口最少的民族及其核心文化。
2010年5月,筆者以1997年由黑龍江省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伊瑪堪》(上、下冊)為文本,開展英譯與研究。該書共收集有赫哲族伊瑪堪史詩14篇。筆者從14篇史詩中挑選具有代表性的6篇進行翻譯與研究,它們是《香搜莫日根》、《滿都莫日根》、《滿格木莫日根》、《木都力莫日根》、《安徒莫日根》和《莎倫莫日根》。
2010年7月,筆者到黑龍江省佳木斯赫哲族居住地敖其鎮,做田野調研。期間拜訪了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即赫哲族伊瑪堪代表傳承人吳明新。到目前為止,我們的伊瑪堪項目組完成的與伊瑪堪直接相關的成果,有論文:赫哲族史詩伊瑪堪英譯中的“傳神達意”:以《香叟莫日根》譯本為例。TheEpicofXiangsouMerkenof Hezhen’s Imakan and its Translation from Chinese into English.翻譯目的論視角下的赫哲族英雄史詩《香叟莫日根》英譯探討;專著:《赫哲族史詩伊瑪堪與英語翻譯研究》,已與遼寧人民出版社簽署出版合同,預計2012年10月出版;譯著:《香搜莫日根》、《滿都莫日根》、《滿格木莫日根》、《木都力莫日根》、《安徒莫日根》和《莎倫莫日根》6部伊瑪堪的英譯初稿已完成,計劃2012年10月前出版。
我國著名民間文藝家馮驥才這樣說:“一個擁有英雄史詩的民族分外令人景仰,藏族的《格薩爾》、蒙古族的《江格爾》、柯爾克孜族的《瑪納斯》、赫哲族的《伊瑪堪》。英雄史詩濃縮著一個民族的歷史精神與文化精華,是一個民族有聲有色的靈魂。”[5]我們景仰赫哲族,我們為赫哲族的伊瑪堪而驕傲。面對全球化的國際世界,我國少數民族文化的對外傳播與交流,隨著國家針對少數民族文化政策及措施的制定和落實,必將得到不斷地擴大和提高;中國國際范圍內經濟上的日益強大,不僅將為中國文化在世界的傳播帶來越來越多的機會和巨大的動力,也在為少數民族文化的對外傳播創造時機。赫哲族和他們的伊瑪堪需要翻譯成英語,走出國門,因為他們擁有豐富燦爛的文化,是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并且處在瀕危狀態,需要人類的保護和傳承。“伊瑪堪在民眾中口耳相授、世代傳承,已成為赫哲族文化的標志與象征”[6]。我們以赫哲族的伊瑪堪為切入點,以《香叟莫日根》和《滿斗莫日根》等史詩為英語翻譯載體,以英語為語言工具,就是要以典籍翻譯為橋梁,把東北少數民族文化推向世界,傳播給世界;把赫哲族文化推向世界,傳播給世界,把赫哲族的文化在世界范圍內傳承下去。
在過去的兩年伊瑪堪翻譯與研究中,伊瑪堪課題組一遍又一遍被問到:你們為什么要翻譯伊瑪堪?我們一次又一次地重復著同樣的回答:因為我們要讓伊瑪堪在英語語言中再生,要讓全世界范圍內的人知道伊瑪堪,了解伊瑪堪。讓“赫哲絕唱”長吟。報,2001-06-13(B02).
[2]趙啟正.中華文化的對外傳播[EB/OL].http://theory.people.com.cn
[3]趙秀明.談伊瑪堪與英雄史詩[J].民間文學論壇,1994,(2):44 -46.
[4]景堤.赫哲族的文化瑰寶古老的英雄史詩[J].黑龍江史志,2012,(4):37 -38.
[5]姚洋.伊瑪堪說唱:瀕臨失傳的英雄史詩[EB/OL].http://www.ccvic.com.
[6]黃任遠.赫哲絕唱:中國伊瑪堪[M].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6:102 -103.
2012-06-15
王維波(1960-),男,遼寧本溪人,院長,教授,從事東北少數民族歷史與文化研究。
[1]黃定天.伊瑪堪:赫哲族的英雄史詩[N].光明日